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唐诗解读——李白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其一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其二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其三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注:

侍郞叔:李晔。

竹林宴:《世说新语·任诞》,西晋时期,嵇康、阮籍、刘伶、阮咸、王戎、山涛、向秀常聚于竹林之下,世称“竹林七贤”。

小阮:竹林七贤之中,阮咸是阮籍的侄儿,故称小阮。

桡:船桨。齐桡乐,即一边划动船桨,一边作乐歌唱。

泛月归:月光照在水面,船如泛月而归。

刬却:铲除。

君山:洞庭湖中的岛屿。

巴陵:在湖南岳阳。

解读:

这三首是李白一组记游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阳,与李白、贾至同游洞庭湖。这组诗是写于该年秋天,和此诗同时写出的还有《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舍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见后文)。三首诗,一首道事由,一首状美景,一首言真情。看起来各成一首诗,但实际上既有时间的联系,又有情感上的联系,互相渗透,仔细读来,不难感受李白的愤懑心情,文人落寞沉郁的哀愁始终贯穿文字之中。宋人罗大经曾言:“此皆自然流出,不假安排”。

第一首借历史上阮氏叔侄来比李氏叔侄,诗人认为叔侄二人游洞庭湖,恰似当年竹林宴。“贤侍郎”是对族叔的夸赞,也是对其文才人品的肯定。朝政局势晦暗不明,加上现实压抑,致使叔侄二人多年不得志,这种压抑多年的心情,一旦有了突破口,容诗人“清狂”一番,只是借酒醉浇胸中块垒。

第二首诗写洞庭之景,展现了舟子、船客的闲适心情。诗人荡舟于洞庭于美景之中,观看舟子摇摆舟楫,享受单纯的劳动乐趣。叔侄二人也享用美景。只是前者没有负担的劳动欢愉,后者则寄情山水,排遣愁绪。

第三首诗则描写失意文人心理,是这组诗中较为出名的一首。在李白的眼里,好山好水与自己的内心处处不协调,李白希望铲除君山,让湘水可以顺利流淌,不再受阻挡。后两句再回到酒,诗人醉眼望湖,一湖皆成酒,就连湖中君山上的红叶都为它呈现醉颜。前两句是无力改变的现实,而后者则是诗人解脱出来的困境。经历了太多事的李白,此时不如纵酒于大化之中,忘却眼前伤心事,一饷贪欢,但其实愁伴随着诗人的一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