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苓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半苓汤(《温病条辨》〉
【组成】半夏15g 厚朴9g 茯苓15g 通草24g 黄连3g 水煎,分3次服。
【用法】湿阻中焦,胃脘痞胀,不饥不食。
【主治】湿阻中焦,胃脘痞胀,不饥不食
【证析】此方所治,是以不饥不食为主证,湿阻中焦为病机,舌苔厚腻微黄为佐证。胃主纳谷,脾司运化。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湿浊中阻,功能障碍,遂呈不饥不食,脾胃同病。其机理是:脾运失常-湿浊中阻-不饥不食。
【病机】湿阻中焦,湿胜热微。
【治法】苦辛淡渗,运脾除湿法。
【方义】此方用半夏燥湿运脾,恢复脾运;厚朴醒脾化湿,行气宽满;茯苓、通草通调水道,导湿下行;稍佐黄连燥湿和脾,清其郁热,合而用之,体现苦辛淡渗,运脾除湿之法。方中通草用最重,是欲藉此甘淡渗湿而不伤脾,令湿有外出去路;黄连用量最轻,是欲藉此苦以燥湿,并微清其热。原著谓此方治足太阴寒湿,义似未允。叶霖谓太阴湿满,舌苔多白厚黏腻,或中见灰黑而滑。其满在心下胃脘,较阳明实满不同。治宜苦温开之,如苍术、厚朴、二陈之属。若热湿阳郁夹痰固结痞满,按之而痛,始可仿半夏泻心、小陷胸法治之。云太阴寒湿,断非寒凉可愈。”移治湿热更为切近。
【应用】
湿热中阻,湿胜热微;脘痞不舒,不饥不食,可用此方。
【歌括】
半苓通朴连,脾湿此可宣,
不饥因中阻,苦辛淡渗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