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的生活灵感
茶是春天的注脚,春天的颜色中也必然有茶的一抹亮色。春天不但唤醒万物,也唤醒了众多爱茶人的味蕾,于是,茶便成了春天最自然而然的生活新常态。
当工作室中去年的一盆兰草冒芽了,欧阳文东就知道北京的春天来了。北方的城市就是这样,四季分明,到了春天就充满了生机。燃上一支香,泡上一壶茶。提壶、注水、出汤……不疾不徐,感受最自然的生命状态,这就是欧阳文东的日常。
“茶之为道,无非生活”,对于欧阳文东来说,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别有意趣的生命状态。即使是旅行他也要带上两件东西,一件是便携茶包,里边装着他的小紫砂壶,他的茶杯,还有他的茶,另外一件就是他自制的香插和香桶。
这对他来说并非是“穷讲究”,而是一种复兴,他说古人的审美是很完整的,而如今的我们却缺失了这一部分,这是非常大的遗憾。
中国人对大自然有种天生的感情,和自然是天人合一的状态,“茶”之一字,就含有“人在草木间”之意。春天干燥,喝点明前的绿茶,而冬天就适合喝点红茶,什么季节喝什么茶,自己的身体适合喝什么茶,都是和天地相应的。
这是中国人对天地的敬畏,也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状态。地理位置不同,茶的香气韵味就不同,茶香是一种可以还原自然生态的味道,这也是品茶之趣。
对欧阳文东来说,喝茶这件事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刚入茶道,可以从一壶一杯开始,选一款自己喜欢的茶试一试,怎么冲水,用多大力度,是暴冲还是缓冲,冲出来的茶汤是不一样的。茶里面有茶碱,是控制茶碱慢慢把它发出来,还是尽快激发发出来,是让茶青立刻打开,还是缓慢打开,这里面有太多方法了。
在每一步茶序中,慢慢体悟器物与茶、茶与水、茶与人之间的关系,不需要多余的动作,也不需要多余的器物,一壶一杯一心,体会茶之道。
喝茶不仅是一桩雅事,还是一件趣事。兴致来了,欧阳文东就点支香,在香气氤氲中继续手头的工作,偶尔一抬头看到窗外的佩兰发出嫩芽了,或者藿香钻出新叶了,就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出来闻一闻。
在欧阳文东看来,茶文化里也包含着传统、当代、西方,时间坐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在弄茶的那一瞬间。
李曙韵
从走过半个地球的茶山去探索一片茶的美妙,再到隐在都市里思考茶与生命的意义,李曙韵一直在探索一杯中国茶在当代的各种可能性,在寻找茶的各种表达。
李曙韵把今年的茶会放在了春天,主题是春上。春天是一个太适合喝茶的季节,万物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憩开始萌芽生发,正是能量最高的时候,春天蕴藏着生命力,春天是清新的,这是春天特有的能量,也是生命特有的能量。
李曙韵为今年的茶会注入了新的愿景:以春日特有的生命能量呼唤茶家茶人回家,一起感受新茶的治愈能量,把心打开:
在茶叶一点点舒展的时间里,学着将自己的心逐渐沉下来,打开;在一泡茶的时间里,回望过往一年的自己,接受一年里所发生的一切,在不完美的接纳下,心生欢喜和力量。在泡茶的专注与奉茶的分享里,春天的力量已经走进心里。
“茶家十职”是多年前李曙韵想到的名字,以宋代'四司六局’的架构为基础,设'十职’来服务茶事宴席,分别是茶空间、茶花、茶食、茶摄影、茶业、水源、炭火、茶书、茶服、茶器,几乎把整个茶事链条囊括在内,展现完整的茶生活美学。对茶人来说,茶不仅是身体的需要,还是灵魂的需要,不仅满足身体,还满足灵魂。
来京第九年“茶家”八岁了,从80平米的国子监的小舍发展到一千平米的草场地工作室,进而到了3000平米孙河茶家院子,期间推广的云上茶课,经历了合作运营失败又退回北京798艺术区七十平米小空间的時期……今年“茶家十职”在北京798艺术区重建了一个400平米的复合空间。
在茶家新的空间里,不只有日本著名陶艺大师的器物作品,李曙韵还发掘了很多中国年轻的陶艺家的器物作品;既有茶器,更有花器。艺廊也是李曙韵的新想法,除了“茶家”一贯的缐上缐下茶美学课程,国内外手艺人的展览,更加入小型当代艺术展。这也是李曙韵下一个十年的愿景,想藉由系列当代艺术展探讨茶室牆上美学课题。
茶一开泡,香气一飘出来,很自然的就把大家聚拢过来了。有茶的地方就有朋友,李曙韵说“下一个10年开始,我又回到原点,想用一杯茶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陶瓷,可以用来作十分微细的表达。
看起来总是对时髦事物保持好奇心的罗嘉诚,却也是一个兼顾传统趣味与价值观的人。过去在澳洲念书时喜欢的休闲活动是钓鱼、打网球、划皮划艇。周末喜欢去古董市场买小家具,回上海后,这一爱好则变成了喜欢拿着手电筒去博物馆看瓷器古董。
作为“常樂”唯一的选品人、运营者以及主要的策展人,他已不复6年前在景德镇偶遇乐天市集时的兴奋与震撼。多年来,他相信这些陶瓷作者们总不缺真实表达的作品,也相信从小积累至今的审美,能帮他无偏狭地与美好的器物相认。
在“常樂”,每当客人举起不定时,罗老板就大声劝阻“没有那么喜欢就不要买;有一丝丝的犹豫,都不要买。”比起成为一个优秀的器物卖家,他好像更担心这些杯盏去错了地方。
而另一方面他也时刻保持清醒,“既不能完全从一个制作者视角出发,陷于工艺与技法的漩涡,也不能完全偏向市场角度,什么流行就卖什么。”
这两年,他甚至觉得,好的茶器用不着“太好用”。人的适应能力很强,不好用的东西也可以通过跟它们磨合去克服它的“难用”。“正如人手是肯定做不过机器的,但是人们之所以喜欢手工,是因为有缺陷美。”
如今,他所喜欢的日用茶器多少都有一些脾气和傲骨。而这些“气性”与“缺陷”,正是器物作者的情绪所在。
他发现不少年轻作者的作品,有了“老”的味道。老并不是单指时间长度,也不是一味复制古物器型。“老”是作者的熟练程度和自我意识沉淀在作品中的美感与气质。
在有缺与半老的茶器中,罗嘉诚最为欣赏器物中的“放松”,那些在放松状态中才会出现的一点歪斜,或是即便挺直却仍然能感到作者放松状态的茶器细节,都是他如数家珍的点滴。
罗嘉诚喝茶,既讲究也随性。不同特性的茶要用不同材质的壶来烧水;喝茶可以独饮也可以与朋友分享;茶器随意组合搭配,手法自在变通,舒服地泡好一杯茶而不拘泥于形式。他因为陶瓷而接触茶,到了今天,生活中已离不开茶。
“茶”的空间灵感
“在这间茶室里,我们希望大家处于每个空间时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影响因素不仅仅是空间的大小、所用的材质,还有细节的处理。这不是刻意地制造'美’。”
怀素、从前慢、春风入怀……将这些词一一品味,不难感受到些许诗意,拾一区·茶书房的房间以此命名,恰与自身的气质绝妙融合。每个阳光刚好的午后与每个静谧闲适的夜晚,人们走进这里,用茶香唤醒味蕾和心中的暖意……
一提到茶室,许多人脑袋里浮现的或许是一张黑胡桃木长桌、几把古色古香的圈椅,色调要庄重大气,讲究的是风雅与禅意,而当你步入拾一区·茶书房,会有一瞬间怀疑自己来错了地方。
眼中满溢的深蓝色,像是海洋一般让浮躁的心浸润平静,营造出与其他传统茶室截然不同的氛围,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去年是“拾一区”成立的第5个年头,两位老板决定做一家有差异性的新店,在帕姆建筑的改造下,这个原本限制颇多的空间,成为结合传统茶室功能与现代设计审美的独特存在。
在设计师的理解中,茶是以水做为依托的,水是茶叶的载体,空间便是茶室的载体,以此为灵感,他们将整个茶室都“浸”在深海中,让深蓝色成为空间的主基调。
除了单间采用了个性化的配色方案,家具多为木色,茶室的地面、墙面、展示架与隔断均用大面积蓝色铺陈,同时墙漆、地毯、印花玻璃等材料的质感,也让同一种色彩拥有不同的表现力,如在公共大厅中,屏风是以蓝色金属网替代中式屏风,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
5个大小不一的单间是“私”领域。唯一一间与正门在同一侧的房间,用一扇方正的落地窗引入充足光线,待节令适宜,窗外的竹叶茂盛生长,映入眼帘的盈盈绿意,将为品茶这件事赋予更幽雅的意境。
除了私密性,拾一区·茶书房还同时为茶友们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专属区域。进门迎面而来的吧台,是酒吧中常见的配置,在茶室中却属稀奇。框架固定出区域,不同规格的格子柜架用来放置茶叶罐和展示器物之美,坐在吧台前,静静品茶,再将与茶相关的讲究和轶事娓娓道来,闲适的时光便是如此这般。
开放的阅读大厅也承载了多种功能,这里不仅是散客们随便坐坐的流动区,也是举办各种活动的专属空间,展览、插花课、书法课、品茶会,甚至与咖啡、酒相关的讲座,你都可以在这里体验到。
越来越多如拾一区·茶书房般个性化的茶室和茶馆,也吸引了年轻人们的目光,喝茶渐渐发展出区别于传统茶道的新形态,它可以私密又开放,是一个人独享的乐事,也是一群人同乐的雅事。
一壶香茶可能是最雅、最安逸、最没有繁琐和教条的事情,静待一盏茶上桌,或独自一人、或三五老友、或端看茶器,或置身茶室,这个春天让我们一起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