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忘了诗的我们:一天一首古诗词,心灵的远方并不远

小冒坚持原创的657篇  诗和远方都可以有。

现代人总是热衷追寻”诗和远方“,可是我们有多久没读过诗歌了?你还记得几首完整的诗歌?

我们其实身在诗的国度,却逐渐忘记了诗歌。

我从18年开始,刻意培养自己重新品读经典,尤其是诗歌的阅读习惯,有意识走出舒适区。今年开始,决定坚持每天读一首诗,或者看一篇诗歌作品赏析。

也不是要故作文雅,而是希望,在一篇浮躁和嘈杂之中,我能寻求5-10分钟的宁静闲暇,与世隔绝。

今年我开始入手的是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欧丽娟老师的品读作品。

她自2012年在台大开放式课程陆续开设《红楼梦》《中国文学史》以来,广受海内外华人欢迎,让读者重新认识古典文学的精髓。2015年荣获全球开放教育联盟“杰出开放教育奖”。

这套《欧丽娟品读古诗词》,按照年代整齐罗列,不仅是诗歌赏析书,也是一本中国诗歌史。从神话、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诗跨越七个时代,解读47位诗人,涵盖20个主题,旁征博引200余首诗歌。

每天一杯清茶的功夫,让自己穿越时空,逃离现实,寻找心灵的“诗和远方”。

01 

诗人总会看到别人忽略的人事物

诗人的敏感细腻,在我原来,单欣赏每一首作品本身,更直观的感受,是他们拥有观物识人,发现身边小而美,领略生命真谛的能力,然后用美好的辞藻,凝练优美地概括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其实,代入历史和大环境,会发现很多跨越时间的因缘际会。

生于公元4世纪东晋末至南朝宋的我国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在离开黯然的官场归田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过上怡然自得的恬静生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他隐居在长江南岸的庐山,过上了大家欣羡已久的“诗和远方”神仙生活,无限接近他为大家创造出的“桃花源”梦境。

可是,在出仕做官是唯一出路的古代,从官场归田,大概就是我们今日的一夜回到解放前,一无所有的状态。

我们没有看到,那些云淡风轻,岁月静好背后的苦中作乐,是他不得不学会接受不能改变的现状,然后好好好活下去。

我们无法与人真正感同身受。

他之所以能成为“第一位”田园诗人,有太多机缘巧合,天时地利人和。

  • 隐居的人未必会写诗,或者没有坚持创作,也没想过将隐居生活+田园体验结合起开,升华创作;
  • 会写诗的人,未必有此人生无奈际遇,未必会着眼于这种微小平凡的题材;
  • 更重要的是,遇到了懂他,推崇,并发扬光大的知己。

虽然陶渊明等了这个人,整整300年。

被苏轼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朝诗人、画家王维,是完全不同于陶渊明的成长经历。

惊世才华,少年成名,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他才是大家心中,更有成就,更被推崇的田园诗人的代表。

也是他,真正用专题的方式,深情款款歌颂陶渊明的桃花源。

王维的《桃源行》,可以说是诗歌版的《桃花源记》,总共三十二句,题目用的是“行”,虽表明它是乐府诗歌的血脉,但王维独创了这个乐府古诗里没有的题目,为的就是凸显他对“桃花源”的重视和喜爱,它值得拥有自己的姓名。

陶渊明生前籍籍无名,身后的300多年,王维是第一个,用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力,用前所未有的大胆创新,将这个寄托了美好和哲思的理想世界,发扬光大,变成唐朝诗人热衷的题材,真正开创了田园诗的风格。

欧老师分别在解读了陶渊明和王维各自的风格,特点,生平,更吸引我的就是,透过她的分析,我感受到诗人诗歌文学和艺术价值背后,那些巧妙的命运,缘分,跨越时空的相遇相知。

世界上,不分朝代时间,不分民族信仰,不分国家文化,总会有如此淡泊明志的人,将大家早就习以为常的一切,刻画得如此美妙。

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今生今世都难解的无奈,学会抬头仰望星空,学会用更超脱长远的目光,去感受自身的渺小和世界的浩瀚广博,深深震撼之后,在折射进自己或顺遂或失意的人生,就不会再为汲汲营营过多忧虑。

所谓的顿悟,开解,释怀,大抵都是如此原理。

02 

厘清对部分诗歌的误读和偏见

不得不说,好的老师,总是能够融会贯通,通俗生动地吸引非爱好者的注意力,让本该晦涩枯燥的专业知识,接了地气,妙趣横生。

甚至还有几分借鉴标题党抓眼球的方式,引人入胜:

  • 杨贵妃真的终老日本吗?

  • 织女竟然出轨,移情于通西域的张骞?

  • 杜甫还对李白深情招魂?

充满人性温暖的诗歌鉴赏方法,让诗歌变成故事,变成日常,让我们共鸣和反思,满满共情力。

其实诗歌和小说,和文学一样,涉猎广泛:

《古诗十九首》,可以体会生命的短暂,及时行乐的畅快;和孟浩然一起渡过求之不得的中年危机;感受每一个早熟天才的心酸,压力和敏感脆弱。

欧老师这样的解读和文学再创造的优势就是,降低了欣赏门槛,驱除了部分畏难心理:诗歌原来可以这么好玩!原来还有这么多故事!

老师们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认知,所以难免有出于主观的喜好和理解,对我来说,有人情味有个人风格的解读,反而更加动人,比起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更让人怦然心动:

多一个视角,看人事物,看熟悉的诗歌和作者,不是更有意思吗?


03  

诗意生活,并不遥远

读诗背诗,是多少学生当年内心纠结痛苦的坎,也是多少人不屑的东西。

因为它,作为一个单纯的爱好,没有实用价值,也几乎不具备变现的效力。读诗,写诗,大抵都是不算正面的印象,毕竟,诗歌的门槛已经被现代人,人为拉低了不少。

我开始会刻意读诗,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多接触这些历久弥新,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精致传统文化;一方面也是被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雷海为小哥,启发了:

十几年前开始坚持一个无用爱好的外卖小哥,他不会想得到自己会因此有机会站到央视的舞台,展示自己“千淘万漉,黄沙吹尽”发光的一面,赢得冠军;

他的生活会不会因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无从而知,但是我坚信,因为这种坚持心之所向,心底由衷的热爱去经营的事,至少会拯救自己,摆脱平庸琐碎的一切。

这是忠于内心,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人生逻辑带来的奇迹。

我会逐渐发现,古诗里蕴藏的人生亘古不变的各种情绪,思考,悲欢离合。

他们没有刻意要出彩拔高,可能只是想写心中想写的,留下了时间的印记以及难能可贵,独一无二的自我。

大多数时候,我发现,周围的人,悲喜,三观,正义感,思想,是无法相通的。

反而,我能在很多作品中,感知到自我,知道我不是孤独的,唯一的,奇怪的。

那种时刻,我真的感觉到,自己被治愈了。


我可以列举出一系列的读诗读书的理由:

1.学会享受无用之美,应该保留一些不出于功利心,只为好奇和兴趣的爱好。

2.自我进行博雅通识的补充,走出舒适区的持续广泛阅读。

针对的并不是某个固定领域或某种职业,而是人性,其范围之广应当能容下整个宇宙,其中不乏爱情、死亡、家庭、道德观、时间、真理等一切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

3.降低对过分物欲的追求,提高精神享受的比重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不管生活有多鄙陋,直面而生,切勿逃避,不必名之艰辛,它还不至糟到你之为人的那种地步。人在豪富之日便是赤贫之时,挑剔的人身在天堂也会吹毛求疵。纵然生活窘迫,应该满怀热情,即使处身寒舍,或许也能享受欢乐、兴奋和荣耀。

4.心远地自偏——学会享受必要的独处

然而我更想发自内心,完全主观地推荐:

我们构建自己的世界,最简单易得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阅读,向前人借鉴智慧。

随着自己听到的鼓点前进,不管什么节奏,也不管多么遥远。

挚爱生活中充裕的闲暇,让时光更充实。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