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时下热衷于“画照片”
为何时下热衷于“画照片”
阿迪
美术,顾名思义,是创造美的艺术。优秀的美术作品一定兼备形象塑造和文化理想的完美结合。形象塑造要能体现时代精神,文化理想要能反映人文价值。所以,美术既是技术,又是艺术。
但是,时下美术界却流行画照片,只强调技术性,而忽略艺术性。说到美术的初始,最早的岩画可为例证,美术是记录狩猎成果、祭祀场面和歌舞大典活动等。进入阶级社会后,美术被贵族和统治阶级作为歌功颂德、祭祀庆典、画像装饰等记录手段,同时,也为贵族权贵狩猎、歌舞、筵宴、雅集、娱乐等场景再现的手段。至唐宋以后,便开始设立宫廷画院,主流美术彻底被统治阶所垄断,虽北宋“文人画”始兴,至元大盛,明清承续,但不被官方接纳,被视为非主流绘画。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官方美术的界限才被打破,美术大众化也自此开启新篇。
综观绘画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除了部分装饰功能之外,大部分都被用作了“照相”功能,因为照相机诞生之前,特别是有权有势的人用绘画记录自己的生活、工作、节日及娱乐等,强调真实、逼真与美化,使美术绘画沦为“照相+美颜”技术。当照相机、摄影机发明后,特别是数码时代的到来,绘画艺术本应寻求与照片的“断、舍、离”,哪想?却走向了“画照片”,即描摹、模仿、甚至写真照片。如此使绘画成为照相的衍生品。这不能不说是此乃时下美术丧失艺术美之悲哀!如此下去,既有数码相机,又何须再需绘画呢!那为什么绘画还存在呢?常言道:存在即合理。原来“画照片”不容置疑的是名利双收的捷径:
一是入展、入会、获奖的敲门砖。通览当下各级美术大展,“画照片”或类照片的美术作品比比皆是,为何?
迎合主办方的举办“口号”。主办方总是要冠冕堂皇地号称:用绘画反映时代火热的生活,反映时代的发展成果,反映时代主旋律等。而“画照片”类作品最能直接反映外在的形式,至于这种绘画的艺术性,大概可有可无吧!因为展览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给领导及那些自以为很懂艺术的行政人员看的,没有主要领导的肯定,展览也就失去了意义和目的。有个现象至今不可思议,艺术展览的开幕式现场往往不是艺术家的聚会,而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亮相,这些领导干部涵盖了人大、政协、宣传,文化,传媒等,似乎这些领导职务的就代表艺术水平,俨然一副学者领导风范。舞台的主角与主演严重分离,以致很多展览的开幕式也就是闭幕式了。
迎合主办方评委的“口吻”。评委的口味决定了作品的品位,很多评委就是画照片出身,有的评委自身艺术水准也是名不副实,甚至压根就不懂艺术,只是靠社会地位与位置优势而上位。还有就是一些评委本身造诣很深,不知何故,选次不选优。当然还有门第、圈子、行政干预等等。
展览的好差取决于长官的评判。一个艺术展览的好次取决于主管领导的肯定与否。“画照片”作品最容易被主管领导的赏识与认同,其中缘故是不言而喻的。
利益驱动使画家剑走偏锋、热衷画照。入展、入会、获奖决定画家的艺术地位和艺术等级,也就决定了画家作品的商品价格档次。画画就是印钞,又有谁能抵挡住此等诱惑。
二是“画照片”是制作绘画的短、平、快。“画照片”使绘画失去了绘画性,制作与描摹成了“绘画”的手段,把绘画变相为工艺美术品了。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省时、省力、省脑筋,也就是“短平快”。说到“短平快”,是与传统绘画、融合绘画、实验绘画等相比而言的。特别是当代的传统绘画与融合绘画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来者想在此两个领域的高峰登攀过程中,每前进一小步,都如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所以,另择途径绕着走,此不啻为投机取巧之伎俩,亦是自欺欺人之花招。之所以这么说,那我们就必须重新审视当代传统绘画、融合绘画的难度高度所在。
传统绘画在北宋以前以“神韵”为主要艺术标准,南宋至元,以“意境”为艺术核心标准,明清以降,以“格调”为艺术审美标准。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与民族审美及文化底蕴都是非常深厚的。尤其是20世纪中国传统绘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期,一大批艺术巨匠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被逾越的。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蒋兆和、陈之佛等,他们对中国画传统的真正领悟,对传统绘画自律性进程自信,对民族艺术未来前景的自信与对中国画发展策略的自觉,都是非常人所能企及的,需要有“苦行僧”的精神才能窥其堂奥。
融合绘画,即中西融合。这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的知识精英应对现实提出来的改革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举措。康有为、蔡元培等对此都发表了振聋发聩的学术主张,推动了民初美术教育逐渐走向以写生为基本手段,进而实施多种艺术实践的教育格局。随后中国画出现了岭南画派、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关良等各具特色的融合绘画的艺术实践。岭南画派试图将日本画风中的写实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相结合;徐悲鸿借鉴西方古典写实,与中国画的造型和技法相结合;林风眠将西方表现主义、现代主义风格与宋瓷艺术以及民间艺术相结合;刘海粟则将后印象派画风与明清大写意绘画手法相结合。他们各自在自己的艺术领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以致中西融合成为中国传统艺术融入世界的当下优先选择的途径。尽管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中西融合、文化融合无处不在,但,要另辟蹊径,开宗立派,又谈何容易!需要大智慧、大勇气,而今天的画家大多缺钙或营养不良。
至于实验绘画,反复试验也反复失败,成功率极低,而且又很不容易被社会认同。这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浮躁画家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又安能涉足潜心呢?所以,此处略去不表。
三是“画照片”的画家不用读书,不用写字,不需要通过作品来阐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内在思想。似乎画家这个职业在今天已经沦落为仅仅具有工匠的精细就足够了,其他诸如艺术性、独创性、文化性、书卷气都是完全没有必要了。画照片只需网上搜索一下照片,通过电脑组合加工构图并作出绘画效果图,然后喷印,再模印到纸上,描图染色而成。一般学美术的中学生水平就可以游刃有余了,但现实却有相当多的专业美术的本硕士文凭的人在做,可惜多读了那么多书。
四是“画照片”大有交易市场。有墨有笔的艺术作品已经打动不了某些评委,而这些评委却能左右市场的导向。无笔无墨的“画照片”却成为交易市场的热宠,而且是频爆天价。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买家的欣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画家进入市场的走向,以致画家迎合买家口味要求,而不管买家欣赏水平高低。简而言之,只要作品能好卖,能卖个好价钱就行。在这个意义上说,画家成了金钱的奴隶!
既然“画照片”有以上诸多“好处”,热衷于“画照片”也当属“情理”之中了。呜呼!美术何美之有?“画照片”无疑是美术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