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王维之《答张五弟》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长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4LzA1MTAvMjI3Njc4ODMwXzFfMjAyMTA4MDUxMDIwMTg0MjU=.jpg)
注:
张五弟:即张湮,唐代书画家,官至刑部员外郞,与王维友好,因排行第五,故叫张五。
关:门闩。
解读:
诗人中年以后曾隐居终南山,彼时他仍在朝廷担任官职,但由于宰相是李林甫,诗人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又不能公开与之决裂,因此采取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于清寂林泉之中寻求精神寄托,这首诗即表现了诗人在隐居期间闲适的生活情趣。
诗人首先写他的隐居之所的清幽,虽是几间茅屋草舍,却终日面对青翠欲滴的终南山,“我相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种随笔之作,不加任何修饰,颇能勾起友人的向往。三、四句进而写自己隐居生活的情趣,从早到晚,无拘无束,无人打扰,也无机心妄念,这样闲适生活虽快活自在,却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寂寞,诗人为了盼友人到来,有意写自己长年无客,门虽设而长关,思念友人相伴不言自明。末两句以饮酒、垂钓来相招友人,表达诗人热切盼望友人常来坐坐的心愿,显得朴实、自然、亲切。
在这首诗里,诗人有意采取重复字眼和相同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孤寂、闲适的心境让人感到诗人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下去。四“终”字,两“长”字,让整首诗歌读起来显得缓慢,只有内心散淡、安闲之人,方能写出如此之句,“六句四韵中,包含无限静思。右丞是学道人,出语精微,俱耐人想。古诗中用才情、用绮丽者,居其次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山西祁县)。后徙家蒲州(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时,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郞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郞中。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安史乱后,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心迹。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司六等定罪,王维以此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二年(758),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次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王维信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故人称“高人”“诗佛”。《全唐诗》存诗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