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必备的多任务操作系统

1.先完结再完美

做事,一定要做完,先完结,再求完美,完结是首要目标。 完美很难度量,完结却可以, 很多人以完美为借口,而不把事情做完, 其实只有做完才有意义, 再烂的东西, 只要是完整的就有用。从实用角度来说,再难看的四条腿的凳子都要比好看的三条腿的凳子有用。

2.要有节奏感

发现那些做事效率高的人,都有节奏感, 虽然有很多事要做,但能控制节奏,逐个解决, 有条不紊的推进, 而没产出的人看上去很忙, 但没节奏,事儿不多, 做着这个想着那个, 乱成一团。

机场的塔台航管员就非常有节奏, 虽然每天指挥几百架飞机起降, 但在同一时间点只关注一架, 等它上天(或降落后)再转向另一架。

3.转存记忆

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不像塔台那样,一架飞机一架飞机间界限分明,而是各种各样的工作任务混杂在一起需要处理。每一个任务都会占用大脑内存,抢占有限的注意力。

不同工作间切换的完工仪式能够帮助我们清空大脑内存,释放被占用的注意力。完工仪式可以很简单,比如写一篇文章没写完,但到了休息时间,可以写下后面内容的一些关键词,并保存到能方便取用的文件夹中。

这一过程就是将大脑中的内容转存到外部,释放大脑有限资源,然后就洗个澡好好睡觉。等第二天,甚至过段时间再续写这篇文章时,依据以前的关键词也能快速的接上写下去。

4.多任务,多进程

这一点可以向电脑学习,现在的电脑手机都是多任务操作系统,那它真的能在同一时刻处理多个任务吗?分两种情况:

1)单CPU

单CPU,我们可以同时开很多窗口,挂着微信,听着音乐,还在看PDF文件,好像所有任务都在工作,但实际上,同一时刻只有一个进程在执行。因为电脑有一个操作系统调度器,它将CPU拆分为一段段时间的运行片,轮流分配给不同的程序 ,由于切换速度很快,我们几乎感觉不到,所以就以为他们同时在执行。这就是所谓的宏观上并行(这些程序同时运行),而微观上串行(这些程序对应的多个进程在交替执行,因为CPU只能在一个时间点上执行一个进程)。

2)多CPU

从前面的分析得知,限制程序执行的主要原因是CPU在同一时刻只能执行一个进程,现在有了多个CPU,那么就可以在同一时刻执行多个进程了。不但在宏观上并行,微观上也是并行的,这才是彻底的多任务处理系统。

5.大脑有几个CPU?

前面的文章我说大脑的基本计算单元是突触,突触间连接就形成一个类似于电脑的CPU,因此,我们大脑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有多个CPU。但任务进程只靠CPU是也无法完成,还需要其他资源,比如眼睛,耳朵,手脚这些「外设」,「外设」才是限制瓶颈。而这些「外设」又是不能任意添加的,所以,我们大脑处理多任务是很蹩脚的。

如果我们对某样事物非常熟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项任务就可以进驻后台运行。比如刺绣很娴熟的少女,可以一边绣复杂的图案,一边跟人唠嗑聊天哈哈大笑。

但如果少女听到有关自己的敏感话题,通常会扎到手(很多电影电视里的桥段哈),这是因为大脑紧急调用了后台自动处理刺绣工作的能力来应对刚听到的敏感话题,导致自动化的刺绣行为失控。

这也表明后台进驻的程序是占用系统处理资源的。所以想要专心,深度工作,不应让其他多余进程驻扎在大脑中,要利用好外部工具转存记忆和工作内容,使大脑轻装上阵,对当前任务发起持续的,猛烈的进攻。

但多任务又是必须的,为了充分使用大脑,一个任务完成,休息后,应快速进入下一个任务。因为不安排,当大脑有闲置能力时,也会自动寻找工作,这些自动寻找的工作通常是价值比较小,比如刷手机,看抖音,胡思乱想等。

6.最后的结论:

1)多任务处理是有可能的,任务间切换会损耗我们有限的资源,经过刻意练习,可以将这个损耗降低,效率高的人不是做事快,而是切换速度快。但需要深度思考,刻苦工作的任务,最好能有整段的不被打断的时间来处理,因为注意力残留效应和注意力复原都需要时间来调整。

2)每天安排多项可切换任务,能更好的利用时间和精力。

3)把握好节奏,做事的节奏感很重要。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应和运动员一样,训练和冲刺,然后休息和重新评估,每周工作四十小时是工业时代的产物——Naval 语。

4)做事,先求完结,再求完美。

5)少做事才是真正的高效。每天按照下列步骤规划任务:

我当前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做了这件事后,就会……(要有明确的目标),

让其他事变的更简单或者不必要了。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