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蒲城 张常利】原创//家园

 2020第77期总第1056期 

家园
最近几次回家过年,越来越强烈的想把父母接到城里生活。  渭北蒲城的乡下,在春节时还是比较冷的,尤其是夜晚的时候。
在县上工作的时候,我是常常回家的,我家在县城正北4.5公里,开车8分钟,但那时候我还没有买车,常常悠然的骑着自行车。2008年到西安后,回家就没有那么经常了。
那时候,冬天里回家,也不会感觉到冷,冬天里有热炕,和孩子在炕上嬉戏玩闹是不冷的,和父母围着火炉剥花生看电视也是不冷的。近年来,国家号召农村响应防霾环保政策,取缔燃煤取暖,但用电暖器烤火,还是没有那火红的炉火温暖,还是略微有些冷的。冬天里,看着父母穿的厚墩墩的,我心里就有些难过。现在也有一条衡量幸福的标准,就是冬天穿的少说明条件好,穿的少不显臃肿,爱美的女性在冬天里也能展示曼妙的身姿;穿的少,说明了家里和工作的地方暖气都好,说明了出入有车,不用冒着寒风,不用穿的厚。
那时候经常回家,我也说不清第一念头是想看父母还是看孩子。可能更多的还是急着看孩子。在这里有个证据,孩子到县城上幼儿园后,有次,村里一个婶子说我,娃不在家,你都没有以前回来勤了。我突然悟到了,我急着回家第一意识还是看孩子。之前,和老人们聊天,有人说,世风日下,一母能养十子,十子却不能养一母。当时我也同意。现在想来,为什么人总是对小辈付出的多,对长辈付出的少?因为小孩子会撒娇,会要求把最好的给她。而大多数中国老人们心疼子女,不愿意索取,宁可亏欠着自己。
那时候经常回家,是因为回村里也有工作。母亲非常重视邻里关系,村里老人丧去,母亲便打电话告知我,我是要回去帮忙的。
蒲城农村有个规矩,也是个习俗,喜事主人要请才去,白事不用请主动去。蒲城南部有些乡镇出殡是在下午,北部都是天朦朦亮的时候,大概就是清晨五点半到六点那一阵。有时候工作忙不便请假,我就晚上回到家,凌晨早早起来赶到主人家里帮忙。丧事多在冬春寒冷的时候。那时我在县纪委工作,村里人不太懂,只知道是县委大院里的人,是可以和乡长平等说事的,是绝对比村支书地位高的,是村里出息的体面人。村里的乡风头(城里叫总执事)就安排我一些迎来送往招呼客人的轻松事,一则农村里淳朴,他们不好意思给我安排体力活;二则我是体面人,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体面,也是村子的体面,要让体面人去照呼客人才对。我则执拗的要去抬灵柩,村里叫灵轿,母亲担心我吃不消,我给母亲说,趁我三十啷当还能抬几年,等过了四十,村里下一伐长起来了,就不会让我抬了。抬灵轿是个卖力活,也是个窍道(技巧)活,一般是8组16人,每一组抬杠的人身高要大致相等,抬杠要抬平,要不然会把重量全压在别人身上;行走时步子要一致,要稳当,要不然有个人绊倒了,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家乡的习俗,出殡时不走村内走村外,不走大路走小路,庄稼地间的机耕路,能过去一辆拖拉机的窄窄的路,虽不是崎岖不平,但也拌拌搭搭。抬灵轿确实苦,肩膀要扛住重压,脚下要小心。村里的小伙子分成两拨,头一拨快撑不住时,第二拨赶快换上。每一次抬完灵轿,我的肩膀多多少少的都要疼一两天。当下葬后,坟包慢慢堆起来了,主人开始递烟敬酒答谢时,我喝上一口酒,清晨里让嗓子辛辣半天的烧酒,这时天就大亮了,大概就到七点左右,我迅速换个衣服洗把脸就匆匆去上班。在坟地那阵,在清晨,其实我是非常不愿意喝那一口酒的,但我知道,村里人总担心怠慢了城里人,总是拿最好的东西招待,生怕人家看不上;这和城里不同,在城里生活久了,也发现周边一些人有着城里人的优越感,回乡下走亲戚送人家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旧衣服旧电器等。
到西安后,有时我对妻子说,我想家了,周末我想回趟家。妻子笑着说,你就在家里呀,我知道你说的是你父母的家。但我永远也不习惯说父母的家,也不太习惯说老家,也不习惯说想父母了,我从小到大就习惯说这一句话,我想家了。
于是,我也给妻子夸夸其谈,展示一下我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的功夫。我给妻子讲: 家是什么?家不是一处房子!家是什么?家是血脉形成的关系,过去是宗族关系;现在是法律关系,抚养、扶养、赡养组合起来的关系;总之,家的概念是一种关系。比如说我们结婚的时候,村里人说成家了。但当时我们在镇上是租的房,但租的房子也是家!家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爱,是心灵的归宿,并不仅仅是身体的归宿。没有爱就不算是家了,同床异梦的夫妻回到房子,那只是回到当前共同的住所。当时有个段子,记者问老农,怎样区分事业和工作?怎样区分情人和老婆?老农说,好办,今天干了明天还想干的是事业,今天干了明天还得干的是工作;今天睡了明天还想睡的是情人,今天睡了明天还得睡的是老婆。我想跟着老农补充一句,今天回了明天还想回的是家,今天回了明天还得回的是住所。家的核心是人,父母健在可以叫老家,亲人不在了只能叫老宅。家是经济关系,弟兄们财产分割、分开居住叫分家,我和父母、弟弟始终没有进行财产分割的分家,所以不存在老家、父母的家这些概念。至于我和弟弟在城里买了房子,没和父母住在一起,但心里还是只有一个家。
妻子自然是辩不过的,笑着说:“好,听你的,以后花钱买房买车这些小事我管,意识形态理论方面的大事全听你的!”
母亲在城里生活过几年,女儿小时,母亲在县城帮我带孩子有几年。小侄女出生后,母亲到省城帮弟弟带孩子也有几年。父亲则独自一个人在村子里,经营者几亩苹果园。我和弟弟多次让父亲也一同到城里,父亲只说着不去不去,但态度却坚决。母亲解释说,你爸年龄大了,前列腺不好,上厕所频繁,他不愿意住一起了和儿媳妇争厕所太尴尬。那时,我和弟弟都是小面积的房子,话说了几回就搁下了。
2014年的时候,母亲有了脑梗,左手动作慢了,力量也弱。母亲和父亲商量着要在前院盖上三间平房,我和弟弟知道后都极力反对,我想着盖房子没有多少实际用途,也没有升值的可能。可能是因为村里慢慢都富裕了,都翻修或新建了房子,我家还是夯土围墙的老院子,是全村最寒酸的,母亲脸上挂不住。既然拗不过母亲,我和弟弟也只有照办了。盖房子那十几天时间,母亲精神很好,忙着给干活的人烧开水、泡茶,虽然能看出来病的样子,但精神确实是好的。新房落成后,我们兄弟回家,母亲才说,她挣扎着盖好房子,两个孙女长大后就不用再和当爸的挤一个房子了,这下无论我什么时候走了都了无牵挂了。我明白了,盖好房子是母亲的一个心愿,一个情结,趁自己身体勉强还可以,挣扎着完成她的心愿。
房子盖好了,新房的住宿条件是比老房子好一些,我却有些不太习惯。我还是习惯我记忆中夯土的老围墙,那宽敞的院子,我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女儿幼年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玩耍的。新盖的房子改变了我的记忆,反而让我老想起原来的样子。
和母亲商量到城里,母亲总说在农村好,院子也宽,视野宽,心宽,人也熟,到城里人不熟,邻居间不往来,习惯不了。我深知父母是担心俩儿子,到城里后害怕加重儿子的经济负担。一切一切的缘由都不是,就是怕连累儿子。
女儿上大学这几年,女儿暑假时,带女儿一同回家,也是和城里一样的热,回家后也是钻进空调房子。
以前不是这样的,女儿小的时候不是这样的,那时的夏天,傍晚时分,就把父亲打造的那个轻巧的竹床抬到门前,摇着蒲扇,女儿在竹床上玩,听故事,看星星,那时感觉是凉爽的,心境也是平和的。那时,各家门前都有接近一抱粗的大树,泡桐、椿树、洋槐、中槐,不管什么样的叶子,盛夏的树下都是相同的枝繁叶茂的荫凉。
随着家家户户翻修房子,房子越来越漂亮了,门前的大树却都没有了,新栽的一株株都是柿子树,树还小,个头还不高,还不足以撑起一把荫凉的伞。原来的一棵棵大树都换成了一个个空调机,但却没有以前凉快的傍晚了。现在的傍晚,是家家户户躲进空调房子里看电视了。
今晚,突然有种莫名的惆怅,也没有烦心事,情绪却是低落,想着,今年秋冬时节,一定要接父母到城里,哪怕父母只在城里过冬天,开春谷雨时分,再陪父母回家种豆子,秋收后再陪父母进城,也挺好。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张常利,陕西蒲城人,陕西省监狱管理局干部。用笔墨记录生活,用文字探寻幸福,一个有文艺范的纪检干部。《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稿费在文章刊发后次月上旬发放,未到账请添加主编微信领取

平台公告

汗滴化雨伴笔耕平台承蒙各位文友支持与厚爱,目前发展良好,为感恩各位,特决定推出三重好礼送文友。

一曰:文之有礼

每周选出最具人气文章一篇(阅读量不少于200且最高),送红包(10元)!

二曰:转之有礼

每周选出转载量最多的文章一篇(转载量不少于20次且最高),送红包(5元)!

三曰:言之有礼

每周选出留言最多的文章(留言不少于30条且最高,同一文章一人留言多条,只记一次),送红包(5元)!

以上好礼从2019年5月4日起执行。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具体实施以平台解释为准。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

主编:康国光  首席评论员:祝红利

欢迎关注我们

有您参与更精彩

(0)

相关推荐

  • 一瞬间┃为母心安

    图片来源:网络 ≈~≈~≈~≈~≈~≈ 一晚上的大雨终于停下来了,清晨,我心里还有些犹豫是不是应该出去散步的时候,我的脚步已经跨出门去了.这是我为之骄傲的事情.   我并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好不容易 ...

  • 离开故乡,你有没有后悔呢?

    离开故乡,你有没有后悔呢?

  • 关如是:没有家的故乡|散文

    舟歌:冬天败北,春暖花开 图文/关如是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以前鳞次栉比的树,现在零零散散只剩下这些了.) 岁末,年尾.家家户户免不得拜祭先祖. 我有幸出生在小村庄.远离繁华喧嚣.入目尽是纯粹. ...

  • 小说连载:被病毒侵袭过的男人(三)【刘志红】

    被病毒侵袭过的男人 三 我跟你们一样来自农村,上面有两个姐姐,按说我是不该出生的,当年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你也知道是多么严格.据说,当年为了生我这个男孩,父母曾带着全家四处躲藏,还连累了在老家的 ...

  • 既然父母不慈,也别怪子女不孝。

    作者:沉默的陌生人 本文图片和音乐皆来自于网络 前些日子听到一位女性亲戚吐槽"父母不慈,儿女不孝"的观点,接着历数自己多年在家中受到的不公待遇和委屈. 她说得起劲,我却听着无趣.自 ...

  • 散文||老 宅

    老  宅 叶震霄||安徽 老宅是一幢非典型的徽派建筑,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父亲和他的兄弟们在爷爷的带领下建造起来的.老宅虽然还保留了徽州建筑粉墙黛瓦的特征,确没有了徽派建筑最显著的马头墙.这种没 ...

  • DUDU《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在甘肃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在当地大多女孩子上完六年级,家长就会.让其退学,去外地打工或者在家帮父母干活.而我能够逃脱这样的命运,到现在考上大学,除了自身的努力外,离不开母亲的支持. ...

  • 【陕西蒲城 张常利】原创//​沁水小镇

     2020第197期总第1176期  沁水小镇 差两个月就30年了,30年后,我才重温30年前的梦,从渭南到了杨凌.近7年里,我也到了几次杨凌,那是从西安到杨凌,并不是从渭南到杨陵,所以说只是去杨凌, ...

  • 【陕西蒲城 张常利】原创//每日心经 我们村的礼和理

     2020第89期总第1068期  我们村的礼和理   关中民俗很讲礼节,礼中有理.虽然朴素,但在朴素中自然流淌着悠美的传统文化.在农村,女儿出嫁后,则成了一门亲戚.春节时,女儿女婿来拜年,礼品自然要 ...

  • 【陕西蒲城 张常利】原创//奶奶

     2020第70期总第1049期  奶奶 多年来,对于年近不惑的我来说,常常在面对重大变故时,在面对自己一人之力根本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孤苦无助的状态中,我就想起了奶奶.换句话说,我想起奶奶的时候,都是 ...

  • 【陕西蒲城 张常利】原创//每日心经 红杏出墙新解

     2020第66期总第1045期  红杏出墙新解 常听人说红杏出墙,当在党校学了辩证法后突然认为,红杏出墙那是因为墙砌的离树太近了. 人们常用红杏出墙暗喻女子婚外情婚外恋,其实大错特错了.中华文明博大 ...

  • 【陕西蒲城 许东胜】原创// 人勤春早话丰年

       2019第42期        总第656期                              人勤春早话丰年 人人都在拜大年 我已绕开那圈圈 没有跟着凑热闹 过了初一借空闲 新年定会花 ...

  • 【陕西蒲城 刘换珠】原创//家门口的老英雄王胜华

     2021第125期总第1469期  家门口的老英雄王胜华 近日,大家都在看丹东电视台新闻,<铭记>王胜华60天抢建129公里龟殷铁路胜利通车.讲述了王胜华的感人故事,其实王胜华他老人家就 ...

  • 【陕西蒲城 刘换珠】原创//赞梨花

     2021第88期总第1432期  赞梨花 阳春三月梨園中, 雪白梨花正绽放. 一场春雨貴如油, 不用果农再发愁. 果农授粉忙不停, 蜂蝶飞舞添异形. 男女老少齐上阵, 欢声笑語果园中. 一阵花香扑鼻 ...

  • 原创|国之重器出考院--观陕西蒲城考院||作者:文微忍

    网络文学 | 文学交流 | 专注原创 原创作品授权天美五星全网首发 文章阅读也可在微信读书上检索此文 国之重器出考院 --观陕西蒲城考院 作者/文微忍 编审/天美五星 国之重器出考院 --观陕西蒲城考 ...

  • 【陕西蒲城 刘换珠】原创//​​怀念四弟

     2020第364期总第1343期  怀念四弟 一年多来,每想起我家四弟,我就会难过一阵子...... 事情还得从去年冬天说起,有一天,我家二姐的儿子,春彦到我家来了,说,舅,咱俩到河南老家卖梨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