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不释乡情伴我行 文/刘秀英)
不释乡情伴我行
刘秀英
1971年4月10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我从唐山市下乡到原遵化县燕各庄村,开启了我人生道路新的转折点。
5年多的苦乐年华,燕各庄村党支部老书记熊德禄和乡亲们的教育培养,使我在那艰苦环境的磨砺下,升华了思想,闯过了艰辛的生活关和又苦又累的劳动关,由一个城市女学生成长为一名共产觉员,先后担任了村团支部书记、妇联主任、团县委副书记,这些经历给我留下了宝贵的艰苦创业的精神财富,留下了与燕各庄乡亲们难以割舍的情谊,引导了我人生心路历程,让我在以后几十年的生活、工作中历经困境而不馁,使我在生命之旅留下了一串串精彩的脚印。
蹉跄岁月乡情暖
刚下乡那会儿,我初中才毕业,既没生活经验,又没劳动经历,虽然家境不怎么好,但是,在都市里上有父母、哥哥姐姐,过的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出工的头一天,我就傻了眼,因为北方春早,山上栽树种地,要担水浇,瞧着放在眼前的一副水桶和挂着两个长长扁担钩的扁担,两只眼睛直勾勾发呆,过去在平地上都没挑过水,更何况往山上挑水,身体又瘦又弱小的我,拿起扁担挑了下空水桶,打都打不起来,只得把两个扁担钩颠倒着各网半圈,一位老农把我桶里水折去一半,就这样,每次挑两半桶水磕磕绊绊地对付着熬过了半天。水没挑多少,还摔了一跤,弄得浑身泥头巴脑,往山上挑水是斜坡,不比平地可以放下歇歇,扁担只要一上肩不到终点就别想放下,我不会换肩,只能用一个肩膀硬挺着,收工回来腰酸腿疼,右肩压得又红又肿。下午出工,我没精打采地到了干活的地儿,老农们看见我像霜打的茄子似的,边鼓励边安慰地说:.“咋,姑娘泄气了?干农活只要肯吃苦,没几天力巴。”于是,一个老农拿出准备好的家具帮我把扁担钩去了两节,使起来显得应手多了,乡亲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像一殷股热流暖遍我全身,使我增添了信心,咬紧牙硬撑着抄起扁担又干了起来。为了过好劳动的头一关,收工后,我就主动跑到食堂帮着挑水练换肩练耐力。
下乡两年多后,通过乡亲们手把手地教,我刻苦地闯过了劳动关、生活关,学会了挑、抬、锄、榜、种、菇等农活,学会了做一般的家常便饭,成了一个能自食其力的普通农业劳动者。在村党支部和乡亲们的培养下,我担任了村团支部书记、妇联主任,从青年点到村里开会工作的次数多了,往返6里多地,有时,晚了回青年点赶不上饭,乡亲们看见就强拉我到家,几年里,吃遍百家饭。慢慢地乡亲们理解了,看到我那热情劲,真是打心眼里亲近,有时,工作晚了不光留你吃饭,晚上天黑还往返6里多路送我回知青点。几年约朝夕相处,我和他们虽不是亲人,去却结下了胜似亲人的友谊。
创业精神励志行
我是1971年下乡到燕各庄的第二批知青,当时,1965年下乡的42名知青在老支书熊德禄和5位老农民的带领下,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把燕各庄荒芜了几千年的南山初步绿化成了花果山米粮川,几年的锻炼后,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我们的思想上也深深地扎下了根,并使我受益终身。
1976年底,随着知青返城大潮到來,由于唐山大地震家里遭受震灾较重的原因,组织上批准我回城工作。一开始被分配到市蔬菜公司组织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看到下面的各商店缺人,自己又在基层工作惯了,就主动要求下基层。到了商店后,被分到业绩不太好的日用品组,本来自己大到商品出入库、商储归类、采购销售,小到柜台商品码放、销售服务、销售用语、打算盘都要从头学起,一点商业知识都不懂,一切都是陌生的,工作起来就更难了。但是,凭着那股浸润我多年的创业精神,激发了我吃苦耐劳的劲头,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没用半年就掌握了做商业服务员的基本知识,很快,我在班组达到月月超额完成销售任务,年底我被评为优秀服务员和优秀共产党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商品也逐渐丰富,多种商业所有制经营的放开,国营商业企业一头独大的局面被打破, 很多国营商店由于经营不普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在此之前,我刚刚被调到另一个商店,这个店几十个员工频临下岗,人心惶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感到自已有责任做好大家的工作,于是就一边做员工的思想工作,一边找到领导提出划小核算单位承包的建议,并要求带头承包日用品部。我的建议很快被采纳了,全店分块承包到人头后,稳住了人心,员工们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我承包的组很快打破了以前靠层层批发采购的方式,直接到厂家或商品集散地采购,取消了中间环节,销售上增加了直销,月销售
额直线上升,不但实现了扭亏,而且月月为店里上缴利润。在面临下岗境遇时,自己之所以能冒着风险挑头承包,是下乡那几年创业队创业精神的熏陶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几年的商海奔波,工作很辛苦,既得照顾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又要起早贪黑地经营商店业务,跑北京、天津、白沟等外阜采购。着实锻炼了我的思想意志,和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
无时无刻不关情
人生永远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触动你感情线的那些人或事,下乡哪几年,老支书和乡亲们对我政治上的关怀、生活上的关爱,给我心底留下了一份一生割舍不掉的情,回城至今,我无时无刻不关注着那百里以外第二故乡的乡亲们,书信来往,电话联系,互相走动,使我和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断地书写着难以言表的真情。
我回城后不久,随着农村联产到户的承包政策落实到家家户户,燕各庄村的山场也承包到各户,1980年, 桃子大丰收,销售渠道成了问题,大量桃子积压卖不出去,村里原民兵连长王维金被几户乡亲推选找到我,我立刻找到商店领导商量,领导同意为他们的桃子开辟专柜销售,由于桃子个又大又甜,价钱也实在,销得很好,既解决了乡亲们的后顾之忧,也为商店找到了较好的水果进货渠道,店里水果摊的效益比以前也增加了。
这么多年来,我经常回村去看看,到各家各户走走,谁家有了难处,自己能帮的就帮一把。一次,我得知老支书的二儿子熊瑞成因为常年高强度劳动,半月板损伤,腿疼得连下地走路都困难,上天津住院一个多月,钱没少花仍不见效。自己又是着急又是心疼,为了治好他的腿疾,我在市里、各县四处寻医找药,当打听到丰润区有一位老中医能治,就来回跑了近百里路,然后,又坐车往返300来里路,把药送到家,治疗了一段时间见效了,药用完了,我又不厌其烦地再次购药,及时送去。为了增进与乡亲们的友情,我牵头分别在燕各庄、唐山组织了两次知青和村里乡亲们的大型联谊会,市里举办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了感恩乡亲们地震后对我们无私的帮助,我积极操持了邀请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到唐山观光旅游,共同见证了唐山在一片废墟崛起的成就,共同为我们的友谊绘上一笔靓丽的彩虹。虽然都是一件件一桩桩的小事,却使知青与乡亲们的心贴得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