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有些腰痛罪魁祸首是骶髂关节,详细解剖结构图文
什么是骶髂关节
所谓骶髂关节,就是指骶骨和髂骨构成的关节。是一个滑膜关节,位于骶骨、髂骨耳状面之间,左右各一。
骶骨,也属于脊柱的部分,处在腰椎的下方。髂骨,属于骨盆的一部分,俗称胯骨,我们一般在系腰带时可以摸到。
骶髂关节和我们熟悉的膝关节、肩关节等不太一样,虽然骶髂关节也有关节囊、关节滑膜、软骨,但这个关节没有其他关节那么灵活,活动度非常小。婴儿期关节面平坦,成年后变得不规则,成人关节软骨表层为纤维软骨,深层为透明软骨,老年人此关节可以完全纤维化,偶尔甚至骨化。
纤维关节囊:关节囊附着到两个关节边缘。
骶髂关节是骨盆环的组成部分,有正常的关节囊及坚强的韧带包绕增加其稳定性,正常情况下该关节活动度很小,主要是支持体重和缓冲活动时带来的震动,该关节有正常的滑膜、软骨,但临床上好多的疾病都可以累及到此。
局部解剖
骶骨:
骶骨(sacrum)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分骶骨底、侧部、骶骨尖、盆面和背侧面,呈倒三角形,构成盆腔的后上壁,其下端为骶骨尖,与尾骨相关节,上端宽阔的底与第5腰椎联合形成腰骶角。骶骨盆面凹陷,背侧面后凸,以增加骨盆容量。骶骨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长而窄,女性短而宽,以适应女性分娩的需要。
它的背面突出,盆面凹陷,该腹侧弯曲扩大了盆腔容积。它的顶、底之间有背侧、盆侧和外侧3个面,以及一个骶管。在儿童时期,各骶椎是由软骨相连的,成人的骶骨仍保留着许多椎骨的特点。骶骨由骨小梁构成,骨小梁被一层厚度不均的骨密质壳包被着。
底:
骶骨底由第1骶椎构成,横径明显超过前后径,其前缘称骶骨岬。第1骶椎的椎孔为三角形,系骶管的起始部。第1骶椎的椎弓根较小,并向左右两侧与椎板相延续,两侧椎板在后正中相连而形成骶正中嵴。
盆面:骶骨盆面正中线的两侧有两排骶前孔,每侧各为4个,由骶管出来的4对骶神经前支由此穿出。左、右孔间的广泛区域是由平坦的骶骨体盆面形成的,期间融合为4个横脊。
背侧面:
背侧面中线处有棘突融合而成的纵形骶正中嵴,其两侧有4对骶后孔,其下方有形状不整齐的骶管裂孔,向上通骶管,此孔两侧有明显的突起称骶角,临床上以骶角为标志进行骶管麻醉。尾骨形体较小,上与骶骨尖相连接,下端游离称尾骨尖。
骶管:
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盆面凹陷,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中部有4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的痕迹,横线两端有4对骶前孔。背面粗糙隆凸,正中线上有骶正中嵴,嵴外侧有4对骶后孔。骶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分别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
尖:
骶骨尖即第5骶椎体下面,有一卵圆形关节面与尾骨相关节。
外侧面:
骶骨侧部的外侧有耳状面,耳状面后方有骶粗隆。上关节突外侧为上骶骨切迹,L5神经根的后支由此通过。骶骨的外侧为5个骶椎的横突,(主要为第1~3骶椎横突)与肋成分相融合,其表面呈耳廓状,称为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形成骶髂关节,与盆骨连接。在耳状面下方,臀大肌背侧和尾骨肌腹侧之间有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与之相连。
尾骨:
骨下端尖,上端为底,其卵圆形关节面和骶骨尖形成关节,其间有纤维软骨盘。尾骨后上部的凹陷与骶骨相连部分称为骶尾间隙,在关节面后部两侧各有一尾骨角,相当于尾骨的椎弓和上关节突。尾骨底的后缘较前缘为高,朝前下,它的前面稍凹,平滑,后面突出并粗糙。尾骨的形状、方向随个体和移动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髋骨:
是一块大的不规则骨,从中心向上面和下面不规则膨胀。其外侧表面是一个深的杯状髋臼,与股骨头相关节,前下是大的卵圆形或者三角形的闭孔。在髋臼上缘,骨面加宽成盘状,弯曲成髂嵴。
髋骨为人体腰部的骨骼,共左右两块。幼年时,髋骨分为髂骨,坐骨和耻骨以及软骨连接。成年后,它们之间的软骨会骨化,成为一个整体,即髋骨。左髋骨、右髋骨、骶骨、尾骨以及它们之间的骨连接一起构成骨盆。度髋骨与股骨构成髋关问节。髋骨是全身最大的不规则扁骨。
髂骨:
前部宽大的为髂骨翼,后部窄小为髂骨体。它们的下方的突起分别称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后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迹。髂骨翼内面平滑稍凹,称髂窝,窝的下界为突出的弓状线,其后上方为耳状面与骶骨构成骶髂关节。
耻骨:
位于髋骨的前下部,分为体及上、下两支。耻骨占髋骨的2/5。耻骨是位于骨盆前方的两片骨头,中间有空隙而非紧靠在一起,两片骨头间靠韧带及纤维软骨组织联接起来,为耻骨联合。
坐骨:
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部,体向后下延伸为坐骨支,其后下为粗大的坐骨结节。体的后缘有一尖锐骨突称坐骨棘,棘的后上方为坐骨大切迹,下方为坐骨小切迹。二者之间的尖锐突起称坐骨脊。构成髋骨下部,分坐骨体和坐骨支。体组成髋臼的后下2/5,后缘有尖形的坐骨棘,棘下方有坐骨小切迹。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为坐骨大切迹。坐骨体下后部向前上内延伸为较细的坐骨支,其末端与耻骨下支结合。
骶髂前韧带:
是位于前下方的囊状增厚,在近弓状线处和髂后下部尤其发达,连接第三骶段和前耳状沟外侧部。其余部分较薄。
髂腰韧带:
髂腰韧带将第5腰椎与髂、骶骨相连接,它分几个部分,附着于第5腰椎横突尖和前下面,并且有时与第4腰椎横突也有微弱的连接。它的条带向外侧辐射,并且借两条主要的条带与骨盆相连。下条带自第5腰椎横突下面和第5腰椎椎体发出,穿过骶髂前韧带到达髂窝后缘。新生儿及儿童的髂腰“韧带”是肌性的,在快到50岁时,肌肉逐渐被韧带所取代。
骶棘韧带:
为一较薄呈三角形韧带,自坐骨棘延伸至骶骨外侧边和尾骨骶结节韧带前,其纤维与后者混合。前表面是尾骨:肌肉和韧带共同延伸,是同一结构的前后面。骶棘韧带常被认为尾骨退化的部分。
坐骨孔:
骶结节和骶棘韧带将坐骨切迹转变为孔。
骶髂骨间韧带:
骨之间的主要联结,填充关节后下不规则的空间。表浅部被骶髂后韧带覆盖,其深部有上、下带自骶骨耳状面后压迹到髂结节,这些带被一个更浅表的纤维层覆盖掺杂。此纤维层将骶耳状面后部一个粗糙区的后上边,与髂结节的相应边缘相连接。
骶髂后韧带:
位于骨间韧带上,骶嵴神经和血管的背支入其间。它包括多支较弱纤维束,将中间和外侧骶嵴连接到髂后上棘及髂嵴内唇的后末端:它们形成一个单独的长骶髂后韧带。此韧带在外侧与部分骶结节韧带相延续,内侧续以胸腰筋膜后层。
骶结节韧带:骶结节韧带的底部被髂后上棘广泛地结合着。部分与骶髂后韧带混合,至横行骶结节下部和低位骶骨外侧边缘及尾骨上部。其斜行纤维向外侧下行,汇合形成一厚而窄的带,下部再加宽,附着于坐骨结节内侧边。
血液供应
动脉血供来自髂腰动脉、臀上动脉和骶外侧上动脉,有相应静脉回流。沿着动脉淋巴回流至髂腰淋巴结。
神经支配
骶髂关节神经分布有争论,可能由来自前两个骶棘神经的前后主干,和臀上神经分支支配。闭孔神经和腰骶干也许也有分支支配。
骶髂关节作用
维持稳定的因素:
骶髂关节是身体最稳定关节之一,支持躯干的重量。此关节不规则的表面导致很少的运动。骶骨被躯干压着向下的趋势被极强的后韧带抵抗,而髂腰韧带帮助抵抗第5腰椎与骶骨移位,骶骨上缘承受向下的推力,下部向上翘起的运动趋向被骶结节和骶棘韧带抵抗。
运动:
骶骼关节主要运动很小,横过此关节的所有肌肉作用在腰椎或髋关节上。运动的发生主要在于随着骨盆运动带动的关节运动。
怀孕期,骨盆关节和韧带在松弛激素下变得松弛。此关节运动增加。松弛后使骶髂锁闭机制失去效果,导致更大的旋转,可能也使骨盆直径在分娩时发生变化,损害的锁闭机制将生育压力转移给韧带,常在怀孕后有骶髂的损伤。
骶髂关节疾病
典型的症状就是下腰部疼痛。其中,有一些疾病发作时,最先影响的部位就是骶髂关节,比如: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骶髂关节脱位等等。
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
这种病X光片检查可以看到,骶髂关节处的骨头“变白”,其实这正是骶髂关节面骨头密度增高的一种表现,说明骨头已经硬化,所以称之为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
常见症状
这种病多见于20-35岁生完小孩的女性,主要症状是久立、久行后腰疼加重,但休息后有所缓解。
这种腰疼和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疼是有区别的。腰椎间盘突出的腰疼常常会压迫神经,带有腿部的疼、麻症状,但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的患者一般疼痛的症状比较局限,不会向下肢放射。
强直性脊柱炎(AS
这是一种先天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生在青少年男性。
常见症状
这个病主要的症状是早晨起床会有脊柱僵硬、腰背部疼痛,而且疼痛的部位常常就在骶髂关节处。
与致密性骨关节炎不同,AS患者适当活动后症状可以减轻,而卧床休息反而会使症状加重。
不要自私,转发朋友圈,朋友爱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