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越高,越想回家
回家这两个字眼,在今年的意义尤为不凡。
高中毕业后,一心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等到硕博毕业,父母渐老,回家的欲望在心里滋长。
毕业之后你会考虑回家工作吗?今天我们来聊聊就业选择的话题。
01
学历越高,越想回家
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大城市,竞争压力巨大,如今清北毕业的博士也开启了向下兼容的模式。尤其是在大城市没有资本,辛苦半辈子可能也攒不够一套房的青年人才,留在大城市的体面真不如回家来的实在。
以湖北某211高校为例,小编整理了该校2019至2020年两年内部分教师引进的公示信息,并对引进教师籍贯进行统计。

从引进教师的籍贯来看,所有引进教师中湖北籍占36.11%,占比紧随其后的也是离湖北省较近的省份。可以看出,距离“老家”的远近可以成为青年人才是否考虑来湖北就业的关键因素,对家的“感性”深刻影响着人才的就业意愿。
在青岛市2019年举办的“全球博士研修营”人才招聘活动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情况。一项调查表明,在800多名参会博士当中,非山东省生源占390名,山东省生源占481名。

如上图中所示,省外的生源地除了青海和西藏,其他省份均有博士参会。从各个来源省份的博士数目来看,籍贯东三省和籍贯为山东省毗邻的省份的博士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距离山东省较远的省份,其博士的流入数量则相对较小。
其中一位博士被采访时说到:“选一个对自己和家人最有利的工作,个人发展和离家远近不能两全的话,还是会首选回家吧”。
02
留下才是最好的选择
回家虽然实在,但追梦的人同样很多,这一部分人选择留在毕业学校所在的城市,资源与人脉形成的因果效应,同样影响着人才的就业选择。

依然是以上面提到的湖北某校为例,该校引进教师最高学历单位所在地为湖北的占55.56%,超过半数的博士在毕业后选择留在本省工作,如果某博士毕业于武大或华科,该博士在省内其他高校求职时遇到的竞争对手很可能就是他的校友。
资源与人脉都在人才就业过程中发挥“因果效应”,深刻影响着人才的就业意愿。
以青岛为例具体分析这种因果效应,青岛市的本地高校和产业的特色主要集中在海洋产业,一位家在内陆博士毕业后如果选择回家,则大概率面临着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想要一展所长,留在青岛似乎才是最佳选择。
03
从未像今年这么盼望过年回家
无论是回家乡,还是留在远方,在面临个人发展的理性需求和“恋家”情结,理性与感性的博弈之下,人才们看似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但如果个人发展和陪伴家人能两全其美,又有几人自甘留在远方呢?
如今疫情还在持续,全国各地开始倡导就地过年,这其中就包括高校学生,事业单位职工更是要起到带头作用。对于身在异乡的学子和教师来说,长这么大,从来没像今年这么盼望过年回家。
站在2021年的开头,高校已经陆续发布21年的年度招聘计划,如果你正在或即将开始找工作,对于回家乡还是去远方你将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