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之仪,你知道么?

在中国,“杖”自古有之,雅称“扶老”。
古时民间常用“坐看云溪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为老者贺寿,从帝王到平民,做杖赠与高龄老者的风俗从汉代一直延续至明清。
在许多现代人眼里,拐杖只是老年人的生活用品,但有趣的是,许多古人常常对拐杖流露出一种欣赏和崇敬。
在我国先秦时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拐杖的记载,如《山海经》有“夸父弃杖为林”的传说,又如《礼记》曰:“孔日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短短几句,将一个人背着手,拿着拐杖,逍遥自得的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
古人欣赏拐杖,主要是因为它象征着长寿。据《汉书·礼仪志》记载,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了一次祭祀寿星的仪式,其间还安排了一场“寿星宴”,与会者是清一色的70岁以上老人,盛宴过后,汉明帝还赠予每一位老人酒肉谷米和做工精美的鸠杖。1959年,甘肃武威磨嘴子18号墓出土了一根木质鸠杖,它长1.94米,圆径4厘米,杖头上镶有一只木雕的鸠鸟。出土时,鸠杖平置在棺盖上,鸠鸟伸出棺首,木杖上还系着10枚汉明帝时期颁发的“王杖诏书令”木简。据考古学家研究,汉明帝的“寿星宴”由此得到印证。
自汉以来,历朝历代都由朝廷推行扶杖之礼,并以此兴惜贤敬老之风。唐代名将李靖,因年老有足疾,上表恳请引退。贞观八年,唐太宗特下优诏,加授“特进”,且亲授其“灵寿杖”,以“助足疾也”。据记载,此杖顶端饰有龙头,不拄在腰间,而是杖高过头顶二三尺,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后历代帝王仿效之,赐予少数开国元勋或忠门父祖龙头杖以为赠礼。
据《元史》记载,官员石天麟“年七十余,(蒙哥)常以所御金龙杖赐之,封爵如故”。以这些历史记载为依托,龙头杖在戏剧中更是得到了充分演绎,比如京剧《打龙袍》中吕国太拄的龙头拐杖,以及《百岁挂帅》和《太君辞朝》中佘太君手执皇上特赐的龙头拐杖,这些拐杖都让人印象深刻。
皇帝御赐的拐杖固然珍贵,但自制的拐杖也可以敝帚自珍,无数文人雅士常寄情于拐杖,抒发自己对于时代的感悟。东晋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这里的“扶老”指的就是拐杖。宋代苏轼《定风波》词云:“竹杖芒鞋轻胜马”,喻意拐杖作为老人行动护身之具。他还自刻别有新意的《杖铭》一诗借以自警:“于乎危,于忿是,于乎失道于嗜欲,于乎相忘于富贵。”
清人曹廷栋作《竹杖铭》介绍拐杖的用法:“左之左之,毋争先,行去自到兮,某水某山。”意为扶杖当用左手,则右脚先向前行,杖与左脚即随后,步履方稳顺。清人田侯在滦阳买了一根拐杖,随后为这根拐杖创作了一首让人耳熟能详的诗作:“月夕花晨伴我行,路当坦处亦防倾。敢因恃尔心无虑,便向崎岖步不平。”
许多老年人崇尚艰苦朴素,不大愿意收礼,但每逢重阳节,一些孝子贤孙们总会为老人准备一样无法拒绝的礼物,那便是拐杖。古往今来,很多腿脚不便的老年人都渴望得到一根称心如意的拐杖,作为晚辈,我们不但有责任为他们挑选拐杖,还有义务帮他们了解拐杖中的文化内涵和收藏知识。

喜欢这篇文章,可点击右下角 在看 分享给大家噢!

热门文章

来来来,5分钟带你了解书房里的官帽椅!

榉木是如何一步步没落的?

书房雅室,改变气质。

床,中国人的最美

文人雅室藏珍,红木镶黄杨木,高浮雕仙山楼台人物插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