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撤掉五个师长,李奇微霹雳手段震惊麦克阿瑟,彭总:一并收拾

1950年12月24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胜利结束,这一战志愿军战士发挥神勇,一举将联合国军击退至三八线以南。

这次战役让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以耻辱的失败而告终,又让他见识到我军“穿插迂回”战术的厉害之处,更让他对志愿军作战方式感到胆寒!

赢得大胜,彭德怀却异常冷静,因为他知道这次大胜是以我军的誓死拼杀换来的,我军也付出了极大代价。于是,彭老总就想着必须要让队伍休整,等到来年春天天气转暖再做进攻部署。

彭老总的考虑是基于战场形势,志愿军的装备太过落后,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毫无招架之力,在行军过程中只能依靠双腿去跑,像113师一夜狂奔145华里截住三所里,虽然这成为步兵急行军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记录,但是这也体现出我军在战场上的异常艰辛。不仅如此,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却始终面临严峻考验,即便是洪学智脑袋灵活,可是在美军飞机大炮的轰炸之下,补给线却尤为脆弱,最终他们不得不采取最原始的方式,依靠人力来背送,只是这种方式的效率却最为低下,这也导致前线战士不得不饿着肚子冲锋。以往在抗日战场上缺乏物资时,往往是通过胜利来缴获敌人物资完成补给,正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可是在朝鲜战场上,美军掌握绝对的制空权,即便是我军缴获一些物资,也很快被美军给炸毁。战场形势的变化,也让后勤补给工作显得极为重要。

这种形势下,爱兵如子的彭老总又怎能让志愿军用生命去换胜利呢!彭老总早就说过心里话:

“拿这样的战士一个去换两个、三个不值钱的美国少爷兵我也不干!”

但是,在后方坐镇的毛主席却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他看出美国使出缓兵之计,以其他国家来调停的方式来争取时间,然后让美军得以充分休整,再试图反扑。

针对这种情况,毛主席明白我军必须掌握主动权,既然敌人想着休整,那么我们就偏不能给敌人休整的机会。

“既然美国人敢于诉诸武力,那么中国志愿军就要奉陪到底。打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还不够,还要接着打。你敢超过三八线北进,那我为什么不能越过三八线南下!”

毛主席的意见,彭老总必须要服从。于是,彭老总匆匆布置第三次战役计划,眼见着疲惫的志愿军将士又要急于奔赴战场,彭老总也是尤为心疼。只是这次他遇到了一个难缠的对手,李奇微!

李奇微虽然是麦克阿瑟的学生,但是李奇微却对麦克阿瑟并不感冒。

也是对麦克阿瑟比较了解,他也极为反感麦克阿瑟好大喜功和夸大其词。李奇微在战场上显得格外冷静,而且总是针对战场情况发现问题,正是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让他发现我军在补给线上的劣势,于是他就针对性使用“磁性战术”,这也让我军在后来也吃到不少的苦头。

与麦克阿瑟接触较多,并未让他染上麦克阿瑟狂妄自大的臭毛病,反而让他能够更认清这位主帅,在后来,李奇微也在回忆录中专门批评过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爱出风头,使他失去了一名司令官从他的部属那里需要得到的批评意见和中肯评价。他刚愎自用的性格,有时是他不顾浅显的逻辑而坚持一意孤行。他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使他产生一种一贯正确的预感,并最终导致他抗命不从!”

当然,这个评价有事后诸葛亮之嫌,但也的确点出麦克阿瑟的致命缺陷。

李奇微这位从二战中锻炼出来的将领早就证明了自己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指挥才能”,他锋芒毕露又精力充沛,注定将成为志愿军最难缠的对手。

第二次战役中,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在溃退中因为车祸身亡,这让麦克阿瑟缺少可靠的帮手。于是,麦克阿瑟要求将李奇微调到朝鲜战场,麦克阿瑟虽然狂妄自大,但是眼光还是很凌厉的,他早就看出李奇微能力出众、性格冷静,这是难得的将才。于是,他很早就将李奇微列为自己的备用人员,一旦有需要,李奇微就要奔赴战场。

沃克之死就让李奇微正式登上朝鲜战场,但是这位思路明确的将才已经有自己的考虑,那就是必须要具有军队的决定权,如果他只让他作为麦克阿瑟命令的执行者,他决计不干。

李奇微心中清楚麦克阿瑟应该为两次失败负主要责任的,他很反感麦克阿瑟的颐指气使,只说大话不干实事,他就想着完全接手第八集团军,加以整顿后再找到时机反攻。

在见到麦克阿瑟后,忍着内心的反感听完麦克阿瑟的“指导”,他直接向麦克阿瑟要指挥权,他害怕麦克阿瑟的遥控指挥。

李奇微问道:“如果发现战局于我有利,您是否给予我向敌人发动进攻的决定权?”

麦克阿瑟也只能放手:“第八集团军属于你的,你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干吧!”

有了麦克阿瑟的这句话,李奇微就目的达到。麦克阿瑟像一只斗败的公鸡,只能眼看着李奇微去展开作战策略,即便如此,他还是对李奇微“好意提醒”:

“千万不要小看黄皮肤的中国人,他们尝尝避开大路,利用山岭丘陵渗透,习惯于夜间行动和作战。他们是最危险的敌人。稍有不慎,就会铸成大错!”

第八集团军的低落士气,李奇微是能够预料到的,这也是李奇微最迫切需要整治的。这支联合国军的主力部队装备齐全,炮火猛烈,经过两次战役,竟然被志愿军打得落荒而逃,士气全无,这简直就是美军的耻辱。

现在,李奇微都对他们的状态也感到沮丧,因为第八集团军已经丧失了所有的信心,他们完全被志愿军给打出心理阴影了,士兵不听指挥官,指挥官不相信还能打胜仗,所有人都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赶紧回家。

对此,李奇微也只能一步步陈述利害,首先让他们认识到志愿军战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战,而他们又是怎样作战,然后再进行鼓励打气,让士兵能够真正将精气神找回来。

“你们看看中国军队,他们总是夜间行军,他们习惯过清苦生活,甚至吃的是生玉米粒和煮黄豆,这对你们来说,简直就是饲料,简直是不可忍受的!他们能用牛车、骡马和驴子来运送武器和补给品,甚至用人力肩扛背驮。可我们呢?我们的军队离开了公路就大不了仗,不重视夺占沿途高地,不去熟悉地形和利用地形,不愿意离开汽车,结果连汽车带人一块儿完蛋!”

看得出来,李奇微对志愿军看得很透,也窥破志愿军取胜之道,只是他需要让部队克服对志愿军的恐惧心理,更要发扬艰苦作战的风格。

美军就是跟随麦克阿瑟在日本养尊处优惯了,他们在战场上完全就跑不动、冲不快,完全依赖于现代化装备,这就完全丧失了机动性,在遇到突发状况之时毫无应对之策。

李奇微必须要让这群士兵能够提起精气神,要敢于去面对志愿军:

“打仗除了靠武器之外,还必须靠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顽强战斗的精神,最近几个月敌我在朝鲜战场的较量,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我方装备虽好,但节节失利;敌方装备虽差,但却连占上风,原因就在这里。因此我要大家必须克服失败主义的情绪,必须重振军威。”

在努力去振奋士气以后,李奇微还感觉不够,他必须要对第八集团军的指挥人员下手了,两次战役连吃败仗,士兵士气低落,他们的指挥完全不成体统,这些指挥不承担责任难以服众。

于是,李奇微一口气撤掉五个师长,几乎换光了美军师一级的指挥官,提拔了一批能够卖命打仗的少将。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奇微这一霹雳手段,也是狠狠抽了麦克阿瑟一巴掌,让麦克阿瑟感到震惊。麦克阿瑟欣赏李奇微的能力,但是他也没想到李奇微手段真是不含糊,杀伐决断尤为关键。随着李奇微扭转了第八集团军的面貌,麦克阿瑟的总司令之位也即将到头。

彭老总一如既往的部署,第三次战役于1950年12月31日下午5时正式打响,一时间我军炮火猛烈向联合国军进攻,这也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炮兵,只可惜火炮还是太少,还不足以真正与美军的炮火相抗衡。

随之而来,志愿军在寒冷的天气下快速突破临津江,仅用一个小时,志愿军就全线突破了李奇微的防线,让李奇微也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中国军人在这片毫无生机的荒原上发起了元旦攻势。”

彭老总向来对志愿军将士要求极高,他明白只有对他们严格要求,执行命令才能不打折扣,将士们才能减少伤亡。他之所以选择在元旦前一天发动突然攻势,也是考虑到美军肯定准备迎接新年,他们就会有所松懈,这对于志愿军来说也是一个机会,于是彭老总就选择出击,给美军“过个好年”。

果不其然,李奇微稍微整顿过的美军遇到攻势如潮的志愿军,顿时乱了阵脚,而在南朝鲜军队崩如山倒的情况下,美军也彻底崩溃。全线崩溃的这种场景,李奇微还是头一次见到,只是这也让他大开眼界:一方面他看出南朝鲜军队着实太不中用,带头逃跑的往往就是他们;另一方面他看出联合国军对志愿军的恐惧心理很强。

这种形势下,李奇微凭借一人之力也难以阻止联合国军败退的趋势,只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李奇微在后来回忆录上写道:

在元旦拂晓,我乘吉普车想去找这支溃退的部队(南朝鲜部队)。要是可能的话,我想方设法阻止它一个劲儿冲到后方去。他们把武器抛掉了,只有几个人还带着步枪。我把吉普车横在路中心,阻止这条人流,然后设法找出他们的长官来。以前我从来没有这种经验,我希望以后再也不做这种事,因为要设法拦住一支败军,就等于拦一次雪崩一样。他们的现任师长,其经验还不及一个连长。

李奇微无法阻止南朝鲜军队的撤退,这也让汉城城中的联合国军孤立无援,他深知志愿军行军速度又极快,搞不好就会再一次被包围痛殴,李奇微不是麦克阿瑟,他极强的分析能力让他快速做出反应,即便这个决策不太光荣,但是他也必须这么做:放弃汉城,赶紧撤退。

在3日上午,李奇微的意图被志愿军发现,对此,彭老总立刻命令39军、50军和朝鲜人民军一军团全力攻击联合国军。彭老总就是这样,发现一点战机就绝不错过,不管是麦克阿瑟还是李奇微,在彭老总面前,也只有被一并收拾的份儿。

美军的优势虽然很明显,但是他们的精气神却远不及志愿军,彭老总找到对付美军的方式,他就将这些方式用到极致,如晚间行动,兵贵神速,迂回穿插。这些也成为彭老总在劣势明显的情况下的制胜法宝。

当然,联合国军被击溃,李奇微也体现出自己的私心,那就是尽可能保证美军损失降到最低,至于英军,那就让他们听天由命。正是李奇微这份私心,他安排美军优先快速撤退,致使英军王牌装甲部队被志愿军50军围住了,在50军将士提着爆破筒、扛着炸药包冲向英军坦克时,他们彻底崩溃了。一夜下来,英军皇家坦克营31辆坦克被我军用最原始的手段简单粗暴地干掉了!

英军装甲部队被志愿军歼灭,李奇微脸上也没光彩,只是此时他完全顾不了那么多,他深知唯有保存美军实力才能有机会反击。

为了抓紧时间逃离汉城,李奇微直接命令采取一切手段保证第八集团军先通过汉江大桥,如果有南朝鲜难民堵在桥上,可以直接对他们开枪。

李奇微的手段果然非比寻常,为了维护自己实力,他完全视南朝鲜民众生命如草芥,他的私心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所谓的“正义之师”,所作所为与“正义”二字背道而驰。

当然,李奇微的撤退相比麦克阿瑟却又完全不同,麦克阿瑟完全是一泻千里,兵败如山倒,沃克还因此死在乱军里的车祸中,而李奇微却是有组织的撤退,虽然不太光明,但也算是最大程度上保全了第八集团军的实力。从这一点来说,李奇微要比麦克阿瑟更具有统领能力。

这一战志愿军虽然攻克汉城,取得胜利,但是彭德怀和韩先楚等人却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反而他们认识到这次战役并未真正击溃美军主力,美军极有可能还会做出后续的反应。

对此,韩先楚说得很直接:“该适可而止了,一方钢少气多,一方钢多气少,到头来最大的可能,就是双方的决策人都明白打不下去了,就坐到谈判桌前去讨价还价打嘴巴官司!”

彭德怀和韩先楚毕竟都是在战场上最前线,他们太明白战场的形势了。一般的战士,可能看到的只是敌人的溃败和我军的冲锋,但是作为最高统帅,彭德怀和韩先楚更看到美军实力的保留,以及我军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对于自己的指挥能力,彭德怀是相信的;对于志愿军将士的骁勇善战,他是清楚的!只是现在打退李奇微却也让他损失有限,这才是彭老总有所担心的。

彭老总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虽然他们将战线打到了三七线,但是李奇微的败退却只是为了保存战斗力。随即李奇微就是重整旗鼓,将另外的几个师调回来,然后发起反攻。对于李奇微的反攻,彭老总也是心知肚明,他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我不能把几十万军队的生命当儿戏,所以必须坚决停下来,并做好抗击敌人反攻的各种准备!”

1951年1月8日,彭德怀断然命令五十军正向南挺进的一个团转入防御,同日中朝部队在三七线全线停止前进。经过九天九夜的血战,中国军队向南推进了一百多公里,不但越过了三八线,而且打到三七线,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

李奇微在初次与彭老总交手过程中依旧如麦克阿瑟有诸多相似,都是以败退告终,只是李奇微要比麦克阿瑟更为冷静,不像麦克阿瑟那般狂妄自大,这才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美军的实力。但是,不管是麦克阿瑟还是李奇微,都不得不承认,彭老总的战术着实强劲,他们在彭老总面前虽然样样都具有优势,可是最终结果却以失败告终,可见彭老总对战术的作用以及对战场的部署,都远在他们之上。

从本质上来说,麦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是彭老总的手下败将,只是李奇微比麦克阿瑟更务实,头脑更冷静,虽然也遭遇失败,但是他还是能够更好的调整策略。

在晚年,李奇微在回忆录中也对志愿军战士表达尊敬之情:

这些中国士兵,是我这一生中,遇到过的最强悍的敌人,他们不仅坚强而且凶狠,往往不顾伤亡发动无数次进攻,他们又是最值得尊重的敌人,从不杀死受伤或被遗弃的伤员。他们是文明的军队,从不枪杀和虐待俘虏,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抗美援朝是一场最艰苦的战争,也正是有彭老总这位非比寻常的总司令,才能在武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后勤补给处于绝对困难的情况下连续击败强大的联合国军,击败麦克阿瑟和李奇微,彭老总值得李奇微的敬重。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