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中国画(三)

引文

理念的贯通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之一,对中国画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画历来都非常重视运用“意象”,“意象”是理智与情感的复合,它既入理含情又寓意抒情。“意象”可理解为意中之象与寓意于象的包涵与统一。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通过画外联想产生“象外之意”,创造出中国画清新雅逸的自然之美
艺术赏析:吴昌硕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他对于后世影响极大,连国画大师齐白石对吴昌硕都推崇备至!后世评价吴昌硕绘画艺术的第一大特色是有金石气息。所谓金石气息,指的就是钟鼎上所铸的金文与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所具有的味道。人们常常的日常的沟通当中说谁谁的画作具有金石气息,其实这种评判标准是从吴昌硕的绘画风格出现以后才有的。如何理解“金石之气”呢?这就是看似玄妙其实贴切的意向了。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形神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
(齐白石  柳牛图)
艺术点评:齐白石只是画了一头牛和一棵柳树,相比起齐白石所绘制的山水画或者虾来说,是较为单调的一幅画了,但却引发无数书画评论家的讨论。看似很空旷的画面却能引发很多遐想,是完全符合意向丰富这种艺术追求的。妙笔在于柳条低垂,若有似无微风渐起摇摇摆摆却又劲挺的力道。用笔、用墨、结构布局都堪称上乘作品。
(徐悲鸿  八骏图)
艺术点评: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画尽意在,象应神全

画意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系统解答了古人绘画艺术的真谛。他赞扬顾恺之的人物画所作的评语说明画者的意图,包括着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划,笔墨的运用,在动笔之光,已经都考虑成熟,这样在落笔时才可以脱颖而出,画作完了,画者精密而深透的意图在画上也永存下来了。这句话还说明构思一经成熟,下笔后才能“意在笔先”,“不滞于手,不凝户心”,'画尽意在,象应神全'。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局部)

艺术点评:本图为顾恺之传世精品。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既有具象之美又有意象之妙!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唐代画家张躁关于画学的不朽名言。《历代名画记》记载说:“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副县长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问躁所受。躁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概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这就是说,艺术必须来自现实美,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但是,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了的东西。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然带有画家主观情思的烙印。张躁一句话扼要地道破了艺术形象形成的全部秘密,乃至传诵至今,历万古而犹新。

(娄师白  《万事如意》69cm×46cm)

艺术点评:款识——万事如意(篆书) 娄师白  钤印——师白(朱文)

娄师白十四岁即随齐白石先生学习书法、绘画、篆刻和诗词,为齐白石入室弟子。全面继承了“齐派”艺术特色,又有所创新,并致力于齐派艺术的研究及技法传授。创作的作品画面生动,色彩雅丽,生活气息浓郁。在齐白石先生的花卉作品中,柿子有一定的比例。柿子寓意事事如意,历来为画家所钟爱,也为娄师白先生经常表现的绘画题材。作者在画面的右上角以其擅长的篆书题名为《万事如意》,为娄师白先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出艺术家必须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自然学习,方能有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美妙感受,才能领悟艺术的真谛与精髓。对于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来说,读万卷书固然重要,行万里路却更为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