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代表性文化,分属南北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年~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广泛分布于西辽河流域,因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而得名;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300~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于环太湖地区,因浙江杭州良渚遗址而得名。
“双璧同辉——红山·良渚文化展”以浙江省博物馆、赤峰博物馆及赤峰地区多家博物馆的馆藏精品文物为主体,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主题,分为“礼天法地”、“乐趣天成”、“珠环玉绕”、“社会生活”、“琢石成玉”五个单元。“礼天法地”主要聚焦玉器的出现和成为王权、神权、军权象征的社会背景。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阶段,社会生产力提高、财富开始增长并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此也有了社会阶级的分化。而随着巫觋阶级的产生,原始宗教也产生了。从此,玉器被少数有较高地位的人掌握在手中,逐渐成为王权、神权和军权的象征,并且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新石器时代,成为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见证者。
器身近似圆柱体,中间对钻孔,孔壁打磨光滑。以转角为中轴琢刻两节神人兽面纹,上下相叠的神人与兽面之间以浅槽分开,以此使纹样呈现出立体造型。兽面纹两侧各雕刻有一鸟形象,鸟首朝外,有小尖喙,鸟首下有垂囊或鸟爪样纹饰。
南瓜黄,夹深黄色和灰白色斑。扁平圆形,中部有对钻而成的孔。通体素面无纹,风化较严重。
整体呈'风'字形。钺身右侧中部有以小钻孔,钻孔右侧较为粗糙,隐约可见捆扎痕迹或刻划痕迹。在刃部两角上雕刻图像,两面对称。上角浅浮雕一神人兽面纹,下角为浅浮雕的鸟形象。另有钺瑁、钺镦、以及钺柲上镶嵌的玉粒合为一套。“乐趣天成”展示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带动物元素的器物。这些器物脱胎于先民们对动物的模仿、寄托了先民们对动物某些能力的崇拜,又融入了先民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展示了先民们小小的乐趣,最终不断发展、创新并脱离了动物造型的限制,以神秘的姿态生活在先民们的精神世界中,一代代传承至今。
“珠环玉绕”展示旧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从制作石、骨、牙、贝壳装饰到玉石装饰的发展过程。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先民们就开始以简陋的石、骨、牙或是贝壳等装饰品展示其对美的理解,而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更加精美的玉石装饰品出现了。这些玉石装饰品造型多样,制作精美,是先民们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形似两个玉璧相联,故此得名。青玉,器身扁平,形体轻薄,器缘形成刃边。两璧有大小之分。联璧的制作工艺虽不及圆形玉璧复杂,但琢磨非常精细,应是当时使用的特殊礼仪用器。“社会生活”聚焦原始先民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随着农业的产生,先民们开始过上稳定的定居生活,原始的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专一、固定的手工业加工场所也开始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呈扁圆筒状,斜口外敞。斜口靠长璧的一边较平,缘面磨制较薄;内壁近中部有掏取内芯时的钻痕;平口端缘面磨平。其功能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束发用的玉箍,也有人认为其为璧饰或腕饰,此外还有实用器的说法。
形似勾云,故此得名。青玉,整体略呈长方形,器体扁薄。中间为透雕的涡状,四边卷勾较大。上部有穿孔,可能是用于配系。“琢石成玉”展示了玉石生产、加工成精美玉器的过程。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玉器文化的开端,也是古代制玉技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那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年代,先民们利用简易的工具与材料完成对玉器的切割、钻孔、雕琢和抛光等工序。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制玉业分工明确、技艺精湛,可谓是新石器时代制玉工艺的集大成者。
器体扁平。上端中部有一个华盖状的尖状凸起,两缘上部较为挺直,至下部则明显凹弧内收。下端呈扁榫状,其上等距分布五个小孔,用于固定梳齿。两面均采用了透雕与阴线刻相结合的手法,中间兽面清晰可见,两侧各有一半神人纹饰。此器精致又带有神秘色彩,是研究良渚文化琢玉工艺难得的标本。
身体蜷曲,首尾断开,似玦形。头部较大,阔耳、扁嘴,鼻梁上带明显皱纹。背上部有钻孔,可能是用于配系。本次展览是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首次在博物馆中对比展出。通过对比展示的方式,展现两种处于文明起源阶段的不同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共性与特性。红山文化的坛庙冢与玉龙,良渚文化的祭坛与琮璧钺,各有特色而殊途同归,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曙光。此次展览除了展示浙江省博物馆、赤峰博物馆馆藏,还汇聚了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翁牛特旗博物馆、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喀喇沁旗文化旅游体育局、红山文化博物馆等馆藏精品,展期为3个月。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玉器鉴定专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