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size=+0]赋篇第二十六
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与?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与?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礼。
皇天隆物,以示施下民,或厚或薄,常不齐均。桀纣以乱,汤武以贤。涽涽淑淑,皇皇穆穆。周流四海,曾不崇日。君子以修,跖以穿室。大参乎天,精微而无形,行义以正,事业以成。可以禁暴足穷,百姓待之而后泰宁。臣愚不识,愿问其名。
曰:此夫安宽平而危险隘者邪?修洁之为亲,而杂污之为狄者邪?甚深藏而外胜敌者邪?法禹舜而能弇迹者邪?行为动静待之而后适者邪?血气之精也,志意之荣也,百姓待之而后宁也,天下待之而后平也,明达纯粹而无疵也,夫是之谓君子之知。知。
有物于此,居则周静致下,动则綦高以钜,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大参天地,德厚尧禹,精微乎毫毛,而充盈乎大寓。忽兮其极之远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往来惛惫,通于大神,出入甚极,莫知其门。天下失之则灭,得之则存。弟子不敏,此之愿陈,君子设辞,请测意之。
曰:此夫大而不塞者与?充盈大宇而不窕,入却穴而不偪者与?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者与?往来惛惫,而不可为固塞者与?暴至杀伤,而不亿忌者与?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与?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广大精神,请归之云。云。
有物于此,(人蠡)(人蠡)(同“裸裸”)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不识,请占之五泰。
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屡化而不寿者与?善壮而拙老者与?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蚕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从,又善连衡。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此夫始生钜,其成功小者邪?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头铦达而尾赵缭者邪?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无羽无翼,反复甚极。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簪以为父,管以为母。既以缝表,又以连里:夫是之谓箴理。箴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天地易位,四时易乡。列星殒坠,旦暮晦盲。幽闇登昭,日月下藏。公正无私,见谓从横。志爱公利,重楼疏堂。无私罪人,憼革贰兵。道德纯备,谗口将将。仁人绌约,敖暴擅强。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比干见刳,孔子拘匡。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拂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复,忧无疆也。千岁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圣人共手,时几将矣。与愚以疑,愿闻反辞。
其小歌曰:念彼远方,何其塞矣,仁人绌约,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谗人服矣。琁、玉、瑶、珠,不知佩也,杂布与帛,不知异也。闾娵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维其同!

2#中辞网
2010-1-28 02:25:30
[题解]
赋:铺叙朗诵,引申而为一种着意铺陈事物、“不歌而诵”(不配乐歌唱而朗诵)的文体名称。它像诗一样全篇押韵,所以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古诗的一个流别;但它的句式又不很像诗而像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它实是一种用韵的散文,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把赋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即肇始于荀子这《赋篇》,所以本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当然,赋作为一种文体,有其发展过程。荀子的《赋篇》,与后来的古赋、骈赋、律赋、文赋等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本篇中的五篇赋,每首描写一件事物。其前半是一种句式较为整练而接近于诗的谜语,后半是一种句式较为散文化而接近于《楚辞·卜居》的猜测之辞,末尾则点出谜底。至于篇未的一首诗与一首歌,则与前五篇赋略为不同,它不取猜谜的形式,而以较为显豁的词语来铺叙揭露社会上的反常现象,更具有政治诗的味道。值得指出的是,前五篇赋具有假物寓意的特色。文中对“礼”、“知”的铺叙固然在宣扬荀子的政治主张而毋庸赘述。即使对“云”、“蚕”、“针”的描画,也别具深意,如云“德厚而不捐”、“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蚕“养老长幼”、 “功立而身废”,针“下覆百姓,上饰帝王”等等,无不寄寓着作者的主张。这种托物讽谕的特点对后代“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极大的影响。

3#中辞网
2010-1-28 03:02:17
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以礼的作用做为迷面。——好像是专门说给君主的噢。)
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欤?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欤?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欤?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欤?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欤?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礼。(王猜到了迷底,也算是个开明的君主了。)
皇天隆物,以示施下民,或厚或薄,常不齐均。桀纣以乱,汤武以贤。涽涽淑淑,皇穆穆。周流四海,曾不崇日。君子以修,跖以穿室。大参乎天,精微而无形,行义以正,事业以成(知的作用。)。可以禁暴足穷,百姓待之而后泰宁。臣愚不识,愿问其名。
曰:此夫安宽平而危险隘者邪?修洁之为亲,而杂污之为狄者邪?甚深藏而外胜敌者邪?法禹舜而能弇迹者邪?行为动静待之而后适者邪?血气之精也,志意之荣也,百姓待之而后宁也,天下待之而后平也,明达纯粹而无疵也,夫是之谓君子之知--知。(古代的“知”和“智”是相通的。这里既可以指良知也可以指智慧。)
有物于此,居则周静致下,动则綦高以钜,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大参天地,德厚尧禹,精微乎毫毛,而充盈乎大寓(“水是云的故乡,云是水的流浪。”云也具有水的特性:无形、善变。)。忽兮其极之远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往来惛惫,通于大神,出入甚极,莫知其门。天下失之则灭,得之则存(多美啊,把云给神化了。)。弟子不敏,此之愿陈,君子设辞,请测意之。
曰:此夫大而不塞者与?充盈大宇而不窕,入却穴而不偪者与?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者与?往来惛惫,而不可为固塞者与?暴至杀伤,而不亿忌者与?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与?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广大精神,请归之云--云。(特点、品格和作用全包含在一句话里了——精炼。)
有物于此,(人蠡)(人蠡)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不识,请占之五泰。
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屡化而不寿者与?善壮而拙老者与?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蚕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从,又善连衡。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针的美德,也是做臣子应有的美德)。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此夫始生钜,其成功小者邪?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头铦达而尾赵缭者邪?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无羽无翼,反复甚极。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簪以为父,管以为母。既以缝表,又以连里:夫是之谓箴理。--箴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天地易位,四时易乡。列星殒坠,旦暮晦盲。幽闇登昭,日月下藏。公正无私,见谓从横。志爱公利,重楼疏堂。无私罪人,憼革贰兵。道德纯备,谗口将将。仁人绌约,敖暴擅强。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比干见刳,孔子拘匡。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拂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复,忧无疆也。千岁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圣人共手,时几将矣。与愚以疑,愿闻反辞。其小歌曰:念彼远方,何其塞矣,仁人绌约,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谗人服矣。琁、玉、瑶、珠,不知佩也,杂布与帛,不知异也。闾娵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维其同!(讽刺时政的黑暗。)
读后:
1)荀子的《赋篇》是《红楼梦》中以谜语为暗示的写作方法的滥觞。
2)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所有的平凡事物都可以被赋予深刻的意义。

4#中辞网
2010-1-28 03:03:26
三十三、《荀子》及其译文 [转贴 2007-01-23 13:55:19]
卷一 劝学第一 [题解] 本篇旨在劝勉人们勤奋学习。篇中所论述的学习,不局限于学习书本知 识,还包括学习各种其他方面的知识以及修身、养道,等等。文章涉及到学 习的效用、意义、目的、态度、方法以及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原文] 1.1 君子曰(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4),其曲中规,虽有槁暴(5),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 (1)君子:指有道德的人。(2)已:停止,终止。(3)蓝:即蓼(li3o 了)篮,一年生草本 植物, 其叶经过发酵后可以提制深蓝色的有机染料靛蓝。(4) (r%u 糅):通“煣”,用微火熏烤木料使它 弯曲。(5)有:通“又”。槁(g3o 搞):通“熇”,烤。暴(p)瀑):古“曝”字,晒。(6)参: 检 验。省(x!ng 醒):考察。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固步自封。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 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寒冷。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 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 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 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 天检查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原文] 1.2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 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1),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教使之然也。《诗》曰(2):“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3),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4)。”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注释] (1)干:同“邗”(h2n 韩),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被吴国所灭而成为吴邑, 此 指代吴国。夷:我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貉(m^莫):通“貊”,我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的民族。 (2)引诗见《诗·小雅·小明》。(3)靖:安。共(g#ng 供):通“供”。(4)介:给予。景:大 。 [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 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 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诗》云:“唉呀你们君子啊,不要常常 歇息着。安心供奉你的职位,爱好正直行为。上帝知道了这些,就会给你大 福气。”精神修养没有比融化于圣贤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没有比无灾无难 更大的了。 [原文] 1.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1),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 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2),善假于物也(3)。 [注释] (1)跂(q!企):通“企”,踮起脚后跟。(2)生:通“性”,指人的资质。(3)这句喻指君 子凭 借学习贤师益友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译文]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但不如学习片刻之所得;我曾经踮起脚跟瞭望,但 不如登上高处所见之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能 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听见的人觉得很清楚。凭借车 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凭借船、桨的人,并不是善 于游泳,但能渡过江河。君子生性并非与人不同,只是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原文] 1.4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1)。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2),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3), 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 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4)。兰槐之根是为芷(5),其渐之滫 (6)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 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注释] (1)蒙鸠:即鹪鹩,俗称黄脰鸟,又称巧妇鸟,全身灰色,有斑,常取茅苇毛毳为巢。(2)苕( ti2o 迢):芦苇的花穗。(3)射(y8 夜)干:又名乌扇,一种草本植物,根入药,茎细长,多生于山崖之 间,形似树木,所以荀子称它为“木”,其实是一种草。一说“木”为“. ”(草)字之误。(4)《 集 解》无“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八字,据《尚书·洪范》“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正义》引文补。(5) 兰槐:香草名,又叫白芷(zh!纸),开白花,味香。古人称其苗为“兰”,称其根为“芷”。(6)渐 (ji1n 尖):浸。滫(xi(朽):尿(杨倞说)。 [译文]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它用羽毛做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 窝系在芦苇的花穗上,风吹来,苇穗折断,鸟蛋打破,小鸟摔死。它的窝不 是不完善,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 寸,生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临七百多尺的深渊。它的茎并非能长到这么高, 是它所处的位置使它这样的。蓬草长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 沙子混在黑土中,就会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在尿中, 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它的本质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 尿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时必须选择乡里,外出交游时必须接近贤士, 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原文] 1.5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1),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2)。施 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3),禽兽群焉,物各从 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4),林木茂而斧斤至焉(5),树成荫而众鸟息 焉,醯酸而蜹聚焉(6)。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注释] (1)柱:通“祝”(王引之说),折断。《大戴礼记·劝学》作“折”。(2)构:结,造成。( 3) 畴:通“俦”,类。(4)质:箭靶。的(d@弟):箭靶的中心。(5)斤,斧子。(6)醯(X9 西): 醋。 蜹(ru@锐):飞虫名,属蚊类。 [译文] 各种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起因;荣誉或耻辱的来临,必定与他的德 行相应。肉腐烂了就生蛆,鱼枯死了就生虫。懈怠疏忽而忘记了自身,灾祸 就会发生。刚强的东西自己招致折断,柔弱的东西自己招致约束。邪恶污秽 的东西存在于自身,是怨恨集结的原因。铺开的柴草好像一样,但火总是向 干燥的柴草烧去;平整的土地好像一样,但水总是向低湿的地方流去。草木 按类生长,禽兽合群活动,万物都各自依附它们的同类。所以箭靶一张设, 弓箭就向这里射来了;森林的树木一茂盛,斧头就来这里砍伐了;树木一成 荫,群鸟就来这里栖息了;醋一变酸,蚊子就汇集到这里了。所以说话有时 会招来灾祸,做事有时会招致耻辱,君子要小心自己的立身行事啊! [原文] 1.6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1),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2),不能十步(3);驽马十驾(4),功在不舍(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蟹八跪而二螯(6),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7),用心躁也。是故无冥 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8),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 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9),鼫鼠五 技而穷(10)。《诗》曰(11):“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12)。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13)。”故君子结于一也。 [注释] (1)跬(ku!傀):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 人 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2)骐骥:骏马。(3)步:长度单位,六 尺 为步。(4)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 行程。十驾: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参见 2.8。(5)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 。 (6)八:《集解》作“六”,据《大戴礼记·劝学》改。跪:脚。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 如钳。(7)蟺(sh4n 善):同“鳝”。(8)冥冥、惛惛(h&n 昏):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 志、 埋头苦干。昭昭:明白的样子。(9)螣(t6ng 腾)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10)鼫(sh0 石)鼠:原作“梧鼠”,据《大戴礼记·劝学》改。鼫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 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穷: 窘困。(11)引诗见《诗·曹风·鸤鸠》。(12)仪:通“义”。(13)结:结聚不散开,比喻专心一 致, 坚定不移。 [译文] 积聚泥土成了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积蓄水流成了深潭,蛟龙就 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成了有道德的人,自会心智澄明,而圣人的思想境 界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起一步两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积细小 的溪流,就不能成为江海。骏马一跃,不会满六丈;劣马跑十天也能跑完千 里的路程,它的成功在于不停脚。雕刻东西,如果刻一下就把它放在一边, 那就是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属和石头都能雕 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它能吃到地上的尘 土,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螯,但如果 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栖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 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 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 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 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诗》 云:“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七只小鸟它喂养。那些善人君子啊,坚持道义一 个样。坚持道义真专一,思想就像打了结。”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 中在一点上。 [原文] 1.7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1),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2)。故声无小而 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3)。为善不积邪(4), 安有不闻者乎? [注释] (1)瓠(h)户)巴:楚国人,善于弹瑟。沈:《集解》作“流”,据《大戴礼记·劝学》改。 沈: 同“沉”。(2)伯牙:古代善于弹琴的人。六马:古代天子之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指拉车之马。仰秣: 《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仰秣,仰头吹吐,谓马笑也。”一说“秣”通“末”,头。(3)崖,岸 边。(4)邪(y6 爷):同“耶”,疑问语气词。 [译文] 从前瓠巴一弹瑟而沉没在水底的鱼都浮出水面来听,伯牙一弹琴而拉车 的六匹马都抬起头来咧着嘴听。所以声音没有小得听不见的,行动没有隐蔽 得不显露的。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会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 岸就不显得干枯。是不能坚持做好事因而善行没有积累起来吧!否则,哪有 不被人知道的呢? [原文] 1.8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1),终乎读《礼》(2);其 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3)。故学数 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4), 政事之纪也;《诗》者(5),中声之所止也(6);《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 纪也(7)。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8), 《乐》之中和也(9);《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10),在天地 之间者毕矣。 [注释] (1)数:与 4.8“谨守其数”之“数”用法相似,指学习的具体科目。(2)《礼》:汉代称为 《礼 经》,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梁、陈以后称为《仪礼》。今传十七篇,通行本有《十三 经注疏》本。(3)没:通“殁”。死。(4)《书》:《尚书》,汉以后又称《书经》,是上古历史文 献 的汇编。(5)《诗》:汉以后又称《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6)中声:和谐的音 乐。 止:存。(7)大分(f8n 奋):要领,总纲。类:与“法”(规范)同义(参见 1.14 注(1)),但 它与 “法”字相对使用时,则指法的类属,即依规范类推出来的具体准则。(8)文:文采,花纹,引申指表 现义的礼仪制度,如表示等级制度的车制、旗章、服饰、各种礼节仪式等等。《韩非子·解老》:“礼 者,义之文也。”(9)《乐》:《乐经》,六经之一,据说它是附于《诗经》的一种乐谱,亡于秦。( 10) 《春秋》:是春秋时鲁国史官记载当时史事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曾修订过。微:精深隐微,此指微言 大义的《春秋》笔法。孔子删订《春秋》时,通过隐微精深的语言来隐喻对人事的褒贬。 [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 《书》《诗》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 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 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 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 就成了禽兽。《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 章;《礼》,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就到头 了,这可以叫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的肃敬而有文饰,《乐》的中正 而又和谐,《诗》、《书》的内容渊博,《春秋》的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 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原文] 1.9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1),布乎四体(2),形乎动静;端而言 (3) ,蠕而动(4),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 则四寸耳(5),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注释] (1)箸:通“著”(zhu¥浊),附着。(2)布:分布。四体:四肢。(3)端:通“喘”(参 见 13.9), 微言。(4)蠕:微动。(5)则:才。 [译文]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 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 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 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 [原文] 1.10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 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1),问一而告二谓之秣(2)。傲,非也;囋, 非也;君子如响矣(3)。 [注释] (1)傲:通“躁”(俞樾说)。这两句批评小人卖弄学问的为人之学。(2)囋(z4n 赞):唠 叨。 (3)响:《集解》作“向”,据宋浙本改。响:回声。 [译文] 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 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 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做急躁,别人问一 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做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 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原文] 1.11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 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1),则尊以遍矣(2),周于世 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释] (1)方:通“仿”,仿效。第一个“之”训“而”。(2)以:而。 [译文] 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便利的了。《礼》、《乐》记载法度而未加详细 解说,《诗》、《书》记载旧事而不切近现实,《春秋》文简辞约而不易迅 速理解。仿效贤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那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 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那理想的良师益友更便利 的了。 [原文] 1.12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1),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 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2),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3)。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4), 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 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 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注释] (1)经:通“径”。(2)安:语助词。特:只。识:了解。(3)经纬:纵横的道路,南北向的叫 经, 东西向的叫纬,这里指四通八达。蹊(X9 西)径:小路,此指途径。(4)诎:通“屈”,弯曲。顿: 上下抖动使整齐。 [译文]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心悦诚服地受教于贤师更迅速有效的了,尊崇礼仪就 比它差一等。如果上不能对贤师中心悦服,下不能尊崇礼仪,而只学些杂乱 的知识、读通《诗》、《书》,那么直到老死,也不过是个学识浅陋的书生 罢了。至于想要追溯先王的道德,寻求仁义的根本,那么遵行礼法正是那四 通八达的途径。这就好像提起皮衣的领子,然后弯着五个手指去抖动它一样, 那数不清的裘毛就全理顺了。不遵行礼法,而只是依《诗》、《书》来立身 行事,将它打个比方来说,就像用手指去测量河流的深浅,用长戈去舂捣黍 子,用锥子代替筷子到饭壶中吃饭一样,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尊崇礼 仪,即使对其精义领会得还不够透彻,不失为一个崇尚礼法的士人;不尊崇 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一个思想涣散的文人。 [原文] 1.13 问楛者(1),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 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 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 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 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2):“匪交匪舒(3),天子所予(4)。”此之 谓也。 [注释] (1)楛(k(苦):粗劣,此指粗野恶劣而不合礼法的事情。(2)引诗见《诗·小雅·采菽》。( 3) 匪:同“非”,不。交:通“绞”,急。(4)予(y(雨):通“与”,赞许。 [译文] 问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告诉他;告诉你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 要去问他;谈论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去听他;有争强好胜脾气的人, 就不要和他争辩。所以,必须遵循礼义之道来请教,然后才接待他;如果他 不合乎礼义之道,就回避他。所以请教的人礼貌恭敬,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 有关道的学习方法;他说话和顺,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有关道的具体内容; 他的面色流露出谦虚顺从,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有关道的最精深的义蕴。还 不可以跟他说却说了,叫做急躁;可以跟他说却不说,叫做隐瞒;不观察对 方的气色就和他说了,叫做盲目。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谨慎 地顺着那说话的对象来发言。《诗》云:“不急躁啊不怠慢,天子称是又赞 叹。”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 1.14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1), 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 也(2);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3);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注释] (1)类:法。参见《方言》、《广雅》。法,规范。(2)涂:通“途”。(3)桀:名履癸,夏 朝末 代君王,传说中的暴君。参见 15.7 注(4)。纣:一作受,也称帝辛,商朝末代君王,传说中的暴君 。 跖(zh0 直):传说中的春秋战国之际人,传统的典籍中都把他当作是贪婪的典型,称他为“盗跖”。 [译文] 射出一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射箭;赶一千 里路程,即使还有一两步没能走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驾车;伦理规范不能 贯通,仁义之道不能一心一意地奉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学习。学习嘛,本 来就要一心一意地坚持下去。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 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 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原文] 1.15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 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 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1)。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 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 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2),君子贵 其全也。 [注释] (1)利:贪。(2)见(xi4n 现):同“现”。光:通“广”。 [译文] 君子知道那学习礼义不全面不纯粹是不能够称之为完美的,所以诵读群 书以求融会贯通,思考探索以求领会通晓,效法良师益友来实践它,去掉自 己有害的作风来保养它;使自己的眼睛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看,使自己的 耳朵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听,使自己的嘴巴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说,使 自己的脑子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考虑。等到了那极其爱好礼义的时候,就 好像眼睛喜爱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耳朵喜欢宫、商、角、徵、羽 五种音调,嘴巴喜欢甜、咸、酸、苦、辣五种味道,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 因此权势利禄不能够使他倾倒,人多势众不能够使他变心,整个天下不能够 使他动摇。活着遵循这礼义,就是死也是为了遵循这礼义,这就叫做道德操 守。有了这样的道德操守,然后才能站稳脚跟;能够站稳脚跟,然后才能应 付各种复杂的情况。能够站稳脚跟,又能够应付各种情况,这就叫做成熟完 美的人。天显现出它的明亮,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 的完美无缺。 修身第二 [题解] 本篇论述了一系列修养身心,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之术,而其根本的 一点在于遵循礼义。 [原文] 2.1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1);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2);善在身, 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 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谄谀者亲,谏诤者疏(4),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 曰(5):“噏噏呰呰(6),亦孔之哀(7)。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 是依。”此之谓也。 [注释] (1)修然:整饬的样子。存:省问。(2)愀(qi3o 巧)然:忧惧的样子。(3)菑(z1i 栽) :通“灾”, 害。(4)诤:《集解》作“争”,据世德堂本改。(5)引诗见《诗·小雅·小旻》。(6)噏噏(x9 吸): 同“吸吸”,吸取。呰呰(z!紫):通“訾訾”,诋毁。(7)孔:甚,很。 [译文] 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 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 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地痛恨自己。 所以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 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 友,而极端憎恨那些贼人;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 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么?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 人对自己的责备;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 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 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 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么?《诗》云: “乱加吸取乱诋毁,实在令人很可悲。谋划本来很完美,偏偏把它都违背; 谋划本来并不好,反而拿来都依照。”就是说的这种小人。 [原文] 2.2 扁善之度(1),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2);以修身自强(3),则名配 尧、禹(4)。宜于时通(5),利以处穷,札信是也(6)。凡用血气、志意、知虑, 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7);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 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 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 曰(8):“礼仪卒度,笑语卒获(9)。”此之谓也。 [注释] (1)扁:通“遍”。扁善之度:谓遵循补法则无所往而不善。(2)《集解》无“身”字,据《 韩 诗外传》卷一第六章补。彭祖:姓篯,名铿,尧封之于彭城,传说他经历了虞、夏、商、周,活了八 百岁。(3)强:《集解》作“名”,据《韩诗外传》卷一改。(4)《集解》“配”上无“名”字,据 《韩 诗外传》卷一补。尧:陶唐氏,名放勋,上古五帝之一,传说中的贤君。禹:传说中的贤君,夏后氏 部落的首领,夏王朝的创始者。(5)时:通“跱”,处。(6)信:真,确实。(7)勃:通“悖”。提 :通 “偍“媞,舒缓。慢“慢”。(8)引诗见《诗·小雅·楚茨》。(9)卒:尽,都。获:得时,得当。 [译文] 使人无往而不善的是以礼为法度,用以调气养生,就能使自己的寿命仅 次于彭祖;用以修身自强,就能使自己的名声和尧、禹相媲美。礼义才真正 是既适宜于显达时立身处世,又有利于穷困中立身处世。大凡在动用感情、 意志、思虑的时候,遵循礼义就和顺通达,不遵循礼义就颠倒错乱、懈怠散 慢;在吃喝、穿衣、居住、活动或休息的时候,遵循礼义就谐调适当,不遵 循礼义就会触犯禁忌而生病;在容貌、态度、进退、行走方面,遵循礼义就 显得文雅,不遵循礼义就显得鄙陋邪僻、庸俗粗野。所以人没有礼义就不能 生存,事情没有礼义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得安宁。《诗》云:“礼 仪全都合法度,说笑就都合时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 2.3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 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 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 谓之无常(1),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2),少见 曰陋。难进曰偍(3),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4)。 [注释] (1)趣(q&趋):同“趋”,趋向,进取。(2)闲:同“僴”(xi4n 限),宽大,这里指见识 广 博。参见 4.12 注(11)。(3)惿(t0 提):迟缓。(4)秏:通“眊”(m4o 冒),昏乱不明。 [译文] 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 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 做阿谀。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叫做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叫做愚蠢。 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 偷窃财物叫做盗窃,隐瞒自己的行为叫做欺诈,轻易乱说叫做荒诞,进取或 退止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听到 的东西多叫做渊博,听到的东西少叫做浅薄。见到的东西多叫做开阔,见到 的东西少叫做鄙陋。难以进展叫做迟缓,容易忘记叫做遗漏。措施简少而有 条理叫做政治清明,措施繁多而混乱叫做昏乱不明。 [原文] 2.4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1),则一之 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2);齐给便利(3),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 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4);庸众驽散,则劫之以 师友;怠慢僄弃(5),则炤之以祸灾(6);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 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 养心之术也。 [注释] (1)知:通“智”。惭:与“良”相对,当与 3.6“知则攫盗而渐”之“渐”同义,通“潛”。 渐深:有胸怀不坦荡、城府太深意。(2)道:由,遵循。道顺:依顺,不越轨。(3)齐,给、便、利 : 都是敏捷快速的意思。“齐给”即“齐疾”。(4)抗:举,提高。(5)僄(pi4o 票):轻薄。(6) 炤同 “照”,通“昭”,晓喻,使明白。 [译文] 理气养心的方法是:对血气刚强的,就用心平气和来柔化他;对思虑过 于深沉的,就用坦率善良来同化他;对勇敢大胆凶猛暴戾的,就用不可越轨 的道理来帮助他;对行动轻易急速的,就用举止安静来节制他;对胸怀狭隘 气量很小的,就用宽宏大量来扩展他;对卑下迟钝贪图利益的,就用高尚的 志向来提高他;对庸俗平凡低能散漫的,就用良师益友来管教他;对怠慢轻 浮自暴自弃的,就用将会招致的灾祸来提醒他;对愚钝朴实端庄拘谨的,就 用礼制音乐来协调他,用思考探索来开通他。大凡理气养心的方法,没有比 遵循礼义更直接的了,没有比得到良师更重要的了,没有比一心一意地爱好 善行更神妙的了。这就是理气养心的方法。 [原文] 2.5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 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 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 (1) ,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注释] (1)折(sh6 舌):亏损,阅:卖。 [译文] 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天子、诸侯;内心反省 注重了,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 外物所役使。”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 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 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 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 义。 [原文] 2.6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1),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 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 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执诈(2),术顺墨而精杂污(3),横行天下, 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4),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5), 辟违而不悫(6),程役而不录(7),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注释] (1)术:通“述”,遵循。(2)执:是“势”字之误(王引之说),谋略,引申为狡诈。(3) 顺: 当作“慎”(杨倞说),指慎到,战国中期赵国人,主张法治、势治,是一个由黄老学派演变而来的 早期法家人物。墨:指墨翟,见 6.4 注(4)。(4)儒:通“懦”,指怕事。偷儒:苟且偷安,懒惰 。(5) 佞(n@ng 宁):口齿伶俐。此指施展口才不顾一切地争抢。《庄子·渔父》:“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 。” 兑:通“锐”,锐利,也指口齿伶俐。不曲:不转弯。指毫不谦让地直取之。(6)辟:通“僻”,邪恶 。 违:邪恶。(7)程役:通“逞欲”。录:检束(杨倞说)。 [译文] 外貌恭敬而内心忠诚,遵循礼义而又有爱人的情感,这样的人走遍天下, 即使困厄在四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也没有不尊重他们的;劳累辛苦的事 就抢先去做,有利享乐的事却能让给别人,端庄谨慎忠诚老实,谨守礼法而 明察事理,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厄在四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也没 有不信任他们的。外貌骄傲固执而内心狭猾诡诈,遵循慎到、墨翟的一套而 精神驳杂污秽,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不论到什么地方都飞黄腾达,人们 也没有不卑视他们的;劳累辛苦的事就偷懒怕事,转身逃脱,有利享乐的事 就施展快嘴利舌去争抢而不退缩,邪僻恶劣而不拘谨,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不 检束,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不论到什么地方都飞黄腾达,人们也没有不 厌弃他们的。 [原文] 2.7 行而供冀(1),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2);偶视而先俯,非 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此俗之人也(3)。 [注释] (1)供:通“恭”。冀:当作“翼”(杨倞说),敬。(2)击戾:抵触。(3)此:《集解》 作“比”, 据宋浙本改。 [译文] 走路时恭恭敬敬,不是因为怕沾染烂泥;走路时低下头颈,不是因为怕 触撞了什么;与别人对视而先低下头,不是因为害怕对方。这样看来,那些 读书人只是想独自修养自己的身心,不是怕得罪这些世俗的人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