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卢医学的不传之秘》 ——不忘初心的传承
2021年4月8日 周四晚,成都天雨季,在郑卢中医药(成都)传承基地,我们迎来了第二期郑卢医学入门班的如期开讲,全国各地的郑卢学人,汇聚一堂,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学习,彭进师谈到,郑卢医学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个医者的安身立命之本,更象是一门艺术,很多郑卢学人,知道理,不会用,如何知理达用,把郑卢医学的理法落到实处?
数界的扶阳论坛,在中医界燃起了扶阳热潮,所信者广众,于理法层面,无疑是给广大中医人指明了一个方向,于中医界,开当今之先河,亦大有裨益。然而随着郑卢扶阳理法的弘播,很多有见地的学人,都认识到了,脉法的缺失,不能真正步入郑卢扶阳医学之坦途大道!临证能够真正“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中医师,真的是少之又少,郑卢扶阳医学之脉法,亦是郑卢扶阳医学的核心之一,因其前些年一直为郑卢医学之秘法,属于不传之机密,故未能广传,所识者甚少,很多学人也都只能是猜测,因为这是卢铸之、卢永定师几代人宝贵的经验积累,此脉法是架起郑卢医学理论(心法)和立法、遣药的桥梁,也是要步入郑卢扶阳之门的根基。只有学得郑卢扶阳医学的脉法,充分认识并理解与掌握其脉法的理法和方法,并逐渐领悟其精髓,才能够学好郑卢医学,这,就是师父传法的初衷。
中医的生存需要疗效,如今的时弊需要扶阳。
郑卢医学历经数百年,几代人的传承,到如今,已成燎原之势,被广泛认可。关于治病次第的问题,于临床中,对于郑卢扶阳医学的六十基本大法的合理运用,尤为重要,郑卢医学的治病次第,其实是暗含于郑卢医学的大法中的,因此可以被称为不传之心法,什么是“秘”?你在临证中怎么恰到好处的把控这个“当机”用什么“法药”,这就是“秘”。
怎么完完全全的言传身教给你?需要时间,需要手上功夫,更需要用心领悟和师父的无私传授,这都是“功夫”。跟诊中,于每一个不同的病人,在实际诊治过程中,用法选药的实战,就是身教,很多学习郑卢扶阳医学,运用郑卢扶阳医学理法的医生,无缘亲炙名师,也自然就无法体会身教,那么对于治病次第的把控,怎么能够丝丝入扣,步步章法,层层规矩,只能慢慢体悟。
关于治病次第的问题
郑卢医学通过对人体阳气的治理,
以恢复机体的自愈功能为根本落脚点,
古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
关于治病次第的问题,也往往容易忽视和难于学到精髓,然而于临床中,却颇为重要,于治病中,知道轻重缓急,知道从哪里入手,往往已高下立见。
这里我想谈:市面上谈(有邪祛邪,无邪建中或理中,最后益肾填精。)这个思路几乎被大家熟知,而这个提法的原创出处,就是彭师。
彭进师傅把脉 魏医生跟诊于旁
古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郑卢医学的用药,“外行”往往看起来差别不大,甚至我们往往会忽视这些细微的差别。
为医更要如此,面对一个病人,用心把握,当下的脉象,体会这个病人的本质,把他的核心抓出来,这就是关键,这就是郑卢医学强调的东西,这时候你的用法、选药才有可能会精确,我们强调辨证,因为,每次每次病情可能都会不一样,要明白,所有的法,都不是死法。
很多医家,面对没有“症状”的早期病患者,往往下不了手,因为没有思路,因为他们一直都是跟着病人的症状走,所以,用不了方。彭师讲,若来一个病人,没有什么症状,你问不出什么,他让你来调,你怎么发现问题,你怎么下手!这有点像“零口供”。你怎么办?
光靠问病,你就没有招了,作为中医,真的是一大缺失,中医的精髓之一,没有弄懂,没有弄精,被病人的“症”牵着鼻子走,没有了“症”,但有病,你就没有了方向。但是假如你有“手上功夫”,一把脉,就晓得他的问题出在哪里,先怎么调,后怎么调,一个病人的整个思路就清清楚楚的摆在了面前。你就可以有理有据的,明确的说,就这么调,没的错。
疾病在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是一个纵向发展的慢性经过,现在所谓的辨证论治.实际上就是在一个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点上做功,而不是疾病的整个过程,而扶阳医学的治病过程,则是着眼于疾病的整个过程,讲究治病的次第,因为疾病发展过程中,是有一个明显的规律性变化,高明的医家,就跟下围棋或象棋的一样,他可以看到四步以后的棋,他还可以一步一步的设计,能够分析每一个落子以后的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应该出现什么局面,作为医者,在走第一步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第二步、第三、第四步怎么走,以及相应会出现的局面,这样的治病思路,这样的用药处方,才叫做有把握。扶阳医学不仅仅看近期的临床疗效,更重要的是要看远期效果,远期疗效才是治病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就是体质发生了改变没有?所谓的远期疗效,就是一个人的体质发生的改变,使他不再发生这样的病症,这才是真正的“治病求本”。扶阳医学在治疗所有疾病过程中,找到了疾病共同发展的规律特征。这几个特征就是:有邪祛邪,无邪建中或理中,最后益肾填精以收功,这就是整个扶阳医学的核心方法学,亦是其精华所在。当然了,面对所有的疾病来说,怎么样祛邪?怎样建中或理中?什么时候益肾填精?却是要我们每个医者,自己“了然于心”的,还是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古人常说,“医者,意也”,就是此意。彭师喻其为大家作画,不光要做到点的精细,点的美,更要最后整体布局都很美,才可以称为佳作,一副方子,八九味药,你用对了六七味,若有一两味不合方意,或者阴药的夹杂,都可以影响疗效,使得完美之方,从而美中不足。
魏医生在分享学习体悟
去除肺部的邪气,特别是有很多的病人长年太阳病携带,而自己毫无任何感觉症状,或者只是睡不踏实,然而你一旦进补,就会出现诸多的不适症状,这时,如果把肺部的邪气去除掉,再建中理中病人就会很舒服了,因为太阳携带症会一直消耗人体正气,让人们在该藏养阳气的时候,不能藏养的很好。
所以,不管病人是否有太阳病症状,郑卢扶阳医学的特点,往往就是先用桂枝法开道,扫清障碍,为下一步治疗奠定好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郑卢医学中的治病次第,讲起来比较容易,但临床上实际操作起来也是比较复杂的,百病袭人,多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脏,而且经常是反反复复受邪,这里的病邪,多指自然界的风寒署湿燥火,六种太过之气,然积久终致酿成大病,这也是扶阳医学治病重视先开表祛邪的原因,也是扶阳医学起手治病重视表证用桂枝法的理路,《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的:“上工救其萌芽”,这也就是郑卢高手的起手功夫,而绝不是见病治病,执方愈加,就这个层面而讲,足可见郑卢医学起手多用桂法的深意,从《伤寒论》之六经看,太阳和少阴有经络和脏腑表里关系,太阳之底面即为少阴,少阴之底面又为太阳,少阴真阳蒸化太阳经气,是人体气化的重要来源,亦为两者内在联系的核心,医圣张仲景反复告诫医者,伤寒论少阴病的主要证候为阳虚而病情危重,其预后则主要取决于阳气的存亡,阳回者生,阳亡者死,阳亡阴竭、阴阳离决者也死,所以说:少阴病是生死关,阳存则生,阳亡则死。不明就理者,难与其一判高下,无奈一般医者,对此多无见地,只是一味追求某某方治某某病。
跟师学习郑卢医学,我知道了看病次第,古云:“上工治未病”,这也就是卢铸之先生强调的补先天,你怎么补先天,先天不足的东西会制约你一辈子,你都要受这个影响,得什么病,活多久,都会受先天的制约。郑卢医学实际是通过这个办法,来解决问题,长寿、延年、益寿,就是要在这个时候下手,就是在这个时候下手“修补”,而不是等你生了病,重了,再治疗。郑卢医学的更长处,应该是在病的最浅层面下手,对于正气的维护,肾气的维护,只有真正的正气旺了,肾气旺了,这个人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这才应该是上工所为。
彭进师父说:不仅仅是临床症状的缓解消失,因为症状的消失不能代表疾病的痊愈,更应加上脉象的缓、力、神、这才是真正的郑卢扶阳医学的健康标准。临床中,我们常常迷茫,困惑,是否完全治好了,于郑卢医学而言,脉给了你清楚的指引。
彭进师傅在专心为病人把脉
很多症状只是表面现象,中医讲有诸外,必有诸内,就是要透过诸外的表象,给予你真实内在情况的掌握,从而把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抓出来,从而,你的法,你的药,才能更加切合病情,比如解表之汗法,乃为中医治病八法之首,开玄府,也就是汗孔和表,也包括了中医的肺和膀胱等等,又通利九窍,使邪气外出,桂枝拨开太阳透达少阴,使太阳膀胱得肾火之气,因为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有直接经脉络属关系,方中多配伍大剂量生姜,取其性辛散,活血通气,驱寒除湿,可宣表达中暖下之功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现代人熬夜耗神,贪食生冷,本气虚者十有八九,真正完全健康的人几乎是百不见一二。
郑卢扶阳医学多着眼于三阴层面考虑问题,相较其他强调“方证”,立足治疗“症状”,立足“三阳”层面考虑问题的医家,往往症状一消失,就没有了后续的手段和立法,就不清楚该往哪里走,于临床可谓一大缺失,这也是一个医生治病层次的问题,病家又怎么会知道这些,这也造就了很多抓“症状”的大夫,只管解决临床症状的消失,不顾病人体质的恢复,于是,大夫“病人”多,大夫很忙碌,而病家则,常常看病,因为没有收功的概念,所以,无法收功,这也就是郑卢扶阳医学为什么总是强调以脉的缓、力、神为收功标准的原由。
关于郑卢医学治病的疗程
最后,我想谈一下关于郑卢医学治病疗程(需要时间)的话题。我清楚的记得,我来的初期,也就是头几周,彭进师就跟我谈过:“你想学秘方,速效的,我这里没有。”只是当时,我对师父这句话的领悟,还不够深刻。我想的是来这学习了,得到师父亲授,就能够效果神奇。但是师父又说了,也一定会有“速效”,你一个太阳病辨识准确,一副药下去,可能效果就明显出来了。这在临床中,是经常可以见到的。
俗话说:理不过内经,法不过伤寒。如何树立中医坚固的信心。或者说,树立对郑卢医学的坚固信心。我觉得,还是在理上,所谓:“医必先明理路,而后,始可言方药。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临床治疗过程中,病人会出现反反复复的情况,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个疾病,往往不是一天所造成的,(古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什么是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所以,我们也不可能在一天之内把病治好,而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反反复复,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过程。也就说,去去邪,扶扶正,再去去邪,再扶扶正,小病这样的过程轻一些,少一些,大病,这样的过程多一些,重一些,这样病人才能达到最后彻底治愈的目的。
我们说郑卢医学源于经典,那就当然也包括内经,这段话的译文我不想过多揭示,大家自己去看,也是表达的比较直白,自然的造化是不可替代的,天时也是不可违背的(我们的冬夏至方)。要让经络通达,血气和顺,恢复不足,气血阴阳恢复如一,要养之,要和之,静以待时,谨守气机,不使其偏移,这样才会健康,故《素问·》让人体的元气自然运化、无为而治,从而天人合一,然后“必养必和,待其来复”。“必养”,彭重善师父说:“我们治病,就是对一元真气的辅哺”,“必和”我们祛邪,建中,固精,不就是为了阴阳和吗,《伤寒论》讲:“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和者必自愈。”可见,阴阳和是疾病自愈或健康的根本条件,这是中医最具精华的思想。
有了养,有了和,
那么你期待的健康,
才能够指日可复。
郑卢扶阳基地的樱桃树
病案一:
何某某(何元芬,化名)女,83岁。初诊2018年8月8号。(赵某某介绍)
吃稍硬饮食即感胃部冷痛,反流酸水水,间断不适三年余;有时胃烧,不想饮冷;
晓得饿,吃可以,稀饭,挂面都没有问题,吃干饭不行,吞咽顺畅,没有梗阻感觉;
经常前额昏痛,不胀,有时晕(头晕很多年了),走路感觉飘,时间久;两边胸协有时胀痛,肚子时有爱痛,隐痛的,软的;睡不好,常没有睡意,入睡需要半个小时,只睡得一觉,能睡4到5个小时,起夜两到三次,可以再次入睡;常口苦;腰背经常胀痛,腰酸;颈强直;
问:头昏痛,走路飘,不咳,无痰,大便畅,软条,小便畅,大把,昨晚睡可以,汗少。
(分析,一个是胃不能食的问题,一个是太阳证的问题,平素有病也常自己服药,板蓝根冲剂,阿莫西林等伤了脾胃。)
脉诊:
轻:紧 稍气滞 稍欠柔和
(此人脉不是很柔和,按年龄来看,基本还可以)
膀:紧 湿滞
(还是长期外邪,一定要问平时汗多吗,因老年人不宜发汗)
沉:紧 稍有点气滞 湿滞 欠柔和
(还是寒偏重,胃部不适3到4年了,头昏也好久了,五个孩子,三女二儿子。这个年龄很多人脉都不柔和,也和年龄大有关)
左尺:沉 滞 乏力乏神(滞中似紧非紧 有那么一点感觉)(整体还可以,摸得到,也不紧)
胆:紧
肝:逆 紧+ 气滞 不浮(没得浮得感觉,要重点解决肝胆问题)
心:欠柔和 微紧 气滞 稍紧 稍欠洪象(和其他脉比较,还算是比较好,有一点勾象,洪象也有,只是欠一些,有点紧的感觉,此病人五个娃娃,那个时候条件差,没得啥养,但是先天不错,一直都是小毛病多,这个人性子可能比较急)
肺:紧 短 不毛 稍有点滞象(寒不是很多,但是有一点)
胃:紧+(平时吃不吃冷的,不吃,年轻时候吃)
脾:气滞 短 紧
命门:稍沉滞 稍短 稍紧
舌:润 多横裂 苔薄白
(彭师:这肯定是个阳不足,寒的问题,比较明显,不要吃药太杂,家属:阿莫西林,感冒冲剂喝过一些,只要平时不感冒,一般也不乱吃药)
一方:桂枝尖20克 苍术15克 生楂肉20克 生陈皮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40克
二付
二方:桂枝尖20克 苍术15克 茯神15克 法半夏20克
石菖蒲20克 生楂肉20克 炒小茴20克 砂仁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40克
二付
三方:附片60克 贡术15克 茯神15克 吴茱萸15克
桂枝尖30克 炒小茴20克 公丁香15克 砂仁15克
佛手片15克 炙甘草15克 羊合20克 生姜60克
三付
二诊:2018年8月15号 周三
喝药后无不适,不胀。拉稀便,喝药后肚子有热感,胃还冷痛,不吐酸水了,知饥,纳可。心窝和脐周有时候隐痛。
问:头昏大轻,太阳穴和额头部位有时偶痛。
颈部有沉感,走路飘好些;不咳嗽,无痰,口有点苦;腰背有点痛,二便可,睡眠好些,汗少,起夜2~3次。
脉:
轻:稍紧 气滞 带点湿滞
膀:沉滞 微紧
沉:稍紧 稍气滞带湿滞 脉不柔发硬
左尺:沉 滞 微紧 久摸乏力(搭手还可以,基本正常)
胆:气滞 湿滞 微浮
肝:沉滞 短 紧 微逆
心:稍气滞 湿滞 稍紧 稍短 欠洪勾象(主欠勾象)
心包:气滞 稍短
肺:紧 短 不毛
胃:紧 滞(平时吃不吃冷的,不吃,年轻时候吃)
脾:紧 滞 湿滞明显一些
舌:润 多横裂 苔薄黄
处方:
一方:桂枝尖30克 贡术15克 茯神15克 姜半夏20克
生楂肉20克 天麻肉15克 吴茱萸15克 砂仁15克
羊合20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60克
二付
二方:附片60克 苍术15克 茯神15克 石菖蒲20克
桂枝尖30克 生楂肉20克 炒小茴20克 砂仁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60克
二付
三方:附片80克 贡术15克 茯神15克 吴茱萸15克
桂枝尖20克 炒小茴20克 高良姜20克 制香附20克
上安桂20克 砂仁15克 干姜60克 炙甘草20克
羊合20克 生姜60克
三付
解析:二诊后,病人未来复诊,但从引荐人处得知,情况大为改观。
不忘初心
传承百年中医
魏医生和小张医生
一起在重善堂给师祖们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