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王阳明《传习录》的背景和前提,读100遍都会云里雾里
(一)《传习录》不是成功心法
王阳明和他与弟子对话的《传习录》虽已快500年了,但今天很流行,到处都是学习社群、到处都是“专家”在讲解。
学什么讲什么呢?
学他的成功之道。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老王确实是神一般的存在。
他的神迹不仅影响中国本土,还走出了国门。
1905年,日本战神东乡平八郎以少胜多,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后的表彰酒宴上,在众人的一致夸赞声中,他默不作声,只拿出自己的腰牌展示,众人一看,皆惊:
“一生伏首拜阳明。”
《左传》里说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做到其一就了不得了,但老王三样都占全了,且现实中,他又不像孔圣人那样到处碰壁,死后才开始被人当做偶像,他在生前就是功勋卓著的成功人士。
功勋有多卓著?有多成功?
说两点,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搞定了江西匪患,及后来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绝对劣势下,短时间内就搞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官拜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注意,是文臣,他不是武将。
所以在当时就粉丝众多。
这本《传习录》,是成功人士的口传心授,就被我们理所当然地看做是成功人士的成功心法了。
如何成功,是最吸引人现代人的地方。
但是,我不得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说,如果你抱着找成功方法的目的去读、去学这本书,你会大失所望的:
因为这不是一本成功学书籍,而是一本儒家的哲学经典,且不易读懂。
毕竟哲学和小说不一样,小说可以随时上手随时翻开独立来看,但哲学是一个学术森林,如果把「哲学成果」当成一颗果实的话,那我们就得先知道《传习录》是长在中国哲学森林里哪棵树上的哪个分叉里。
不见森林只见树木的方式,是不可能看懂这本书的。
像99%社群里的“专家”那样,直接给你解读书中的字面意思,那你是要吃大亏的,不仅钱没了、时间溜走了,最后还学了个假知识,这就是传说中的冤大头,就像《疯狂的石头》里道哥说的:
“你不仅侮辱了我的智商,还侮辱了我的人格!”
所以,今天不说《传习录》里具体的内容,只说四点:
- 「心学」生长在中国哲学森林里的哪棵树上?
- 心学继承了什么?又反对了什么?
- 王阳明到底了不起在哪里?
- 我们真正要学王阳明的,是什么?
弄明白了这四点,基本就能判断社群里那些自称专家、导师,甚至心学大师人的斤两了。
(二)「心学」生长在中国哲学森林里的哪棵树上?
《论语》中,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传习录》中的“传习”二字就出自这里,所以从书名就大体知道,心学是长在儒学这棵大树上的,宋朝以后,儒家开始分为两个阵营:
一个是理学体系。这个体系里的代表人物就是朱熹,程颐程颢兄弟俩;
一个心学体系。这个体系里的集大成者当然是王阳明,但他不是首创者,在他之前有大名鼎鼎的陆九渊,所以心学又叫陆王心学。
但请注意,从宋到清,理学都是主流,你看科举考试都是考朱圣人的学说和对四书五经的注解,一切考试都以朱圣人的理解为标准。
所以心学,只是支流。
那既然主流已经存在,为何王阳明又要搞出一个“支流”呢?
我们继续往下看。
(三)《传习录》在反对什么?
今天我们看陆王心学,说实在的,并不觉得有很大的震撼,但我们要看一个学说、一种思想是否震撼,需要回到哲学家当时的历史环境里,这就是陈寅恪先生推崇的历史观。
那老王当时的历史环境,或者说提出心学的学术环境是怎样的?
前面说了,从宋到清,都是程朱理学(程颐程颢两兄弟+朱熹)一统学术天下,当时谁要是反对程朱理学,即使说半个不字,那些道学先生可是要骂人的,什么异端学说、什么哗众取宠、扰乱民心、欺世盗名等等,还有些认死理的,骂可能还不解恨,和你玩命也是有可能的。
那心学到底提出了什么“惊世骇俗、离经叛道”的理论?
在古代读书人心里,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追求终极真理,据说只要掌握了这套真理,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就会了然于胸,什么近乎妖的诸葛,运筹帷幄的刘伯温都不是你的对手。
那如何才能掌握这套终极真理呢?
朱圣人给出了修炼路径,向外求——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
朱圣人说:“众物都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终极真理就藏在这万事万物之中。
所谓格物,就是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探索各种事物的终极真理;
所谓致知,就是将已经格出来的道理触类旁通,向外推演,便逐渐由掌握一事一物背后的终极真理,到掌握到万事万物的终极真理,大功就此炼成。
你看张载(理学大家)的《西铭》也是在讲这个道理,所谓的“理一分殊”,真理只有一个,而在具体事物上的表现存在差异而已,而每个“分殊”之理的本源,都在那个“理一”里。
其实,在一开始老王和他时代的读书人一样,从小就把程朱理学当成天经地义的正确,奉为圭臬,认认真真地去学习去认真实践,「阳明格竹」的典故就是他认真实践的见证。
他格了七天七夜后,“理”没有得到,却得了病。
累趴下了!
这是他怀疑朱圣人追求终极真理路径错误的开始,后来终于在被贬到贵州龙场时悟道了,这个道是什么呢?就是:
追求终极真理的路径不是向外,而是向内!
就此,王阳明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在追求儒家终极真理的路上,就此分为两派:
程朱理学,向外求,真理——藏在万事万物之中;
陆王心学,向内求,真理——就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你看,这在当时是不是违背主流,是不是离经叛道,是不是惊世骇俗?!
(四)我觉得王阳明真正厉害的是什么?
罗永浩有一个著名的广告:
“我不在乎输赢,我就是认真!”
回到王阳明的年代,他心学的起点,就是用真诚和较真的态度,去对待那些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书。
而「认真」二字,就是他与当时所有读书人的分水岭。
你想,天下读书人都在读朱圣人的书,都在读真理就在万事万物之中,都走在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最终找到终极真理的路上。
为何只有王阳明看出了问题?
这是因为大家虽都把朱熹当做圣人,把他的话当做真理,但学习圣人之言、践行圣人之道的路上,都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只求考试过关,毕竟读圣贤书的最终目的不是去找所谓的终极真理,而是为了仕途、为了当官。
既然考试通过了,官帽戴上了,荣华富贵都有了,而那些圣人之言到底是不是通往圣贤的正确道理,又有谁会在乎呢?
整个社会都是这样,先生们拿着圣贤书教学生,只是照本宣科,学生们只把圣人之言奉为天经地义,但就是不过脑子。
理学,就这样成了晋升阶梯!
500年后的现在和当时,又是何等相似?我们真的进步了吗?从读书这一点来看,我真的不知道了。
但王阳明就是这么一个“异类”,他老爹是状元,为了老爹面子他考了一个进士后,就一头扎进了探寻终极真理的路上,在这条路上不关乎功名、不在乎权威,就只为真理。
当所有读书人对朱圣人的话摇头晃脑、倒背如流,说得头头是道就是不做时,只有王阳明拿出全部精力去照做了,等碰到头破血流后,又拿出了反思的态度,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问题无非就两种:
一、朱圣人错了;
二、我践行得还不够。
最终,他确定是权威错了,因为在贵州龙场,他找到了那个终极真理。
亚里士多德说:
“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王阳明做到了!
所以我觉得,王阳明真正厉害的是什么?
是他的认真,是认真过后敢于怀疑权威的胆魄,是他为了追求真理敢于与所有人为敌的勇气(在整个明代,他被认为是欺世盗名之辈、心学也是异端学说,清朝人编修《明史》时,才拨乱反正)。
是他坚信:一套行不通的道理,无论多么高大上,哪怕全世界都奉之为圭臬,它也一定是错的!
(五)
或许,
这些他的认真、胆魄、勇气和敢于怀疑专家的精神,才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要学习《传习录》,最好先看看《论语》,再看看《近思录》,再次强调,这是一本哲学书,不是成功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