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再没有比书更便宜的东西了
1
亲爱的欢乐:
某晚,姐姐递给我一张书单,说:“妈妈,这是老师推荐的高年级阅读书目。”我接过书单,一看,惊觉现在小学高年级孩子的阅读量比我们小时候厉害多了!
书单中,有老舍、季羡林等当代大家的文集、有《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名著,有《傲慢与偏见》、《悲惨世界》等西方文学名著……
我汗颜,其实,四大名著中,我真正好好读过的,只有《红楼梦》。其他三部,都是看央视同名电视连续剧时,随手翻了翻,并未细读。
我照例把书单加入了当当的购物车,一批新的精神食粮,正在路上了。
2
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写过一篇题为《读书是我最成功的一次投资》的文章,与我心有戚戚焉。作者说:“我这个人,不懂赚钱,不懂投资,但是读书,是至今为止我最成功的一笔投资。所以,给一个孩子书,是最大的帮助。让他喜欢阅读,是最好的慈善。”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给你们写了一封信——《唯书和时光不可辜负》。我告诉你们,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物质生活普遍清平的时代。我家也不例外。不过,即使父母工资微薄,但家里买书、订报的开支,父母却从来没有省过。
我记得,你们外公特别喜欢《钱江晚报》,年年订阅。《钱江晚报》上有一个小说连载专栏,编辑的眼光和品位很好,选的小说都很好看。印象最深的就是《北京人在纽约》,每天一千多字,我和你们外公像追剧一样追着看。
我脑海中的画面是这样的:傍晚下班回到家,爸爸腋下一定夹着《钱江晚报》。我总会抢先拿过来,直接翻到小说连载栏目,如饥似渴地一口气看完。你们外公在一旁催:“来来来,给我也看看。”看完后,我们会热烈讨论接下去的情节会怎样?王起明、郭燕、阿春……牵动着我们的心。
现在回想起来,在我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你们外公外婆在买书、订报上花的钱,是最有意义的开支。
3
我一直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书更便宜的东西了。
很多时候,一份报纸、一本书的价格,仅相当于一场电影,一杯饮料。但依然有很多人,在享受美食大餐时,丝毫不觉得贵,但面对一本几十元的书时,却嫌书太贵。
于是,有许多人,喜欢向朋友借书。在这方面,我是一个“计较”的人。我基本不愿意借书给别人。为什么呢?
一是我买的书,一定是我喜欢的书。一本书就相当于一个朋友,在买它回家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彼此的陪伴。读者和作者之间,是可以心有灵犀的,是可以穿越时空的,也可以惺惺相惜的。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我的阅读体验。因此,这本书一旦被借走,而且很可能不再归还时,即使再去买一本同款的书,也无法代替曾经的阅读记忆。
二是好书需要反复阅读。我书柜中的书,大多数都是读过不止一遍的。就像牛的反刍,不断咀嚼,反复消化后,才能真正吸收。有些书,读的次数多了,我基本能说出某一段文字,在某一个章节某一处。比如,《红楼梦》。我手头这本岳麓书社1988年出版的《红楼梦》,定价18元,购于1997年,已经陪伴了我整整20年,且将继续陪伴下去。好书,就像一个老友,在书柜中静静地等着你,欢迎你随时和他去叙叙旧、聊聊天、唠唠嗑。
我鼓励朋友们买书,或者,办一张图书馆的借书证,到图书馆借书。近日和一同样爱读书的朋友聊天,她说她在图书馆办了一张“豪华版”借书证,一次可以借10本。回家后粗粗翻一遍,遇到喜欢的,就上网买来精读。这样可以避免买到品质一般的书。
4
想要了解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只要看他的书柜,就大致知道了。
几年前,去参观一个朋友的新居。她的书柜中,密密麻麻放着大部头的《四书五经》、《孙子兵法》、《二十五史》等书,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说:“能啃这些经典的,都不是一般人啊!”她哈哈大笑,说:“哪里,我看这些书又大又便宜,用来装饰书柜最划算。”一句话,把我笑晕在原地。
我想起了杨绛在《我们仨》中回忆的一个细节,圆圆年幼时,不认字,但喜欢学爸爸妈妈的模样,拿一支笔和一本书,一边在书上划,一边口中振振有词。于是,杨绛就在书摊上买了一本百万字的英文医学著作,密密麻麻全是字,还有插图。圆圆喜欢得不得了,足足划了一个月。
原来,书还有阅读之外的价值。当然,这是玩笑话。
书的真正价值,只有在翻开它的时候,才能充分体现。
5
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教孩子架子鼓的朋友,很喜欢我的《我的心里住在一个孩子》。他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话:“除夕当天,预定《我的心里住在一个孩子》的同学,送鼓一套。”我马上留言,说:“改为买鼓的孩子,送书一本,还差不多吧。”朋友哈哈大笑,说:“如果能细细品味书中这50封信所蕴含的能量,价值不限。”
谢谢这位朋友,读懂了这本书。
相见甚欢,心中甚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