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宝玉有通灵玉,那黛玉有什么?

《红楼梦》写作笔法最突出也最易察觉(或者说最好奇也最想留意)的特点便是“物应时人”,此“物”不局限于“死物”,也不限制于“常物”。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点:
其一,名姓雅号。
书中第二回宝玉为黛玉取表字“颦颦”和第二十七回宝钗的“金蝉脱壳”叫唤“颦儿”皆是因为黛玉“眉尖若蹙”爱皱眉。其雅号“潇湘妃子”因其居所前有千竿之竹,更因黛玉爱哭,故取娥皇女英“泪洒湘竹成斑”的典故,遂黛玉终以泪尽而亡。
其二,服饰斋器。
就服装而言,黛玉的朴素落落,并无细致描写。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自然心境,冷淡如水;二是因为太过美丽,无暇顾及衣物。宝钗的外装素朴,里内红艳。第八回写到“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一面解了排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以示“热毒”需用四时季节的四种白色花种,配以四节时令的雨露霜雪各要以十二钱两,用十二分的黄柏煎汤送下来料理制衡,却藉此自然之气的“冷香”来达到恢复并维持自然的地步,在此内心的欲望表露无遗。也难怪会写出“淡极始知花更艳”因无争而无畏的心境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畅意豪情。
就佩饰而言,“通灵宝玉”对应贾宝玉,“辟邪金锁”与“金簪雪里埋”对应薛宝钗,而二者又齐对“金玉良姻”;黛玉无任何佩饰,空以自身与宝玉对应“木石前盟”。加之湘云的“麒麟”等等,都为悲情送上了自己特有的嫁妆,嫁给了悲剧。
就斋居而言,宝玉的“怡红院”取“愉悦女儿”或“让女儿高兴”之意,与其一生在意的事业暗合。黛玉有凤来仪的“竹影”,宝钗蘅芷清芬的“雪洞”都与其“燕瘦”孤傲、“环肥”冷艳的性情暗合。
就器具而言,突出在第四十一回中,妙玉斟茶与黛玉的“点犀<乔皿>”,取与宝玉“灵犀一点通”之意;与宝钗的“<分瓜>瓟斝”,取分离,寡居独处之意;与宝玉为其自侍的“绿玉斗”,是表亲密之意。
其三,药剂诗文。
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黛玉从未断药,有止咳的疗药,也有调养的补药,以治“不足之症”。总要好时,便是“不许见哭声”,恰恰黛玉却是来“还泪”的,至死不能相妥。终于“药尽泪干”而逝。另有宝钗之“冷香丸”更配合其命理之常,心性之变。即冷热叠续,寒暑往来间的突变性情。
如论诗文,第二十七回的《葬花吟》之“质本洁来还洁去”、第四十五回的《秋窗风雨夕》之“牵愁照恨动离情”,更有第七十六回的中秋夜即景联诗之“冷月葬花魂”……多为寄人篱下,深思“物变”的凄苦,实则一语成谶,定义今生。这一点也在曹公的友人富察明义之《题红楼梦》中得到了证明,其诗云:“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另外,曹公何以让一个不识文丁的王熙凤脱口说出“一夜北风紧”的句子来领跑“芦雪庭”即景联诗?想必二奶奶在这时还未睡得一宿好觉,“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直担心贾府内囊尽殆,好日子怕是要不长了。这话也只有从她嘴里说出来才有分量,也才不必深究,因为深究起来那就不是开玩笑的。看似不经意,实则内心写照。
其四,行止言谈。
在第三回中,王熙凤的“丹唇未启笑先闻”早已成了招牌,故又名“凤辣子”,可见其尖酸刻薄又灵机百变,不失威严常态。
最有趣的是第四十回中史太君在秋爽斋的晓翠堂上摆宴,刘姥姥说完“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之后,众人的反应各不相同,却又都是在笑——湘云喷饭,黛玉伏案,宝玉投怀,贾母叫“心肝”,王夫人笑指凤姐,薛姨妈口中的茶喷到探春裙上,探春手里的碗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座……每个人都有其特设语境下的条件反应,皆能映衬到性格上去。
其五,随从伴读。
探春的秋爽斋里满是文房四宝,并极爱写字联诗,而她的丫鬟就叫“侍书”;惜春酷爱作画,因而贾母在与刘姥姥游完大观园后命她画样,而她的丫鬟就叫“入画”。
其六,游艺节景。
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儿女玩的花名签酒令,探春抽得“杏花”一签,其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其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暗示其远嫁藩王的命运。
曹公又于第七十七回依宝玉之口说出“物应时人”的概念,即是: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之气,千古不朽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之枯而复生者几次,岂不是兆应?若是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长青草,难道不也有灵验?
以此托出海棠花枯死半边的事情校验到晴雯身上,感应其人欲亡,故就先萎以兆,皆是通感之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