诸葛亮于国是成功的,于家是失败的
在中国,诸葛亮家喻户晓,甚至被视为神一样的存在。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经天纬地之才,是历朝历代推崇的忠君爱国之典范。的确,他对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治国方面是后世的典范;但在治家方面又留给后人一些警醒。
公元201年,时年20岁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下,向刘备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将天下大势分析得透彻明白,正式出山辅佐刘备争夺天下,自此拉开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序幕。
他提出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趁赤壁之战,将荆州纳入刘备的版图,又力主刘备占据益州,蜀汉初具雏形,威盛一时。
可刘备太过心急,中了东吴陆逊火杀之计,损兵折将。在蜀汉危难之际,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刘备托孤之命,自此竭心尽力治理蜀国,国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象。
之后,诸葛亮无奈地采取以战养国之策,六出祁山而无功,最终病逝五丈原,为自己忠君爱国的一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尽管他死了,他的儿子及家庭延续享受着他带来的盛名,但也为儿子诸葛瞻战死埋下了伏笔。
公元227年,诸葛亮46岁,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诸葛瞻,但忙于国家大小事务的诸葛亮根本无暇教育诸葛瞻。
诸葛亮向来有识人之明,在儿子诸葛瞻八岁的时候,他预感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曾写信给哥哥诸葛谨,信中写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他虽然知道儿子聪明,但也知道儿子将被盛名所累,今后难有大的成就。
只是受累于蜀国军国大事,诸葛亮没有时间亲自教导诸葛瞻,这成为自己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直到临死前还担心儿子的未来,特意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
事实上,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博闻强识,才思敏捷。不过,头顶诸葛亮光环的诸葛瞻没有能深刻体会到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后来,果如诸葛亮预料的一样,儿子成名过早,被胜利的掌声冲昏了头脑,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在诸葛亮死后,诸葛瞻袭爵武乡侯,官运亨达,除了当时的宦官黄皓,风光真是无人能及。
17岁迎娶蜀汉公主,成为驸马爷,被授予骑都尉;
18岁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并因百姓怀念诸葛亮,将各种好的政令都归功于他身上。一时间他的美名远播。
后来,他官至侍中,累迁至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又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
想一想,年纪轻轻就进入了蜀汉中央政权,被人手捧着怕摔了,口含着怕化了,纵使诸葛瞻很聪明,但如何能抵挡这美好的赞誉,又不飘飘然呢?
要是我是诸葛瞻,我也会飘。这不怪诸葛瞻,怪就怪在没有人一个人教导他、没有让他经历更多的基层锻炼。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军翻山越岭,冒着生命危险直入蜀国腹地,打了蜀国一个措手不及。在这危急时刻,蜀国任命诸葛瞻率军前往抵抗。
向来眼高手低、没有实战经验的诸葛瞻,根本就不是邓艾的对手。邓艾久经沙场历练,在打仗方面他是祖师级的人物,诸葛瞻最多是幼儿园水平的人物
两人碰面,高下立判,诸葛瞻兵败自杀,这时他才年仅36岁。
从诸葛瞻的经历看,他既聪明,又一辈子顺风顺水,几乎没有遇到过任何挫折,当然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
世界总是公平的,你所获得的一切,可能一把就会让你清零;你没有经历过的,必然会有机会让你体验一把,区别在于只体验一次,还是体验多次后认知升级。
诸葛瞻就如纸上谈兵的赵括,在临危受命之际,在经历人生中仅有的一次失败后,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诸葛瞻可惜吗?真的很可惜,这样一位英才没来得及经受什么历练就结束了自己潦草的一生。但这就是他成名之路注定的结果,也是父亲诸葛亮所担心的事情,真是怕什么就发生什么。
但这一切又是父亲诸葛亮失败的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正是缺少父亲的言传身教,在父亲盛名下难有挫折教育,最终导致一个比较悲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