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说李严

李严是蜀汉政权绕不开的一位历史人物,之所以难说,一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夸张描写,一是因为他与诸葛亮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

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李严能够跟黄忠大战四五十回合,诸葛亮还说李严可敌陆逊,当然这些都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不过李严也还算一个军政方面都有两下子的能吏。他从当郡吏开始就以才干著称,在刘表手下当过不少郡县的地方官。曹操南征时逃到蜀中,给刘璋当成都令,投降刘备后又当犍为太守,都是颇有政声。在刘备攻汉中的时候,蜀中一度不稳,又是李严没等援军,不声不响地率领几千州郡兵就把这些叛乱平定了。

所以当刘备伐吴惨败而归,驻兵白帝城时,因为随军的贤臣程畿、马良等纷纷阵亡,急需一个军政多面手来总揽东线事务,诸葛亮身为丞相不能轻动,于是就选中了李严来东线救场。不久刘备病逝,李严获得尚书令、中都护的职位,“统内外军事”,和诸葛亮一同成为托孤之臣。刘备此举很可能要给东州集团(刘焉担任益州牧时赖以打压益州豪强的关中、南阳一带人士)以充分的尊重,二来可能也有制衡诸葛亮的意思。

可惜李严没有安心的当好刘备给他指派的角色。李严此人个性高傲,不能久为人下,自然无法避免与诸葛亮的冲突。一开始,李严想讨好诸葛亮,劝诸葛亮加九锡,进位为王,想撺掇诸葛亮改朝换代,自己通过率先投靠,得到更大的权位。孰料诸葛亮心存汉室,心里对李严此举十分恼怒,但回信时还是给足了面子。

北伐之前,诸葛亮想要李严的东部兵马支援,但李严不但不从,反而要求分东部五郡为巴州,自己担任巴州刺史,与诸葛亮的益州牧相抗衡,诸葛亮自然对李严也难以放心。建兴八年(230年),曹魏起三路大军大举攻蜀,诸葛亮让李严率兵二万支援汉中,李严不愿失去东部的根本,提出要以让自己开府为条件来交换。诸葛亮没有同意开府,但还是同意李严之子李丰都督江州,才换取李严支援汉中。次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又把相府事务委托给李严,委以运粮重任。在诸葛亮看来,自己给地盘,给重任,给尊重,对李严已经是仁至义尽,包容至极;但在李严看来,则是自身的权力和地位远远没有得到满足,而且还被诸葛亮一步步削弱。两人互不满意,矛盾一触即发。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上邽大破司马懿,形势一片大好,却因李严的军粮供应不上,被迫撤军。诸葛亮撤回来以后,李严居然很惊讶:粮食很充足,丞相怎么就这么退回来了!他还给刘禅上书,说丞相撤退肯定是诈退,引诱司马懿跟他交战。

诸葛亮把李严前后文书拿出来对证,李严言辞矛盾,逻辑荒谬,自然难辞其咎。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李严年老荒悖,以至于做出如此搞笑的举动。其实,这可能是李严交给刘禅的投名状,表示自己愿意为皇帝扳倒大权在握的宰相诸葛亮。如果刘禅出来为李严撑腰,那么李严即可取诸葛亮而代之。然而刘禅此时年纪尚轻,还没有那个胆量和手腕跟诸葛亮作对,李严最终弄巧成拙。

李严被废当然有其人多巧诈的问题,但不容忽视的是,其背后也有东州集团与荆州集团(刘备入川前追随刘备之人)矛盾冲突,诸葛亮因势利导不但解决了李严盘踞江州问题,也从侧面震慑了东州集团,为蜀汉政权赢得了暂时的稳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