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高明的人,身上往往有这四个特质
对于那些真正高明的人,我们总是充满着崇敬和羡慕,其实只要我们善于从他们身上学习,我们也可以成为高明的人。
人活一世,高明的人活得更好,人生更顺畅。
真正高明的人,身上往往有这四个特质。
1
真正高明的人,懂得慢下来,沉淀自己。
很多人为了追求快、追求量,而忘了放慢脚步。
一味的“快”,有时并不能达到目的,缓慢前进,反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学着让自己沉下心,慢慢走,多沉思生活中的感悟,积累成长,从而厚积薄发。
慢下来,不是放弃,而是让我们发现那些藏在身边的美好。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只有慢下来,才能找回自我。
生活与“快”其实并无关系,懂得给生活做减法,让自己慢下来,才能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小美好。
金庸先生就是典型的“慢生活”:说话慢吞吞,走路慢吞吞。
但就是这样一个慢下来的人,创作出无数经典作品,成为一代武侠小说宗师。
他曾这样形容自己:“我的性子很慢,做什么都是徐徐缓缓的,最后都做好了,乐观豁达养天年。”
欲速则不达,快节奏,只会让自己处于紧张状态,懂得适当地放松,才能感受生活的幸福。
慢下来,更能让人沉下心来成长。
慢,是不急于求成,是给生活留白,也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成长。
时间是人生最大的成本,一个人把时间花在哪里,出彩的地方就在哪里。
人生,很多事是急不来的。
一个懂得慢下来的人,才能感受生活本来的样子,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
慢下来,一切自有安排。
事与愿违,往往是因为我们太心急。
与其因操之过急,而前功尽弃;不如从容行事,方能事缓则圆。
人生路上,莫要让你的努力,败给了心急。
不慌不忙,来日方长。
有人说:“日子是一天天地走,书要一页页地读。”
木心有一首诗叫《从前慢》,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老舍也是一个懂得慢下来的人,当他写作写累了时,就会放下手头工作,到院子里看看自己养的花花草草,给这盆修修枝,给那盆浇浇水,在和花草的相处中休息身心。
因为只有慢下来,我们也才能厘清思绪,重新积蓄能量和精力。
慢一点不是在事情上拖延时间,而是用适当的速度扎实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
韩雪这几年脚步慢下来后,心境的变化是很多人从未体验过的。
韩雪在私下里慢慢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有空就学学英语,平时就看看书,练练基本功。
带着扎实的功底以及一口漂亮英语的韩雪,再次回到荧屏时,刷新了很多观众对她的认知:她不仅可以演戏,还可以配音,可以用英语做演讲。
在人生路上,处于低谷的时候,试着放慢脚步。
陈道明出道至今,作品数量并不多。但是一旦确定接下这部戏,就会投入全身心的努力。
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动作,他都细细揣摩,一丝不苟。演完自己的部分,还常常会留在现场观摩其他演员的戏。
做事不能靠一时性急,而要脚踏实地。
人生如水,只需慢慢地流淌,一点一滴积蓄自己的力量。
任何事都应该保有一份耐心,不急不躁,自然水到渠成。
慢慢来,你想要的生活都会给你。
2
真正高明的人,懂得遇事退让。
《菜根谭》有言:“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
让人一步,便是为日后的进步留有余地。
生活中,难免会和别人有点磕磕碰碰,有人纠结于心,不死不休,而还有些人云淡风轻,退一步海阔天空,从容生活。
懂得退让,是一种智慧。
清朝的一位大学士张英收到一封家书,说邻居要扩建,侵占了他家三尺地 。为此,家人和邻居斗了好长时间的气。然而,张英看后却坦然一笑,提笔回信:“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后来邻居看到张英家让出三尺地后,也想让出三尺地,这就是今天安徽省安庆市的六尺巷。
懂得退让的人,不会让烦心事把自己困住,他们明白生活中难免会有摩擦和矛盾,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与人口舌之中,不如大度一点,退让一步,换得清净的日子。与人和气,其实就是与自己和气。
鲍叔牙懂得退让,将自己的宰相之位让给更有才华的管仲,最终齐国在管仲的辅佐下走向盛世,鲍叔牙也被后人铭记;蔺相如懂得退让,无论廉颇怎样羞辱,他从未计较过,最终赵国强盛,他也被后世之人所尊敬;韩信懂得退让,他知道无需和小混混争执,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
真正高明的人,往往都懂得让利。
古人云:“利可共而不可独。”
钱财不可独占,一定要与他人共享。
让利可以聚众,聚众可以成事。
与人合作互惠,大家都得利,利益才能更长久。
管子曰:“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
李嘉诚深知这个理,他曾说:“李家人与别人合作,本该拿七分利,只拿六分。”
让一分利给别人,既给人利益,自己也会得益。
将利益让给别人,这样做虽然会有所损失,却能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张良帮汉高祖刘邦出谋划策,打下了大汉江山。
刘邦曾这样称赞张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在打江山的过程中,张良一直被刘邦奉为“帝者师”。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开始分封众功臣。
刘邦打算封张良高位,但是张良辞而不受,只做了一个留侯。
并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
把高位,都让给了后来的能臣。
这种退位让贤的方式,赢得了刘邦的信任。
使得张良成为少数得以晚年善终的功臣。
人生在世,懂得退让,才能进退自如,生活才更顺畅。
3
真正高明的人,不合群。
在人际交往中,你得合群。否则,你就会不受待见。
真正不合群的,都是聪明人。
高明的人,绝不会刻意合群,不会刻意讨好,取悦别人,更不会勉强自己融入自己不喜欢的圈子,会坚守住自己的一方天地。
杨绛先生一辈子不合群,她与钱钟书两人鲜少应酬,她曾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与其在别人的世界里充当配角,不如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主角。
村上春树曾说过:“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高明的人,绝不会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节奏。
著名作家巴金,在创作他的三部曲时,几乎不与当时主流文化界的人接触,他不愿参加组织,也不关心文艺界的分歧,只是专心写自己的作品。
朴树不善言辞,从不喜与圈内人打交道,很少出现在人们视线中,只是默默做着自己喜欢的音乐事业。
他们并没有因为不合群,而失去自己的事业,相反,因为“不合群”,他们反倒更加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
“不合群”的人,都把时间留给了自己,不断提升自己,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不合群不是性格孤僻,也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在繁杂的世界,不盲目从众,坚持自我。
与其盲目从众,不如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有句话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时,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享受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
有人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但这样的境界,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达到。
因为在独处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回归自我,发现生活的乐趣。
在这个喧哗的世界,很多时候,独处,才是一个人的清欢。
内心的富足,远远胜过在人群中狂欢的孤寂。
如果独处的时候你更像自己,那就去独处就好了,没必要非要去合群。
丰富自己,远远比顺从别人,取悦别人有意义得多。
一个人,只有守住内心,不随波逐流,遵循自己的内心,才能拥有无限可能的人生。
“不合群”没有什么不好,活得高级的人,往往都只享受一个人的状态。
融不进的圈子不要硬挤,学会“不合群”,不从众,方能出众。
4
真正高明的人,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每个人有每个人独特的活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命精彩。
《庄子》里有一个叫士成绮的人,是一位自认为学识广博的读书人士,听到别人常常夸赞老子的智慧,于是跋山涉水走了一百多天路,只为见老子一面。
当他费了很大的力好不容易来到老子住处,却看到如同老鼠洞一般杂乱不堪的屋子,于是特别气愤的对老子说:
“我常常听别人夸赞你是有大智慧的圣人,千里迢迢走了那么远的路,来拜访你,却发现你连屋子都不打扫,太糟糕了....'
士成绮随后就特别生气的走了,老子只是面带微笑的送他离开。
第二天士成绮觉得自己错了,说的话有些过分,于是回来跟老子道歉。
这时老子平静的说道:“你骂我是牛,是马,是老鼠,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说我是牛,我就是了吗?无论你说什么,都不会影响我,也不会改变我。”
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必过多的在乎别人的眼光,生活不过就是自己取悦自己的过程。
无论你过什么样的生活,总有人对你指指点点,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总有人与你格格不入,不妨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好好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很多人,总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上,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让别人来赞赏自己。
一个人如果一味迁就世俗的眼光曲意逢迎,人云亦云,最后反而会沦为别人的笑柄。
古时候,有个五短身材的人去看戏。
身边的人笑,他就跟着笑;身边的人怒,他就跟着怒;身边的人悲戚,他就跟着痛哭。
身边的人问他:“这戏精彩吗?”
他却回答:“我不知道,前面的人挡着,根本看不见演了什么。”
又问他:“既然没看见,为什么又哭又笑?”
他说:“因为大家哭笑,我就跟着哭笑。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一些人,别人喝彩,他也跟着欢呼雀跃,别人指责,他也一起口诛笔伐。
当问起他为什么,不过是随波逐流,并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做自己。
做自己才好,不要让别人的看法,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专注自己,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才能在这个纷繁负载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和美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