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压轴王炸,好想让更多人看到他!

五一档提前开炸了。
张艺谋新作《悬崖之上》昨日开启点映。
猫眼开分9.2,淘票票开分9.1。
看这架势,提前锁定五一档最佳,绝对有戏。
前期口碑也一片飘红,许多人表达了对影片的真情实感——
十二年后,国师的首部谍战电影,非常惊喜”
“所谓英雄就是平凡人做了不平凡的选择”

“「天亮了,就好了」。瞬间泪下”

对《悬崖之上》的期待由来已久,不仅因为包括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雷佳音在内全线演技派的百亿票房阵容,更在于这是张艺谋又一个第一次——
第一次执导谍战片。
张艺谋拍电影爱“尝鲜”,他曾说,“若是重复,宁可放弃”。
从早期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到大片时代的《英雄》《十面埋伏》,再到“返璞归真”的《归来》与《一秒钟》,题材与风格都进行着不断的跳转与跃迁。
而这一次,当张艺谋碰上谍战类型,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悬崖之上》的故事,脱胎于编剧全勇先的原创剧本。
一段红色特工的血色历史。
冰城哈尔滨,由四名共产党特工组成的任务小队正潜入执行代号“乌特拉”的秘密行动。
他们的一举一动被敌人尽收眼底,一步步进入早已设好的陷阱之中。
冰雪围城,前有特务围追堵截,后有叛徒变节反水。
谍影重重,杀机四伏。
乌特拉小队能否完成任务,又能否逃出生天?
张艺谋的名字放在商业片里,时常伴随争议。
他的导演生涯中,最受认可的,往往是那些具有鲜明作者性和个人历史烙印的文艺作品。
而《悬崖之上》,对张艺谋来说,是一次正名。
首次挑战谍战的他,祭出了一部成熟、扎实、过瘾的商业类型大片。
不过,对于“特别关注和推崇创造性活力”的张艺谋来说,仅仅拍出一个精彩而典型的类型故事就够了吗?
在这个基础上,他又向前走了一步。
在张艺谋看来,“《悬崖之上》不同于以往所有的国产谍战电影”。
而影片最大的特殊之处,在于真实。

写实的画面、现实的角色,以及对人性的真实剖露。
将观众拉入那个寒冷刺骨、风声鹤唳的残酷谍战场,与镜头前人物实现一次次的共振。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逼真的临场感,张艺谋与《悬崖之上》剧组专程跑到雪乡,在冰天雪地的极寒天气里实景拍雪。
雪天拍戏,最珍贵的是演员嘴里的哈气,还有被冻红的脸颊、鼻头,都是特效做不出来的。
被层层棉服包裹着,演员们在及膝厚的雪地里,每一次行走、每一场打斗都显得笨拙和艰难。
他们的行为和动作,不仅仅是表演,更出自一种原始的本能。
除了内景,影片几乎全程都在下雪。
而雪,也是故事主角之一。
漫天飘零的落雪,覆盖四野的积雪,划分出一个相对封闭的,充满了冷冽与肃杀之气的空间。
它无处不在,是这场敌我博弈的参与者,也是无言的见证者。
冷的雪,热的血。
在家国命运的跌宕中,最终交融成一幅幅无名英雄的画像。
《悬崖之上》中的哈尔滨,曾是一片真实的战场。
日军发动发动侵占中国东北的战争后,一批接受过专业特训的红色特工潜入哈尔滨。
有的以地下工作者的身份积极奔走,有的则深入虎穴打进敌人内部,开展搜集搜集日本侵略军军事、经济活动情报,削弱日军战斗力等任务。
影片的故事,就建立在这段历史背景上。
我们看影视作品中的谍报人员,往往感叹于他们身份的传奇色彩。
但真实历史中的谍战交锋,往往来得更加惊心动魄。
特工,是战争时期最危险的工作之一。
就像行走在刀刃上,他们要时刻警觉。再微不足道的失误,都可能引发一场灭顶之灾——
不只自己会因此丧命,战友和整个组织都有可能由此暴露。
据统计,近代以来,中国为国捐躯烈士人数约为2000万烈士,而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96万。
而电影中的乌特拉小队,也是无数奔走在革命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最真实的缩影。
影片最触目惊心的一幕,是张译遭到敌人逼供的酷刑。
殴打、电击、注射致幻剂。
更残酷的在于,这一切并非虚构的戏剧,所有血与泪,都曾真实流淌过。
然而张艺谋想塑造的,不是一个个遭受拷打、宁死不屈的完美英雄。
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软肋有脆弱的,真实的“人”。
张译饰演的张宪臣,无疑是乌特拉小队的主心骨。
他谨慎、机敏,懂得顾全大局。
行动遭到严重破坏,他几次带队友化险为夷。
当不幸被俘遭到严刑拷打,他死守机密,甚至愿意用自我牺牲保全战友的行动。
然而在强大的专业能力和过人的精神品质之下,他的内心,也曾挣扎、松动过。
乌特拉小队分头行动,他把自己和妻子王郁(秦海璐 饰)安排到了不同的小组。
两位“老革命”,当然明白任务第一。但在短暂的告别时,眼里仍闪过一丝不舍。
他们不知道,这一次究竟是生离,还是死别。
夫妻两人分别的时候约定:活着的,找孩子。
这是属于他们之间的承诺与默契,也是一句朴素的情话。让对方知道,自己心底最深的惦念。
失散多年的孩子是张宪臣的软肋。
他们都在哈尔滨,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
行动当前,张宪臣和妻子明白,只有任务完成活下来,才能去找孩子。
可是他明知道敌人早已设下重重陷阱,自己也遭到层层围剿,却依旧忍不住,想看眼孩子们。
哪怕这一眼,会让他丧命。
谈及和张艺谋的第二次合作,张译说《悬崖之上》是导演交给他的一场困局,而他要尝试着自己解局。
某种意义上,困住演员的,是每个角色固有的身份与性格标签。
而解局的钥匙,则是微妙细密的人性枝桠,是它们让人物变得更为真实、立体。
电击那场戏,前一秒面对敌人的审问,张译伤痕累累的脸上,充满着鄙夷与不屑。
可电夹子一个一个夹在身上时,我们分明能透过张译急促的呼吸,清晰感受到他来自心底的恐惧。
正是这些软肋,让人们得以无限接近于这些角色,了解那些挣扎、选择与牺牲,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成为英雄之前,他们是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爱人、挚友。
一个个鲜活的人,有笑有泪,有梦想也有恐惧。
与当下的我们,相去并不远。
说白了,张艺谋无意造“神”。
而他选择将普通普通的个体放置到极端境遇中不断挤压撕扯,直到逼出真实的人性缝隙。
而透过它们,我们才得以窥探到凡人的微渺与伟大。
单是一个角色出彩,还远远不够。
在张艺谋看来,“《悬崖之上》严格意义上是出群像戏”。
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导演功力就体现在,既要刻画出角色之间迥异的个性特质,也能尽可能地充实每个人物的性格弧光——
既要面面俱到,更要画龙点睛。
对此,张艺谋的方法是,依靠细节。
每句台词,每处眼神,每个动作,都是戏。
举个例子,影片开场不久的枪毙戏,余皑磊饰演的敌方军官负责执行。
数九寒天,子弹冻住,开不出枪。
于和伟饰演的周乙从怀里掏出把温热的手枪递给他,这才帮他解了围。
一个粗心鲁莽,一个谨慎周密,角色之间鲜明的特征,靠一场戏立住了。
同样是死刑戏,影片末尾,同一片刑场,两名死囚,背对死亡。
一个站着,一个跪着。
这一站一跪,就精准传递出人物截然不同的胸怀与境界。
而性格孤光,也是人物的内心成长。
刘浩存饰演的特工小兰,最初接到分头行动的命令,第一反应是不解、不舍。
她和爱人楚良(朱亚文 饰)被分到了不同的小组。
行动一开始,就打了她个措手不及。
“为什么要把我们分开?”
这句台词暴露出的,是青涩稚嫩的她,尚未明白深入虎穴执行任务,究竟意味着什么。
也许这是小兰第一次深入危险、残酷的真实战场。
起初她还抱有一丝天真,可接连经历了九死一生的险境后,她意识到,一切不再是排演。
生与死,只有一线之隔。
所以,她从与队友打配合,到被迫独当一面,最终明白:
战斗不仅仅是理想与热血,它还意味着巨大的代价。
每个细节都要有嚼头,这是给导演的难题,也是演员的功课。
故事的敌我双方都涉及卧底或者叛徒,影片也因此充满了戏中戏。
不只演员在表演,角色也在“表演”。
然而逢场作戏中必然也存在真情流露,这之间微妙的界限,非常考验演员的演技与阅历。
影片令人揪心的一处,一直在敌人面前演戏的王郁,终于卸下武装,独自在病房洗手间无声恸哭。
原来一直以来沉稳坚强的她,也有如此脆弱无助的时刻。
而另一幕,身负重伤的战友嘶吼着让她快逃。她遥遥望向队友,脸上交融着痛苦、内疚与悲伤,让人心头一紧。
战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
而她知道,为了更重要的任务,她必须抛下战友离开。
在这之前,或许我们从未意识到,战争年代中的“活下去”,本身也是一种残酷。
残酷是《悬崖之上》的底色,也是属于那个特定年代的真实。
看得出来,从头到尾,《悬崖之上》都是一部“较真儿”的电影。
它追求真实的背后,是张艺谋以及其他主创对电影、对创作一份炙热的真诚。
也是对所有曾经奋斗在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真挚的缅怀与致敬。
影片里,小兰曾问:“我们,能看到天亮吗?”
而这一刻,一直飘落的雪停了,天空是前所未有的晴朗。
答案,也在这样的景象中,不言自明了。
是的,在冷峻残酷的生死谍变背后,交织着血与泪的死亡与牺牲中,张艺谋还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而《悬崖之上》正是要让人们看到——
无数微弱而渺小的人性光辉,如何冲破沉重晦暗的长夜,最终汇聚成耀眼的黎明。
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而在这背后,1800多万无名的英烈们。
也同样,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悬崖之上》作为本月压轴的国产王炸大片,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到它了吧!
好消息是,在4月30日公映日之前,影片在4月24日和4月29日还有两次超前点映。
这一回,千万不要再错过了~
桃桃淘电影

一份影迷带给影迷的电影小杂志,来自微博 @桃桃淘电影 。每天分享各种电影信息,推荐经典或冷门电影,院线电影推荐和评论,各种电影相关的趣事,以及电影的一切……
189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