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致谢走红后中科院博士,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余华《活着》的魅力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这是网上这两天一直热议的中科院黄国平博士论文《致谢》的开头,很多人看了热泪盈眶。

内容朴素无华,却非常励志,很多人看了后想到了自己农村的童年,想到了自己当初求学的泥泞之路。

但是他终于成功了,成了今天中科院博士,我们为他庆幸的同时,也在感受他活着的不易。

“艰苦困苦,玉汝于成。”才30多岁的人,却吃尽了人间的苦。我们与他相比,比他少吃了很多苦,少受了许多白眼。

但这些都不算什么,最为关键是少了像他那样有一个“简单的信念,把书下去,然后走出去”。

对于他来说,读书就是破釜沉舟的命运之博,而我们也许还眷恋着父母的怀抱与家的温暖港湾。

而他“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

看到黄国平博士成长过程,其实第一个跳入我脑海想到的是余华作品《活着》。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

中国人活着太难了,黄国平就像是精进版的福贵,因为他不是纨绔子弟出身,只有一贫如洗的家庭。

但却有一个游手好闲、不求长进的父亲,整天花天酒地,连老婆也看不去,跑了。

黄国平博士跟福贵遭遇差不多,亲人们先后纷纷离开自己:早年母亲离家出走,父亲车祸死了,相依为命的婆婆也病故。

而对自己照顾有加的计算机启蒙老师与师母也相继离开了他,甚至连家中一直陪伴的老狗小花也死了。

看到这些,浮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个孤苦伶仃孩子无助的眼神。他说:“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

生活中冷暖自知,却还有不堪的父亲,真是雪上加霜:“(为了学费)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

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面子是中国人的脊梁,更是读书人的精神支柱。黄国平博士说:“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

因为没有学费,他经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约谈。我想这才是让人最难堪的时候。

而这些正如他所说:“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的身不由己。”

唯一能支撑他的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否则可能早已放弃。”

黄国平博士经历了无数的生离死别,就像是福贵一样却更加坚定地要活着,珍惜活着的每一分一秒。

他说:“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就像余华说的,有时感到“活着只为活着本身而活”。余华《活着》之所以如此畅销,正是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因为故事中没有好人坏人的区分,我们从无论是福贵还是黄国平博士身上看到的,只有从苦难中凝练出朴实的善良。

中国人很苦,它就会有无穷的共鸣;在苦难中又很善良,但只要活着它又会有无穷无尽的希望。

中国只要有人活得苦,余华《活着》就有市场,因为苦是我们这几代人共情的底色。

但无论有多苦,也要让自己有重新发现世界的机会,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不辜负到尘世走这一遭。

苦难磨砺了我们,让我们从中学会了坚强;但是我们从不会感恩苦难,我们要感恩的是在苦难中给予我们无私帮助的人和拼搏的自己。

我们在祝福黄国平博士的同时,也在想一个问题:生活中,会不会有像他这样因贫失学的优秀学生呢?

余华曾经跟朋友开玩笑说,他因为《活着》而活着,也一直活着读者心里。因为他的这一本书,从出版一直畅销20多年,至今已经销售超过千万册。

在2019年第13届中国作家榜揭晓时,版税高达1550万,位列第二位。

看了生活中的黄国平博士,让我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读读余华《活着》,这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也是忆苦思甜,珍惜眼前的幸福。

每个人活着都不易,且行且珍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