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的得过且过
世人的得过且过
世人多得过且过,都是因为他们既不认识自我,又认不清这个世界。
在逻辑上,正确认识自我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前提,但最终却是互为前提,因为逻辑思想与实践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也是人的知与行之间的差别,知对应思想,行对应实践,因为知行合一难,所以正确认识自我之难在于人活在如此花花世界纵欲容易,节欲难——因为纵欲仅靠简单的本能即可,而节欲一定是理性指导下的。
理性的真正养成需要系统教育才能实现,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所以人类的理性能力从来不均衡,那些理性能力不足的人因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主动性和能动性,如此一来,认不清世界就掌握不到这世界(社会)的运行规律,就无法认清自己的行为边界,自然不能“循规蹈矩”地顺应和改造世界,从而使盲目于以无知为有知和盲从于权威就成为必然,而得过且过恰恰便是盲从者的基本特征。
如果说道家的无为是积极地做应该做的,不做不应该做的——积极不作为,那么哲学化程度低的得过且过就是消极不作为——他们表面上可以展示出与世无争的不作为,但这种不作为源于其积极作为能力的限制,所以他们只能通过消极不作为向严苛的人生做无尽的妥协,但他们终究克制不好自己的欲望,所以无法实现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真正和谐相处,于是一些低级的矛盾总要适时地暴发出来。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是这个道理。
得过且过之人看似老实,实际在社会需要变革向前之时,必聚合而成极端保守的反对派,由于其人数多多,构成的传统阻力通常可以无限放大。但也因正其无知,其被教育和感化的可能空间就更大,前提是有真懂他们的施教者对其辩证施治。
如此推理下去,这些人平时也不是无所作为的,只是因为缺乏理性的规划,所以经常性的无事生非是他们的强项,因为他们并不自觉自己无知,所以其头脑中顽固的自以为是使其从不真正相信别人,这样的人私心越大,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就越强,轻则四邻不安,重可为害乡里。
我们周围这样的人少吗?尤其到今天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每一个人都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于民族复兴之处,但这部分人的旧有的自私自利惯性很难自主改变。
要想积极改变这部分人,需要强大的思想刺激与引导,如何做?我暂时不知道,我现在只知道从我做起,其他人则能帮一个是一个。(2016.4.6)
人的悲悯之心
在学习《道德经》的时候突然想到,人类若无悲天悯人之心,哲学就不会产生。
人之悲天比较容易理解,因天地不仁,且视万物为刍狗,当然足以致人之悲。天道无常,灾难频仍,脆弱的生命在自然面前太无力,于是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均通过强化群体的数量优势来保持物种的生存,一切活动都服务于延续群体基因便是他们的社会属性,并把这种社会性通过基因和种种本能进行固化、传递。
动物没有理性思维能力,所以即便有悲悯之心也无法系统认知这种行为。人进化出高度发达的智力,在本能的控制下需要通过社会性来提升生命质量并延续本物种之生存,是故在悲天的同时必然要从群体性悯人之心中升华出系统的理论以指导自己更好地生存——正因为人有悲天悯人之心,人成为人之后,总想着如何才能更好地悯人,也就是要要更好地思考人之为人的问题,于是哲学就在这种积极思考中必然地产生,这是人的社会性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从哲学的产生过程看,并不是所有人一起积极思考而获得的,而只是人类中有闲暇的那少部分有志于学术的人思考出来的成果。这些人代表了人的社会性在思考,却不占据社会的统治和领导地位,于是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和满眼悲天的环境中思考人类的理想化悯人问题,结果是他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但也在理想与现实不能正确互动的局限之下主动制造了充满思想洁癖的哲学,也就是过于理想化的成份。
事实上,哲学一直发展至今也没能彻底清除这其中的思想洁癖,尤其在畸形的政治干预下,这些洁癖又转化成了道德洁癖,反而更难清除了。
基于此,悲天悯人虽然是人之为人应有之意,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和机会平心静气地认真整理并体会自己的悲天悯人情怀,因为俗世的他们有太多更迫切的眼前欲望需要得到满足,并因此造成大部分人不具备长远规划的眼光,这就使如哲学一般的深沉的、长远的反思与他们构成现实的矛盾,使哲学化成为他们所不能承受之重。故而造成过去、现在以致将来的很长时间内,哲学都只能属于少数对完美主义有太多诉求的纯粹的悲天悯人者的专利。
我认为这种专利是全人类的悲哀,好在我看到如今掌握这种专利的机会和人已经越来越多。(20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