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绘画档案
北朝 执金刚杵神坐像
本图为说法图的局部残片,说法佛应位于画左边。图中的神王戴方锥形的兜帽,身着铠甲,有项光,交腿而坐,右手持金刚杵放在右腿上。该图原在新疆库车的库木吐拉石窟,一九〇五至一九〇六年间被俄国人劫走。
北朝 天宫伎乐·伎乐天
此图是克孜尔第七十六窟《天宫伎乐》壁画中的局部。『天宫伎乐』起源于帝释天的三十三天中的『歌舞园观』以及弥勒信仰的『兜率天宫』。其基本描绘形式为:窟壁上方绘图案式建筑以示天宫,中间绘伎乐人物正在奏乐、散花、舞蹈等。此图所绘即为一位奏乐的少女。音乐在佛国被视为教化的法宝。『菩萨欲净佛土,故求好音声,欲使国土中众生闻好音声,其心柔软,心柔软故受化易,是故以音声因缘供养佛。』图中吹笛的伎乐少女,倾首凝神,装扮得如同她吹奏的音乐一般,充满了流美和畅的韵律感。
北朝 隆魔變
此图出自克孜尔第七十六窟,原为窟左壁方格中佛传画的局部。图绘佛在苦修时,魔王波旬遣『善解女人幻惑之法』的三个女儿前去『示现种种妇女媚惑谄曲之事』(见《佛本行集经》二十七)。然佛不为所动,于是『其魔化为老母,不能自复』。图中佛陀居画面中心,结跏趺坐,瘦体赤裸如柴,左侧前景少女赤身露体,丰乳硕臀,左手呈『剑指』向佛,右侧为三魔女幻化成的三个丑陋的老太婆,由此造成了强烈的画面对比效果。唐初西域画家尉迟乙僧在长安光泽寺画的《降魔变》壁画,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
北朝 本生故事-舞女图
本生故事是宣扬佛陀前生累世修行积德事迹的。此类故事大多绘于中心柱式洞窟内,主要位于主室卷顶菱形格之中。此图原为克孜尔第七十六窟本生故事画之局部。由于画面三分之二面积已漫漶不清,故位于此图右侧的较完整的白皮肤裸女,尤为触目,其身后一位黑皮肤女人,右手扶其腰,左手牵其臂,从而使白裸女快要失去重心的舞姿重获平衡。同时一黑一白,色彩对比亦由此产生。此图虽残损严重,仍不失其动人的魅力。
北朝 佛传故事-太子观舞图
此图出自克孜尔第八十三窟。图中描绘众裸女轻歌曼舞,以取悦苦思善感的太子悉达多。传说释迦牟尼出家前,身为迦毗罗卫国太子,当他洞察人世苦难后,决心离宫出家。其父净饭王起用伎乐舞女,企图以色相诱其就范。此画以棕红色地衬托肉色裸女,如靡靡之音,令人陶醉。画右一位裸女,扭胸曲肱,成三段式造型。她与其他舞姿优美的裸女,联成环形,围住中央托腮沉思的太子,如众星拱月。沉寂寓于狂乱之中,反而成为具有强烈对比的视觉中心。
北朝 佛传故事-出游四门图
此图出自克孜尔石窟,为佛传故事之一。图中绘佛陀出家前,身为迦毗罗卫国太子时,由侍从伴随出游四城门的情景。画中太子骑白马,他的视线被躺在画面右下角的乞讨者所吸引。只见那人左臂强撑、朝太子举起右手,显然是无助的病残者。画右上方,三位裸胸男子费力地抬着入殓的死尸。如此集中的画面内容,象征性地表现了太子目睹生老病死的情景,并由此暗示出他最终离宫出逃的重大主题。
朝 立佛图
此幅木版画出自新疆南部的丹丹乌里克地区,是斯坦因在该地一座寺院废墟中发现的两块木版画之一。木板两面都绘有立佛像,两像均为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垂于左腿前部,但两佛像的衣饰不同。此面立佛身着红色袈裟,背有椭圆形身光,但颜料已全部脱落。人物用红色勾出轮廓,衣纹则勾以墨色。这两尊立佛像的风格部分地接受了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影响。红色袈裟的沉厚衣纹依然具有浓厚的犍陀罗艺术意味。可以认为,这件木板绘画作品的绘制时间不晚于六世纪。
北朝 度乐神善爱犍达婆王
本图表现的是佛度化乐神善爱的事迹,出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七。图中右边为善爱,正在弹奏箜篌,左边为佛陀。乐神善爱演技十分高超,于是自恃傲慢,不理佛法。佛陀在涅槃前决定去度化他,于是化作一个乐神来到天宫,与善爱比试箜篌演技,其演技大大超过善爱。此时佛陀现出本来面目,善爱深感忏悔,于是皈依佛陀,聆听佛法,并成为一名居士。他是佛陀在涅槃前度化的少数人之一。德国考察队将此图记录为出自第七窟,但该窟的同类题材壁画至今尚存。
北朝 骑乘人物图
这幅作品是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一所住宅的东南角发现的。此件木板背面无彩绘,有五处木榫,估计原来是挂于墙上的。一个贵族模样的骑乘者举着一只碗或是葡萄酒杯,一只小鸟正向酒杯俯冲下来。对此画的理解或许可以借助于它与多闻天王的联系。英国博物馆另一件木板绘画作品中,两只黑鸟陪伴着一个骑乘者,走近多闻天——和田的天王。这些骑乘者或许是和田人的邻近民族或和田人的一个分支民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