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垃圾FED 5b

前苏联曾经也生产了大量的相机,比如泽尼特、基辅等等。泽尼特的单反和基辅的中画幅我都用过,今天我们来讲讲一台远不如他俩有名的前苏联旁轴相机:FED 5b。

泽尼特的单反和基辅的中画幅都有独特的风格,尽管做工很粗糙,但拍出的照片很让人惊艳,尤其是基辅的中画幅,成了我所有收藏相机中的最爱。但苏联的旁轴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FED。

第一台FED相机几乎和苏联同岁。当时的苏联内战刚刚过去,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国内各个行业都逐渐开始以自产代替外国的东西,相机行业也不例外,在此之前苏联的相机基本全是从欧洲进口,尤其是德国。

1932年,德国徕卡推出了世界上最经典的手持相机:徕卡II。徕卡II是第一台内置测距仪的相机,其卓越的质量和出色的光学能力为以后的相机树立了一个标杆。于是苏联也想制造一台可以媲美徕卡的相机,来彰显自己的制造能力。然而徕卡可不是谁想模仿就模仿的,徕卡众多专业的工程师和手艺娴熟的技术工就是苏联最缺乏的。而苏联的制造工人,大多只是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孤儿。

Kharkov的一所孤儿院就被改成了一家工厂,被命名为Felix E. Dzerzhinsky,这就是FED。该工厂的名字取自前苏联国家安全组织 NKVD的创始人Dzerzhinsky, NKVD也正是大名鼎鼎的KGB前身。这个组织的特工需要一款可靠好用的国产相机以更好展开自己的工作。FED并没有自行设计制造,而是对外国现有的一些相机进行了拆解和逆向工程。于是在1932年,FED制造出了自己的徕卡II,即FED 1。

FED 1,又称Fedka,只是在Leica II的基础上将Leitz Elmar镜头换成了Industar镜头,在1934年至1955年间生产了超过70万台,可惜工厂在二战中被毁了,不然这个数字会更高。Fedkas的保有量很大,现在也很常见一些奸商把Fedkas当徕卡II卖。

当然了,这点小把戏就和我们小时候自己改成绩单一样,一眼就能看出来,当时的苏联毕竟赶不上德国精细的做工和优良的品控。尽管如此,FED旁轴相机仍推出了五代,前前后后一共生产了860多万台。

每代之间都有不小的改进:FED 2将取景器和测距仪结合在一起,FED 3在此基础上改进了快门速度和过片扳手,FED 4则又加了一个硒测光元件。1977年,FED推出了第五代也是最后一代旁轴相机,这就是今天要讲的FED5。

FED 5的设计更为精简一点,并做了一系列的改进。将转轮式的倒片结构改成了弹出式的旋钮,再之后就又换成了现在常见的那种倒片把手。FED 5前前后后共有7个改型,包括5b和5c,这两个是FED 5的低配版。5c取景器没有屈光度调节和视差转换,5b则没有测光表。

与基辅和泽尼特相比,FED 5并没有惊艳到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平平无奇。

FED 5b看起来很不结实,事实也正是如此,他的机身是铝制的,就像个易拉罐一样,自然比不过基辅和泽尼特那样的坦克金属。

相机的规格也是很平平无奇,布帘式焦平面快门,快门速度1秒到1/500秒,有B门。镜头是一颗55mm的Industar镜头,光圈从f/2.8 到 f/16。还有自拍计时器。胶片倒片手柄下面是ISO表盘。有热靴,可外接闪光灯,闪光灯同步速度为1/30秒。

装胶卷的时候需要把整个后背拆下来,装好胶卷再装回去。这样的装片方式也很常见,但操作仍需多加小心,一个不注意没装好就容易造成漏光。我在网上还见过有的人在使用FED时会沿着缝隙再贴一圈胶带,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最开始使用FED 5b的拍摄并不顺利,当时是去佛罗里达旅行,除了FED 5b我还带了另外几台也没用过的相机,相比下来FED 5b用起来是最别扭的。

使用方面FED和泽尼特很像,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才能拍好。而且它有的操作很别扭,比如过片后才调整快门速度,否则相机可能会卡住。过好片,调节好快门速度,再调节镜头光圈,就可以拍摄了。

所用的Industar-61镜头起初是由乌克兰的兵工厂生产,是一颗很不错也很有名的镜头。单一涂层,采用的是Tessar结构,4片3组,铝制材质,重量很轻。我手里的这颗对焦环有点问题,可能是我安装的时候不小心弄坏了,对焦的时候很不精准,用的时候简直让我崩溃,曾经让我一度怀疑网上对Industar-61赞不绝口的人都是托?

FED 5b最糟糕的还是取景器。取景器里的画面根本看不全,有一次我为了尽量看全画面使劲往前凑身子,取景器都碰到我眼球了,还是不行。而且取景器还很暗,看不清楚。

我花了差不多一个礼拜才拍完一卷。不是说我没东西可拍,而是实在太难用了,根本没有一点使用的欲望,每次都是拍几张觉得难用就丢一边去了。好不容易才拍完了一卷,拿去冲扫,本来不抱多大希望,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

要是只谈第一印象的话,FED 5b绝对是我用过最糟糕的相机。但它的成像却出乎意料的好,没有网上说的漏光的问题,画质表现也非常出色,Industar的镜头也果然名不虚传。于是我就又拍了两卷。

但第二卷就不太理想了。我带着FED 5b去柏林郊外逛了一圈,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次用起来稍微顺手了一点,可最终的结果却不如第一卷,漏光很严重,而且还有叠片。当然也不能只怪相机,我也有责任,我为什么不听网上的经验贴一圈胶带呢?

虽然制造FED 5的工厂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由孤儿院临时改成的工厂了,但每当相机出现点毛病,总是会让人觉得是那些临时工人的错,是他们手艺不行。

FED 5b还是能拍出好照片的,但真的是很随缘,有时问题百出,有时随手就是一张大片,就真的靠运气。要是让我给它想一个广告词,那就是“一台相机,一卷胶卷,36种可能”。

不论是系列电影还是小说,前两部总是最经典的,到了第三部可能就有点狗尾续貂的感觉了,比如电影《教父III》,就远不如前两部经典。作为我的第三台苏联相机,FED 5b在基辅和泽尼特面前就像是《教父III》一样,虽然有点意思,但难称经典。

我想玩FED的人大多也就是想体验体验苏联制造的相机吧。但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不体验泽尼特呢?更何况还有画质更好的基辅?要是图那颗Industar镜头,还不如拆下来装到别的机身上。

所以我实在是不推荐FED。

原文:The Contax G1 Takes on the World

译:是洋芋不是芋头

编辑:是洋芋不是芋头

微信号|TOXICHROME

从胶片重新结识摄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