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在法国吉美博物馆| Musée Guimet的青铜瑰宝—商代象尊
有人说:“无亚洲藏品的博物馆不是真正的世界级博物馆。”
法国吉美博物馆位于塞纳河右岸,耶纳广场的北面,矗立着一座圆形的建筑,它就是鼎鼎有名的吉美博物馆,又名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是欧洲最重要的亚洲艺术收藏阵地之一。馆中6万多件藏品涵盖亚洲大部分地区,纵贯5000多年历史,其中中国文物有2万件左右,约占1/3。
吉美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件,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瓷器、饰品等,远到春秋、五代,近至元明清朝的文化瑰宝在这里都可以见到。
A blueprint of an industrialist
一位实业家的蓝图
1876年,从法国工业重镇里昂市走出一位名叫埃米尔·吉美的中年实业家。事业有成的吉美,对法国以外的世界尤其是神秘的东方充满着向往,于是以殷实的家底为后盾,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
该博物馆之名以里昂工业家埃米尔·吉美先生命名
旅途中,埃米尔·吉美脑海里渐渐浮现出一张蓝图:建立一座东方语言学校、一座图书馆和一座博物馆,在法国传播东方文化。前两者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全部实现,最终修成正果的,是一座博物馆,埃米尔·吉美以自己的姓作为它的名字——吉美博物馆。
The source of Chinese cultural relics
中国文物的来源
唐代马球俑
在吉美博物馆“天马行空”的展览方式下别有趣味
吉美博物馆收藏的亚洲艺术品中,中国文物有2万件左右,约占1/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国文物呢?
吉美博物馆藏的中国佛像
供图/SONNET Sylvain-Gaopinimages
埃米尔·吉美的个人收藏,当然是博物馆中国文物的最早来源,之后还有一些机构和收藏家的捐赠。
吉美博物馆所藏的辽代三彩罗汉
其中就有一个与吉美的中国文物有渊源的人物——伯希和,法国汉学家,1908年3月来到敦煌,在藏经洞中待了整整三周。伯希和将斯坦因(世界著名考古学家、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依靠翻译而忽略的更珍贵的经卷、6000多卷写本和一些画卷,装满10辆大车,运往巴黎。其中的绘画220卷、木雕21件,就被收藏在吉美博物馆中。
这两件藏品,都是法国收藏家伯希和从中国新疆带到法国的壁画,可惜已是残片。
另一个与吉美的中国文物关系密切的人物,名叫卢芹斋,浙江湖州人,先后旅居法国、美国等,二十世纪初国际著名的文物贩子、大古董商,将许多中国国宝级的文物贩卖至国外。
C.T.Loo 卢芹斋
吉美博物馆从卢芹斋手中得到中国艺术品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购买:在巴黎的一次拍卖中,卢芹斋一次就卖出青铜器、雕塑、玉器3000余件,吉美是其中的买家。二是捐赠:“二战”期间,卢芹斋避难美国,他在巴黎费尽周折修建的备受瞩目的、收藏有大量精美中国文物的红楼,被迫置于吉美博物馆的保护之下,才得以免遭战火的洗劫。因此,为表感谢,“捐赠”一些藏品是“理所应当”。
吉美博物馆一楼的高棉文明馆珍藏有吴哥窟的巨型文物
除此之外,吉美的馆藏来源显然还有其他渠道。
北宋司马光的一句“欲问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道尽了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也正因如此,洛阳自古以来就成为盗墓者云集之地。
随着国门洞开,西方的学者、探险家、古董商乃至一些文化掠夺者蜂拥而至。也就是在那个时期,洛阳一带的文物第一次成批量地流向海外。有很多几经转折,现今就展示在吉美的展厅里。据统计,吉美收藏的佛教雕塑中,有8件来自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饱经沧桑的迦叶头像
原为洛阳龙门石窟的石刻佛像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
中国瓷器赏析
失落的宝藏
青铜象尊
青铜象尊
商代晚期
长96厘米 高64厘米 宽45厘米
象尊是商周时期祭祀礼仪中的盛酒礼器之一,吉美博物馆馆藏的象尊体形庞大,长96厘米、高64厘米、宽45厘米,背部开口的长宽为26和21厘米,腹外侧与头部刻有兽面纹,耳、鼻、足部饰有鳞纹,属于殷商晚期的作品,造型、纹饰构成极具匠心,自然写实的造型和纹饰风格使得专家判断更倾向于“它出自长江流域中部盆地的工匠之手”。
从该尊背部的开口形状判断,其原先应有一个盖,且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和东京根津美术馆的藏品“双羊尊”大致相同,遗憾的是顶盖已失和象鼻大部被毁,但它仍是目前世上所知的动物型尊中最大的一件。
全器为象形,象鼻上翘中空,与腹相通,似有流的作用,然此象尊形体较大,盛放酒液后恐难以倾倒。象鼻的大部分已残缺,原先很可能如湖南酸陵出土的象尊(见下图,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一样,象鼻上扬然后鼻端前伸。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象尊
象尊的腹部两侧各饰一个巨目圆睁、阔口眦牙的大兽面纹,颈部和接近臀部处各饰一鸟纹。在象尊四条粗壮的腿上各装饰了一个横置的鸟纹,在前面两条腿横置的鸟纹上部,分别装饰有一个倒立的变形龙纹。
被誉为青铜鉴定第一人的马承源先生认为,在商周青铜器上,常常将兽面纹作为主题纹饰,同时配置有龙纹和鸟纹,其作用“是向帝和神人即上天表达世俗的愿望,简言之,就是希冀天人相通”。
象尊的腹底部经过修补,四足中空,其中还保存了一些当年铸造时的陶范。
1903年6月,在杜鲁欧拍卖所举行的“中国日本工艺品:青铜器、漆器、珐琅器、织物等—已逝保罗·伯诺(原卢浮宫友协会财务总监)的收藏”拍卖中,法国收藏家伊扎克·德·卡蒙多伯爵以3000法郎将这尊象尊收入手中。
象尊当时编号为405,在拍卖图录上的描述如下:“大件象,风格古老,背上附圆腹型壶,可能为后代加制;动物站立,短鼻上卷;象体全身如同壶一样雕有丰富的纹饰;绿锈色;高1米、宽0.95米。”
同年,卡蒙多伯爵将之赠与法国政府,但保留生前使用权。1911年卡蒙多过逝,次年该尊才与伯爵其它的精美西方家具以及日本版画等赠品正式转入卢浮宫,成为国家不可转让变卖的财产。
不幸的是,1914年卢浮宫远东分部将其归入“缅甸或高棉的雕塑”中,编号为291的藏品目录仅描述该尊为“绿色青铜象”,并未提及其他;但到1922年,《象尊》才找到自己的正式位置,被纳入“中国雕塑”范围,且获得属于“公元前3世纪前的中国艺术”的美誉。1945年,象尊和其他亚洲文物一起被转入吉美博物馆。1975年,其曾在纽约举办的“吉美博物馆之珍品”展出,直至2004年的中法文化年才被再次借到上海博物馆,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
亚洲艺术周响应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与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及首都提出“将北京建设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目标,重塑亚洲艺术中心,构建中国艺术话语权,以亚洲艺术周为基石,打造成具备融合IP品牌特性,建设亚洲乃至全球艺术文化发展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