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关于“七情伤人”的看法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脏腑生理和精神活动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一般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七情内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引发和诱发疾病的情志活动。过于突然、强烈或持久不解的七情反应,超越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导致脏腑精气损伤,机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低下,引发或诱发疾病时,七情则成为病因,因病从内发而称之为“七情内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情志活动与脏腑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和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外界的各种刺激只有作用于相应的内脏,五脏精气应答,才能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反应。《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如果五脏精气发生病变,就会影响人的情志活动,出现异常的情志反应。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五脏精气的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虚伤脾,过度悲忧伤肾等。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七情过激致病,大都直接损伤内脏而导致内伤疾病的发生。《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
(1)损伤相应之脏:七情过激损伤相应之脏,即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悲忧过度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2)影响心神:心主神志,七情皆从心而发,故七情内伤均可作用于心神,导致心神不宁,神志精神失常。七情发于心而出于五脏,无论何种情志致病,均可影响心神和损伤相应的脏腑。
(3)数情交织,易伤心肝脾:七情伤脏,既可单一情志伤人,又可两种以上情志交织伤人。由于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和情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伤人,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潜病,是指已经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潜病之脏腑是指潜病所在的脏腑。潜病之脏腑因其正气已虚,即是情志易伤之所,故七情内伤易于损伤潜病之脏腑。例如曾患胸痹、飧泄、头痛等病证的患者,若遭遇情志刺激,最易导致潜病发作或反复发作。
2.影响脏腑气机。情志内伤影响脏腑气机的运行,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大怒致使肝气上逆,甚则血随气逆的病机变化。主要临床表现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血随气逆则呕血,甚则昏厥卒倒;若肝气横逆犯胃,可兼见腹痛、腹泻等症。《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喜则气缓:指过度喜悦,致使心气涣散或心神散漫的病机变化。轻者可见心悸失眠、少气无力、精神不集中等;重者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而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
悲则气消:指过度悲忧,导致肺气耗伤或宣降失常的病机变化。临床表现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症。《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指过度恐惧,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二便失禁,遗精、滑精、骨痿等症。《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suan)痿厥,精时自下。”
惊则气乱:指猝然受惊,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惊悸不安,慌乱失措,甚则神志错乱。《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思则气结:指过度思虑,导致心脾气机郁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及倦怠乏力、食少、腹胀、便溏等症状。
3.多发为情志病。情志病,是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或者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包括:(1)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2)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胃脘疼痛等;(3)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4.影响病情变化。七情变化对病情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有利于疾病康复。良性或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病情的好转甚至痊愈;二是诱发疾病发作或加重病情。消极悲观的情绪,或七情强烈运动。可诱发疾病发作或使病情加重、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