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戏迷、票友决非那些歌星的“粉丝”可比
京剧戏迷、票友决非那些歌星的“粉丝”可比。能自称为戏迷者,绝大多数人的年龄接近三十岁左右。可以说是成熟的年纪,有着健全的精神人格和深爱民族人文的世界观。从个人性格表现总体而言:豁朗,豪爽、热情、情感奔放、情绪敏触,以性情中人为多数。他们上至达官贾商,下到市井黎庶,尤其是文人墨客,风雅儒士都是梨园常客。
而“粉丝”则不为相同。大相庭径的却是年少孟浪,刚踏入社会在校生为多,他们多在青春发育成长期,这是“粉丝”的人群主流。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精神文化生活是多方面的选择需求;“琴、棋、书、画,花卉、鸟虫,乐山、恋水”等等喜好各不相同。这无法差强人意,是非常自然的事。也只有在成熟的年纪段,才会有侧重或偏好。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同。
戏迷,票友首先是对国学有着深厚的感情,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和对戏曲艺术社会性的认同,通过戏曲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中学习道德准则,识别善,恶,恪守行为规范,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把看“戏”作为接受“高台教育”认识历史,了解社会,解剖人性,全面接受教化。在对戏曲文学爱好审美情趣中,摄取诗词,语言、音律,声韵、舞蹈,国术、绘画,刺绣、纸扎,工艺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养份,陶冶个人情趣,促进身心健康。
戏曲艺人无论过去幼年失学,还是现代京剧演员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知识,多来自“剧本”很少有学者型的演员,恰恰不能缺少的是学者型的戏迷,票友,对艺人的关注。我无需在此引经据典赘言“李渔、关汉卿”,单举;翁偶虹、陈墨香、许姬传、齐如山老先生们在京剧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就不难看出;没有他们深邃的国学文化和对京剧丰厚精透的知识,哪有旦角流派经典剧目的流传?欣赏戏曲并没有文化的樊篱,戏文的立体演绎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有形普及。戏迷,票友是多层次文化知识结构的组合群。
“粉丝”文化的结构单一,对作品的感受触点有着非常不稳定的一面。且不说歌星们的作品都是颓废,灰色朦胧的定语,起码也是不鲜明的情绪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那些追星铁杆、钢杆、特级、超级“粉丝”乃至最近发生杨丽娟这样的“恐怖粉丝”,这丑陋事件的恶果,还不叫人触目惊心吗!
资深的戏迷,票友欣赏戏曲决非是注重看“剧情故事”,那些故事情节早已滚瓜烂熟,甚至倒背如流。他们期待什么?他们期待的剧场感受是“角儿”艺术人格的魅力,是期待整台优秀演员阵营齐全的“全梁上坝”,要的是;听得过瘾,看得心跳。要的是被“征服”感带来的惬意。得见一台高水准的演出,足使他三餐无味,两夜无眠,又岂止是“余音绕梁”,有的甚至是一生津津乐道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