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揭秘:半真半假的看图说话
“愚公移山”的故事,因毛主席的老三篇之一《愚公移山》而家喻户晓,进入课本已经有几十年,向来属于必须背诵的文章。
虽然“愚公移山”强调的是一种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但是从知道这个故事开始,我内心就充满了深深的疑问: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如果在山里住得不舒服,可以迁移呀,迁移的难度,可比挖山小多了,也不用世世代代劳苦。因此,人家智叟说的没错呀,这个愚公是有点傻呀。还有,世界上真的有天神,能把两座山给移走吗?如果没有,那这个故事不就是骗人的吗?
当然,这些疑问小时候是不敢说的,说了就会被批评“捣蛋”“操余心”,考试如果这样写了,就会被判零分。
所以说长大真好,可以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而不用担心老师批评,也不用为了得高分写些违心的东西。
嗯,我今天的问题是:愚公移山,是真有其事,还是根本就是编造的呢?
答案是:半真半假。
为什么呢?往下看
一、“愚公移山”原文
“愚公移山”记载于《列子 汤问》,原文是这样的: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看图说话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看图说话”,就是给你一张图,让你叙述一件事情,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想象力。
“愚公移山”,本质上也是一个“看图说话”,不过这个“图”,是大别山东北角的地形图。
太行、王屋、愚公、智叟等等,都在这幅地图中。
三、太行山
这幅图的右半部分,安徽省舒城县、庐江县、桐城市之间的地形轮廓,颇像“太行”二字,故名。
太行山,东到庐江县万山镇,西到舒城县阙店乡,北到舒城县南港镇,南到桐城市吕亭镇。
四、王屋山
太行山的西边,其地形轮廓一部分象一个“王”字,一部分象很多的屋子,故名“王屋山”。
王屋山,位于安徽省舒城县河棚镇左右两侧。
五、愚公
王屋山的西边,其地形轮廓颇像一个“愚”字,又象一个老头,故名“愚公”。
愚公参考坐标:安徽省舒城县高峰乡和山七镇之间。
六、智叟
在愚公西南,其地形轮廓颇像一个“智”字,而之“智”字右半边,颇像一个老头,故名“智叟”。
其他魁父、京城氏寡妇、夸娥等皆是地形轮廓,不再一一论述。
七、移山
这张图的左半部分,看上去颇像一个老头在指挥,几个人围在一起,有人手里拿着铁锨,有人手里搬着石头,中间是一个畚箕,看图者由此联想出”愚公移山“的故事。
八、小结
“愚公移山”的本质,是根据大别山东北角的地形轮廓而进行的“看图说话”。这其中,人名、山名都是客观存在的地形轮廓,是真的;而其中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联想的,是假的。
因此,“愚公移山”就是一个半真半假的看图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