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开山电影《四百击》来看问题儿童
新浪潮开山电影《四百击》来看问题儿童
【昨天发送后公众号页面没有显示,不知道是不是故障,估计很多人没有看到,所以重发一次。】
终于可以来谈谈新浪潮的电影了。今天我们来看看法国新浪潮开山大作《四百击》。
四百击在法语里面是一个顽劣的孩子要打四百下,才会变成健康的孩子,类似于中国人的棍棒出孝子的意思。
这是导演特吕弗的半自传体的电影。所以,我们能借着这部电影洞悉他对电影说的这样的一句话:我要求一部影片或表现电影创作之乐,或表现电影创作之苦。我对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丝毫不感兴趣。
讲述的是13岁的青春期孩子安托万,他对学校和家庭都抱有深深的敌意。他看色情杂志,捣乱,被罚站,但仍然没有改进,还在墙上乱写乱画,老师因此更加生气,经常在班上嘲笑他写的话,而且还要求他要把墙刷干净。
这个班级没有一个孩子是省油的灯,这展现了法国在二战后的教育困境。老师只好抓典型,当然,又是发现安托万。于是第二天,叫他去把家长叫过来,然而,一次偶然,安托万知道自己是私生子,而且不是祖母阻拦,他可能就被流产掉了。一个典型的不被欲望的孩子。
体育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街头跑步,安托万就和其他两个一起溜走了
他从小跟着祖父母生活,只是到了学校之后才回到父母家里。
而在这个家里,母亲经常数落他,他因此和养父反倒关系好很多。
他在养父和母亲组成的家庭里,为了逃避叫家长,他想到一个临时的办法,就是第二天逃课来应付老师。并且偷了家里的钱,还叫上了自己的好闺蜜一起出去游玩。
在巴黎街头闲逛时,突然发现自己的母亲在和陌生男人亲嘴。母亲发现安托万,什么也没说,赶紧转身走开了。晚上安托万回家见到父亲,父亲一直在说母亲有多么辛苦,现在晚上还在加班,并且试图调解安托万对母亲的不满。安托万一听,笑出声了。但父亲追问后,安托万又沉默了。他还是为母亲保守了秘密。
第二天去上学,老师在门口拦住了他,问他为何没有来上课,还没有带家长来。他灵机一动,直接脱口而出说母亲死了。老师立马安慰安托万,他觉得这个借口一举两得,非常开心。
然而,父母来学校探望安托万,发现了他的这个借口,父亲非常生气,当着全班同学打了他一耳光。安托万从此不敢在学校也不想回家。于是写了一封告别信之后,他离家出走了。母亲这时候并不担心,而是介意为何说她死了。这里我们再度看到母亲的自私,安托万为她保守了秘密,同时她也在他心中死了,这是为什么他那样回应老师。
不过,安托万在晚上遇到了很不友好的事情,于是第二天还是回学校了。不过,这一天,母亲来看他了,把他接走,跟他聊天,带他洗澡,很关心他,他觉得很不错。
直到母亲半威胁半利诱的让他帮自己保守情人的秘密时,他的心彻底凉了,于是希望自己离开学校去打工。母亲立马阻止,说学好之后可以奖励他,他于是开始看书,喜欢巴尔扎克,在纪念巴尔扎克时差点烧了房子。父亲教训他,母亲当了和事老,并且邀请大家去看电影,终于家里有了快乐的气氛。
然而,第二天回到学校,由于他这么调皮,老师不相信他用巴尔扎克的文笔所写的精彩的祖父之死的故事,反倒嘲笑了他,他的同学帮他抱不平,两个人被赶了出去,又流落街头。这里我们看到镜像功能的作用,同学都很调皮,抓典型的老师无法顾及个体的独特性,个体必然是牺牲品。没有父亲的安托万,在不欲望他的离谱的母亲的做为影响之下,也无法透过学校进入父亲的法则。
在考虑到父亲威胁不听话要去从军,以便整顿他的纪律,他觉得这次可能难逃这一劫,然而自己很想去当海军,因为没有见过海,孩子的思想找到一个理想位置和着陆点。只是他知道父亲不会让他如愿,于是,还是放弃了,干脆住进了朋友家里。但是朋友家里也是一样,父亲总是应酬,母亲老是喝酒,家里就是一个人。很快两个朋友没有家庭和学校的管制,每天在巴黎街头游玩,然而,很快他们发现这样做是需要钱的。老是在家里偷钱不是办法,于是安托万跑去父亲办公的地方偷了打字机,然而,他却没有顺利卖出去。晚上把打字机还回去时,被警察抓住了。
这个时候,父亲决定就让教管所管教,说自己已经尽力而为了。然而少年教管所在郊区,安托万离开时留下了不舍的眼泪,不过真正的少管所的生活如同学校,只是出现问题就要挨打,这里仍然没有一个倾听他的人,虽然有心理学家来考评,但是大家都知道如何应付心理学家他们提出的问题。没多久,探望时间到了,他的朋友无法进来,母亲进来了,却一味指责他,他看着母亲买的新帽子,想着父亲给她买给安托万被子的钱不知去向,心里面不是滋味。
终于过了几天,他决定逃出少管所,一路跑到了海边,他终于见到理想中的大海,但是很快他发现大海没有什么特别的,它一望无际,却也意味着看不到对岸。
电影在这里结束,暗含这个孩子迷茫依旧。人生如同大海,飘荡不知归所,也无法着陆。
法国精神分析家在2010年介绍这部电影时,表达了母亲没有引入父亲的功能,在学校和少管所,其他孩子的镜像影响下,老师嫌弃的目光中,没法帮助他发现理想性认同的观点。青春期的他无法安顿在欲望的世界,看小说是一个幻想性的寄托,但也因为一个小事情,而没有持续下去。学业晚进的孩子一般都有在想象的关系和符号关系双重的失败,实在的冲动找不到出口,就会导致行为紊乱,又或者处于内耗的抑郁态中。
这部电影最后结束于这个镜头,是海子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沧桑版,似乎更符合海子的心境。
相关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