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仙岛在何方?

编辑

NO.301 作者/Humanitas

方士们进一步说蓬莱仙人将要求得,喜出望外的武帝向东来到海边遥望,希望能遇见真正的神仙。但由于奉车都尉暴病死亡,武帝才不情不愿地离开。武帝封禅泰山足有八次之多,其痴迷程度并不亚于秦始皇。

编辑

制图/傲慢的上校 漫画/听风者 配图/大尾巴熊

蓬莱仙岛,是与昆仑山齐名的神话圣地。昆仑代表着大陆神话,而蓬莱则代表着海洋。古代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时间被捆绑在土地上,海洋对他们来说充满了神秘感,进而衍生出了种种光怪陆离的神话传说,蓬莱则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既然是神话传说就意味着我们无法确定它的所在,但它却给现实留下了痕迹。

传说中的三神山

蓬莱传说的记载起初少且破碎,直到《列子·汤问》(疑似东晋人张湛依据先秦传说的伪书)出现,蓬莱的形象才逐渐丰满起来。渤海之中有五座神山——岱屿、员峤、方丈、瀛洲、蓬莱,十五只巨鳌用头托住神山。后来,龙伯国巨人钓走了六只鳌,失去依托的岱屿、员峤流入北极不知所踪,五神山就变成了三神山。

《史记·封禅书》浓缩了其中引人注目的要素:神仙、不死药、白色的禽兽、由黄金白银建成的宫阙。更重要的是,它位于渤海之中,距离有人的地方不远,这看似给了人们飞升成仙的可能性,若即若离的感觉最是引诱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战乱是神话传说扩大影响力的契机。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数百年的混战,百姓的生命朝不保夕,民间信仰就成了人们求生存的精神寄托,记载神仙鬼怪的志怪小说兴盛起来,对蓬莱的描述更为丰富而具体。

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

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建议不搭船而各

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编辑

托名西汉东方朔的伪书《海内十洲记》记载蓬莱也称“蓬丘”,外面被洪波百丈的圆海环绕,阻断与凡间的通道。山上坐落着九天真王宫,是太上真人的道场。《拾遗记》也形容蓬莱似壶,上面宽阔、中间狭窄、下面却又方方正正,称之为“蓬壶”,同时还有“防丘”“云来”等称呼。高有两万里,广有七万里,盛产着宛如金玉的细石,仙人常常服用,这也许就是不死药。在志怪小说的补充之下,蓬莱神话体系基本成型,也变得人所共知。

秦始皇的求仙与蓬莱岱山说

如此仙境,没有人不心驰神往,帝王们求仙问药的活动也自然少不了。自战国时齐国的威王、宣王,燕国的昭王开始,就不断派人到大海中寻找三神山。有需求就有市场,或是也相信传说的真实性、或是骗取钱财,为君王效力的方士们趋之若鹜,方士又多来自燕、齐这样的沿海国度。无一人寻找到真正的不死药,更是刺激了后来的秦始皇追求长生久视的欲望。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认为功过三皇、德高五帝,不甘心像凡人那样衰老死去,想实现永久的统治。为此,在即帝位的第三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封禅泰山、祭祀琅琊山,立碑歌颂自己的功业,拉开了巡游沿海地区的序幕。大规模的东巡总共有五次之多,最后一次是在九年以后,秦始皇带上幼子胡亥向南巡游,登上会稽山,祭拜夏禹,却也没有求到不死药,只得悻悻然返回咸阳,最终驾崩于沙丘。

秦始皇封禅泰山

编辑

恰逢秦始皇东巡琅琊之时,来自齐地的方士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请求皇帝允许他们斋戒沐浴,带领童男童女去求仙问药。徐福当然是找不到不死药的,由于害怕被诛杀,徐福声称自己已经见到了仙人,求不到药只是因为给的礼物太少、心不诚,已经鬼迷心窍的秦始皇非常高兴,派遣三千童男童女和各种工匠与之同行,这支队伍就此一去不复返。

最流行的说法是去了日本,史书大多肯定夷洲和亶洲就是他们的终点。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权派遣卫温寻找到海上寻找夷洲和亶洲,有长老传言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寻找蓬莱而不得,停留在那里繁衍生息,还提到那里的人偶尔会到会稽进行贸易。夷洲我们都知道是台湾,而“亶洲去琅琊万里”,不难推断是日本。

编辑

地缘谷(用于复制)

至今还有很多日本人认徐福为祖先,

据称日本姓羽田的都是徐福的直系后代,最有名的就是

前日本首相羽田孜,羽田孜已经几次带后人回徐福

的老家——江苏省赣榆县徐福村祭祖

传说中的蓬莱并不存在,只能以现实中贴近传说描述的地方作为代替。秦始皇南巡会稽时,曾在句章县停留一月,将沿海的某座山命名为“达蓬”,寄托了到达蓬莱的愿望。徐福一行正是从达蓬山出发,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与之隔海相望的岱山岛(属舟山群岛),就被后人们称作“蓬莱”。舟山古称昌国、翁山,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设县,下辖的蓬莱乡就是现在的岱山县。宋朝乾道年间的地方志《四明图经》记载了蓬莱山位于县东北四百五十里处,徐福曾经到达过这里,还引用了东晋文人孙绰的《游天台山赋》:“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可见岱山被称为蓬莱不晚于东晋。

编辑

今日的岱山岛

汉武帝的求仙与山东蓬莱说

汉武帝同样是个热衷于神仙方术的皇帝,刚即位时就特别重视对鬼神的祭祀,加上天下安定繁荣,朝野上下都希望武帝能效法秦始皇封禅泰山,他的身边自然就聚集了一批方士效劳。方士李少君一面游说丹砂可以炼成黄金,用这种“黄金”制成饮食器具就可以延年益寿;另一面又以黄帝的事例游说封禅就可以长生不死。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很难逃脱长生不老的诱惑

神异之事接连发生,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武帝从汾阴巫师那里获得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宝鼎,另一位受到宠信的方士公孙卿趁机也以黄帝的事例游说,说黄帝是因宝鼎而封禅成仙,武帝也应该效法,封禅也能成仙。六年后的四月,武帝率群臣在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大赦天下,并改年号为“元封”。

传说由汉武帝所立的无字碑

方士们进一步说蓬莱仙人将要求得,喜出望外的武帝向东来到海边遥望,希望能遇见真正的神仙。但由于奉车都尉暴病死亡,武帝才不情不愿地离开。从元封元年到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武帝封禅泰山足有八次之多,其痴迷程度并不亚于秦始皇。

由于与封禅泰山挂钩,武帝寻找蓬莱的范围基本固定在今天山东的琅琊、蓬莱一带,不像秦始皇那样跑遍南北。山东蓬莱在汉朝本来属于东莱郡下的黄县,因武帝在此遥望蓬莱山而筑起一座同名的城市。后来在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蓬莱镇出现;神龙三年(公元707年),蓬莱镇从黄县分出来单独设县,成为登州的治所,山东蓬莱设置行政区划比浙江蓬莱稍早一些。

编辑

不过儒家思想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子不语怪力乱神,神仙是儒家最为反对的,朝中大臣因此对求仙多有非议和劝阻,近臣东方朔都在委婉地劝谏求仙是顺其自然的事强求不来,武帝想要东巡必须打着祈祷降雨和治理黄河的名号,不得不考虑大臣们的感受,被迫多了一丝理智。

从民间艺人做到影响国家决策的大臣东方朔

编辑

跟随过封禅的司马迁更是认为那些寻找蓬莱的从来就没有应验过,还提到武帝已经厌倦方士们的奇谈怪论。而他晚年时终于醒悟到这是在伤害百姓,白白浪费国家财富,所谓仙人尽是妖妄,将方士们悉数罢免驱逐,之后也再没有帝王大规模地外出求仙。

“蓬莱”实际是海市蜃楼带来的幻觉

海市蜃楼,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我国最早的记载要追溯到《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司马迁认为蜃气能够投影出楼台,而且各地的云气能呈现出各地的山川和人群面貌。

最基本的海市蜃楼,图中靠右侧隐隐约约的海岛压根不存在

对于传说中的蓬莱山,《史记·封禅书》同样暗示了它就属于这种自然现象:“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所谓的神山,其实是海市蜃楼的幻影。面对这种自然现象,当时的人只能描述而无法解释,认为是船临近神山时,神山沉入了水下,而船只会被风吹走。

编辑

而山东蓬莱和浙江蓬莱,恰好都是以海市蜃楼而闻名的地区,才会激起秦皇汉武的欲望,让他们误认为这是仙山在凡间的显现,求之可长生不死。特别是山东蓬莱更受到后人们的关注,《梦溪笔谈》专门记载:“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另外,他们也对成因做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明朝官员陆容指出这是“山川之气,掩映日光而成”,不是什么蜃气,更非什么神物。

蓬莱仙岛大体上只有这两种起源和说法,浙江蓬莱侧重于徐福东渡的历史,而山东蓬莱突出在频繁的海市蜃楼。若没有帝王们发疯式的求仙,蓬莱神话也不会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即使飞升成仙的愿望幻灭,后人仍然愿意游历前人留下的遗迹,希望能够健康长寿。

参考资料 史记.司马迁;汉书 班固;太平寰宇记.乐固;乾道四明图经.张津;唐前蓬莱神话流变考.陈刚;三神山及徐福东渡传说新探.李岩;中国古代对海市蜃楼的记载与探索.王赛时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