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着,比M更有个性的徕卡IIIc:

提到徕卡,即使是摄影小白也肯定听过它的大名,它在摄影界的地位也不必多说。尤其是徕卡M系列,几乎成了经典相机的代名词,可它高昂的价格也让大众望而却步。我有时候也会怀疑,它真的值那么多钱吗?
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徕卡都很贵。在徕卡的产品线中,有一个系列的价格似乎还没有被炒起来,那就是徕卡的螺口相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徕卡IIIc。与M系列相比,这款相机可以说是相当籍籍无名了,但众多专业摄影师却对IIIc有着不错的评价,这就很奇怪,明明表现不错,可为什么却不被众人所知呢?
其实我很早就听说过IIIc,但一直没怎么用过。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意买了一台,也算是有了我自己的徕卡。
徕卡是首批应用并推广24x36mm胶片格式的相机厂商之一,也就是我们俗知的135胶卷,如今的全画幅数码相机感光元件也沿用了这一尺寸。135胶卷的推出是为了解决摄影记者们使用4×5相机的不便,据说徕卡的创始人Oskar Barnack就是因为长期使用之前的那种体积巨大的相机常常导致背部不适,于是他决定研发一台尽可能小、尽可能轻的相机,以减轻工作负担。于是小巧精致,携带方便的徕卡A便诞生了,成为了摄影记者们的福音,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135底片的普及。
打开包装,徕卡IIIc的尺寸就让我大吃一惊。它很好地传承了徕卡A精致便携的设计理念,机身更加紧凑。时至今日,徕卡IIIc的尺寸也会惊艳众人,可想而知它在发布之初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但可惜,徕卡IIIc的设计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数码时代的人来说实在是有点别扭,即使是对于用惯了老相机的人来说也是如此:没有过片扳手,而是一个拨轮;取景框一分为二;快门速度拨盘也有两个;还有一个不知道什么作用的拨杆……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摆弄了一会,稍微找到点感觉了。左侧的快门速度拨盘需要提起来才能转动,速度最低1/30秒,最高居然可达1/1000秒。旁边还有一个独立的慢门拨盘,用以选择1秒以下的快门速度,还有T门。取景框一分为二,测距取景是相互独立的,这样的设计在一众老相机中很常见。至于那个拨杆,是用来调节屈光度的,这对眼镜党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虽然搞懂了各部分的构造和功能,但不得不说,徕卡IIIc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了。但可能用熟练了还是可以充分发挥它的功能的。这就让我想到了尤达大师,IIIc就好像是相机中的尤达,够小、够丑,但功能强大。
最让我头疼的是装卷方式,不是那种常见的打开后盖装卷,而是“脱裤子”式的,得把底盖都拆下来。虽然这样的设计更结实,同时也能避免漏光的问题,但不得不说这样的装卷方式用起来真的太痛苦了。
首先,拆下底盖,你会看到一张示意图,上面显示的片头长度明显要比正常片头长的多,所以我们必须先修剪片头,长度在10厘米左右,要是片头太短的话容易挂不上。然后把片头插进片轴中间的缝隙,再把暗盒和片轴装进相机。
网上的教程说先得转动两下倒片拨轮,让底片紧绷起来,然后再过一两次片,如果卷装上的话,过片时倒片旋钮也会跟着一起转动。但我第一次装片时折腾了一刻钟也没装好。
这时我又想起了尤达大师的话:“放空一切,尽全力,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于是我鼓足勇气,再次打开底盖,重新装上胶片,合上底盖,祈祷着这次一定要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终于成功了!感谢原力!感谢尤达大师!
对于徕卡螺口相机,大众的看法一直是两极分化的:有的人喜欢使用它时带来的慢节奏操作,而有的人则是觉得操作实在是太复杂了,两种看法各有道理吧。怎么说呢,成功是留给有耐心的人的,要是你用心去使用,IIIc绝对可以带给你惊喜;要是抱着不耐烦的心态,那就祝你好运了。很不幸我就是后者,第一次使用IIIc的体验让我痛苦不堪,稍有不注意就是废片一张。
操作流程非常繁琐:先是测光,设置光圈和快门速度,然后在取景器里大致构图,再测距对焦,然后再回到取景器精确构图,按下快门,这样才算拍完一张。拍完一卷后,先得把倒片拨钮调至“R”,然后转动拨轮倒片。倒完片之后取出暗盒,就可以装下一卷了。
除了装胶卷和拍摄照片,装镜头的流程也很繁琐。每个镜头都必须通过螺口拧在机身上,而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那种安装方式,换镜头非常不方便。
徕卡IIIc的取景器也不支持更换镜头,与徕卡M系列相机不同,它的取景器只有50mm焦距的视野。也就是说要是想换镜头只能是用外接取景器,我就用了一个徕卡VIOOH可变取景器,又贵又不好用,
另外就是徕卡IIIc上的测距和取景是相互独立的,这意味着拍照者必须在两个窗口之间来回切换,以保证对焦和构图。再加上IIIc已经是70多年前的相机了,大多数的测距仪由于老化都变得很暗了,对焦的时候就更是难上加难。
别说和现代的相机比了,就是和20世纪50年代的相机相比,螺口徕卡用起来也是相当不便的。这也是它不适合在如今这个时代实用的原因之一,为什么不赶快出掉换台其他的使用更方便的相机呢?我是不会卖掉我的IIIc,相反我会收藏一辈子。
那是因为徕卡IIIc让我明白了速度并不是一切。虽然一开始繁琐的操作确实会让人头大,但一旦适应了,你会觉得越用越上手,逐渐地忽视了IIIc的诸多限制,单纯地享受由他带来的纯粹的摄影体验。
虽然操作繁琐,但我们却是实打实地参与了拍摄的每一步,每一次拨动快门速度盘,每一次转动光圈,每一次按下快门按钮,每一次拨动旋钮,都给人一种明确、从容、果断的感觉。在这个摄影越来越普及的时代,徕卡还在轻声提醒着我们:摄影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人类创造的一个奇迹。
当然了,对于一台相机来说拍照是最基本的,要是成像质量跟不上其他方面做的再好也是徒然。不过幸运的是,徕卡L39口的镜头有很多可供我们选择。高端的有徕卡自家的镜头,中端的有佳能、尼康、美能达等日厂设计生产的L39镜头,低端的则有各式各样的苏联镜头,总之各个层次都有丰富的镜头可供选择,而且这些镜头的质量也都说得过去。
最主要的是,徕卡的螺口相机真的很便宜。市场上最常见的就是徕卡IIIc,是徕卡二战后生产的第一台螺口相机。与其他的螺口相机相比,徕卡IIIc的市场保有量众多,价格自然不贵,我手里的这台只花了200美元,也就一台徕卡M旁轴的零头。
不过便宜也只是针对徕卡而言,和众多135相机相比IIIc的价格其实也不算便宜。但毕竟是徕卡,而且还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台相机,这样的价格也说得过去。出色的质量、扎实的做工、优秀的品牌文化,还要什么自行车呢?蚊子再小也是肉,IIIc再菜也是徕卡啊!

原文:Leica IIIc – Camera Review

译:是洋芋不是芋头

编辑:是洋芋不是芋头


微信号|TOXICHROME

从胶片重新结识摄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