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谷初探2:纳瓦沙湖,鸟类的庇护所
在“地球最大伤疤”——东非大裂谷的谷底中央漫步,一路上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平静得犹如镜子般的湖泊。在地质学上,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裂谷湖。究其成因,最初大多与地壳断裂或火山喷发所形成的陷凹有关,而亿万年来的风雨,又使这些陷凹成了天然的蓄水池,由于有了这些充满生命和希望的水,让本来寂静的谷底变得生机勃勃。
百鸟弥集的裂谷湖
纳瓦沙湖,是最靠近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一个较大型的裂谷湖。湖边发育有非常完好的草地和湿地。湖底覆盖著厚厚的沉积物,脚踩上去,非常的松软。以前介绍该湖的文献资料上说,湖水呈弱碱性,但通过我们本次对该湖几个点所采水样PH值的测定,数值为7,既不酸,也不碱。当然,也有可能季节性的呈中性。在纳瓦沙湖边考察,要时刻留意躲在岸上吃草的河马,如果听见草丛里有类似于“哼哼哼”的猪叫声,你就要马上止步,并尽快按原路返回。因为近距离地接触河马是相当危险的事情,在非洲,河马致人死亡的事件比狮子多得多,这些肥胖的大家伙生来就是“神经质”,稍微感觉到谁在威胁它,就会以时速60公里的速度猛冲上去,并置之死地而后快。湖里有河马,就会产生大量的河马粪,这些臭烘烘但又富有营养的东西被拉在水里,养活了大量的鱼、虾和贝类,因此造就了一个生气盎然的水体生命世界。有这么多的小鱼小虾,必定会吸引来大量的“渔夫”,这就是数以万计在湖区觅食的水鸟。
呈小群栖息在湖面沙洲上的普通鸬鹚
在湖岸的草地上,我遇到了一小群黄嘴鹮鹳。这是种身高接近1米2的高大涉禽。躯干羽毛为白色,翅膀上的飞羽是黑色的,它的嘴很长,呈黄色。面部裸露无毛,呈现出很鲜艳的红色,简单明快的色调把这种大鸟装扮得很端庄。它们捕食的方式堪称“浑水摸鱼”,它们会用两只脚和大大的嘴把小鱼赶出来,再用大嘴把它们灵巧地叼起,接住,吞下。
草地上站立的黄嘴鹮鹳
在湖边漫步,也许会遇到锤头鹳,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这鸟的脑袋和脖子非常像一把竖起的羊角锤子。有不少鸟类学家对它感兴趣,因为的长相既像鹳鸟又像鹭鸶,对于它的分类,至今还有争议,其中一派将它归入鹭类,而更多人更偏向于把它归入鹳类,无疑,大家都为它身上那些属于“中间过程”的原始特征而着迷。很多人以找不到物种间的过渡类型为由而攻击达尔文的进化论,锤头鹳的出现,算不算是从一类动物到另一类动物之间的“过渡”呢?当然,这个例子过于宏观,“种”与“种”间的过渡案例仍没解决(当然,你也可以说现实存在的每个物种都是未来的过渡类型),不抬杠,我只是借此为您提供一个思路而已。
湿地中觅食的锤头鹳
如果能找到一条机动船到湖里转一圈儿,你会有更大收获。首先,湖面上会有大群大群的鹈鹕,主要是非洲白鹈鹕和粉背鹈鹕,可以观察到它们起飞、降落以及捕鱼的全过程。两种鹈鹕混群而居,很少发生争执。在湖中的沙洲上,可以观察到普通鸬鹚的群体,此外还有大白鹭、小白鹭、巨鹭和几种鹮。最令人着迷的莫过于有时从天边飞来一只滑翔机般地巨大猛禽渐渐迫近水面,蓦地伸出一双巨爪,一股洁白的水花过后,水面上留下一条长长的涟漪,随后巨大身影腾空而起,一条还在阳光下闪着银光的大鱼在巨爪中徒劳地扭曲身体......(博物地理 文/摄影)
在湖面上滑翔的非洲白鹈鹕
非洲白鹈鹕在水面上游弋
美丽的纳瓦沙湖畔,粉背鹈鹕在湖面上降落
一只粉背鹈鹕捉了条大鱼正准备吞下去
飞到船舷上的线尾燕
金合欢树上栖息的灰背长尾伯劳
栗头丽椋鸟栖息在一个铜灯柱上
圣鹮在草地上漫步
伺机捕鱼的斑鱼狗
在公路边缘踱步的噪鹮
在空中飞翔着的灰头鸥
棕斑鸠
非洲海雕在天空中盘旋
它好像发现了啥
出爪
得手
bye-bye!
转载本文请注明本文来自段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8-1269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