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很多游人在第一次看到文渊阁的时候,都会难免感到诧异。在故宫的诸多建筑中,屋顶都是装饰以黄色琉璃瓦,而文渊阁却是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让看惯金顶红墙的游人确实眼前一亮。
“明清两代建都北京的五百多年间,在紫禁城内都设有文渊阁,作为宫廷的藏书处所。明初文渊阁在南京明故宫,成祖迁都北京后,设有文渊阁藏书库。清文渊阁则是在乾隆年间新建的一座整体建筑。”(单士元《故宫营造》)文渊阁的名称源于明代,也是在明代建造完成。文渊阁在明代不仅作为藏书的作用,还是阁臣入直办事的地方。可惜明代文渊阁毁于火灾,而清代文渊阁虽沿用明代旧名但并没有在旧址上兴建。
清代的文渊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月开始兴建,历时两年建成。地点选在了文华殿之后,明代祭祀先医之所的圣济殿旧址,为的是贮藏已经在开始编撰且尚未成书的《四库全书》。需要说明的是,乾隆皇帝对这部“浩如烟海,委若邱山”的皇皇巨著的贮藏极为上心,当时宫中现有的建筑均不能满足《四库全书》的存放,需要另辟新处。而文华殿在明代原为太子宫(又称东宫),乾隆皇帝将贮藏四库全书之所选址于此,是为了加强文华殿区域的文化功能,与西面修书刻书处武英殿遥相对应,在外朝东西形成国力强盛、盛世文治之景象。
清代文渊阁的修建以江南著名的天一阁为模本。文渊阁坐北面南,外观为上下两层,腰檐之处设有暗层,面阔六间,西尽间设楼梯连通上下。两山墙青砖砌筑直至屋顶,简洁素雅。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阁的前廊设回纹栏杆,檐下倒挂楣子,加之绿色檐柱,清新悦目的苏式彩画,更具园林建筑风格。文渊阁前凿一方池,池中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一三梁石桥。石桥和池子四周栏板都雕有水生动物图案,灵秀精美。阁后湖石堆砌成山,势如屏障,其间植以松柏,历时二百余年,苍劲挺拔,郁郁葱葱。阁的东侧建有一座碑亭,盔顶黄琉璃瓦,造型独特。
文渊阁面宽三十三米,进深十四米,外观虽为两层,而内部结构则为三层。文渊阁“内部藏书排架是下层当中三间两旁放置《四库全书总目考证》和《古今图书集成》,而以儒家经典列入四部之首。经部书共二十架,放在下层左右三间。史部书三十三架,放在中层。子部书二十二架放在上层中间。集部书二十八架,放在上层两旁。书均分别贮臧于楠木小箱中,安置在书架上。这种书架同时起间隔空的作用,可以使空旷的大厅随着使用的需要,间隔为若干分。如利用书架或博古橱、碧纱橱之类来隔间,运用自如动灵便,而且能使室内布局富于变化。”(同上)
文渊阁的名称虽然沿袭明代,但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却得益于乾隆帝的重视和阐发。文渊阁落成后不仅存放《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告成典礼及每年春秋的经筵赐茶也在此举行。可以说文渊阁的修建不仅加强了文华殿区域文化功能,更体现了乾隆皇帝对于文化大一统的高度重视和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