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 五代画作《丹凤呦鹿图》别有一番异国情趣
《丹枫呦鹿图》为五代画作,作者佚名。
本幅无名款,旧题五代人作,沿袭至今,也有学者认为,北宋文献中有著录李赞华的《千角鹿图》一套,由辽主赠送给北宋皇帝,是图与著录中李赞华的风格接近,很可能就是其传世作品。钤有元内府“奎章”“天历”印,裱边有清初收藏家阿尔喜普等人藏印,图内押有乾隆、嘉庆诸玺,《石渠宝笈续编》著录。[1]
丹凤呦鹿图:佚名
《丹枫呦鹿图》别有一番异国情趣,和中国传统水墨画大相径庭。辽代绘画兼容并包,秉承唐代典雅炫丽遗风,在文人画中融入亚细亚地区“细密画”风格,形成了特有的迷彩效果,令人眼前一亮。
该画用密不透风的秋林掩映群鹿,颜色全覆盖没有一丝留白,画面虽然繁杂但层次分明,笔法精致严谨,每一片树叶都用穿针法勾勒填色,而且每次上色后就刷胶矾水固定,然后再次上色渲染,如此反复三次后使得整幅画颜色达到非常逼真的效果。
全画用红白金暖色系组合提升立体感,整体风格类似于东洋浮世绘,虽然用的是中国传统矿物质颜料,但已经有点西方油画丙烯颜料产生的迷幻之美,给人一种灿若云霞、光彩夺目的感觉,如果硬要对比,勉强能和五代时期西蜀画派黄筌、黄居寀的“黄家富贵”系列相似,但浓艳程度远超黄家父子手笔。
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尤其是早晨和黄昏时的秋林,在琥珀色光线的映射下七彩斑斓,令人无不心醉。要想在画面中体现出这种美感,单靠“水墨五色”已经无法表达,因此金碧合一、大红大紫的唐代宫廷院体画成为绘制秋景的绝妙载体。
契丹画家选择从“江山如此多娇”的秋景入手,而且专挑“鹿”这种象征王权的动物来作主题,可见立意高远、出手不凡,颇有点少数民族逐鹿中原的意思在里面。
这幅画后来被元朝皇帝收藏,右上方有奎章印,左下方有天历印。天历是元仁宗年号,奎章是元代宫廷藏书楼奎章阁的简称,元末大名鼎鼎的太师伯颜其中一个官职就是奎章阁大学士。
据《图画见闻志》记载“辽兴宗好儒术,工丹青,以画鹿著名,重熙九年遣使于宋,自画《千角鹿图》为献,宋仁宗挂之于太清楼,召君臣观赏”这件事成为宋辽友谊长青的见证。按此书记载恰好与《丹枫呦鹿图》《秋林群鹿图》完全吻合,再加上辽国贵族确实有猎鹿习俗,经常驾鹰牵犬,浩浩荡荡进森林猎杀梅花鹿。
传闻契丹人有一种“鹿角哨”,专门模仿鹿的叫声,引诱鹿群前来,方便射猎。种种迹象显示,此图极可能是辽兴宗亲笔所绘的真迹,距今至少有800多年的历史。
丹凤呦鹿图:佚名(局部图)
《丹枫呦鹿图》主要描绘群鹿游憩于色彩斑斓的秋林中的情景。画中林木茂密,丹黄掩映,群鹿游憩其间,或立或卧,或隐与林内,或立与林际。居首者为有角雄鹿,似闻惊警,群鹿亦皆侧首注视一方。
全画构图紧密,设色雅丽,用俯视角度,把观赏者引向画面中心的鹿群。其树法尤为别致,用笔勾勒小枝、叶脉,叶片则用填彩或衬染留形而出,繁密的树叶,或成小片或成大面,敷以白、黄、赭、朱、绿等色彩,几乎布满全幅,富于装饰意趣;画鹿则用写实手法,以双钩得其轮廓,筋骨肌肤晕染而成,得传神之妙。
《丹枫呦鹿图》使用传统中国画颜料,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取之自然,至今图中的秋树依然灿烂如云霞。从作品的形式风格而言,充满装饰趣味的空间陈置,以及如此丰富的色彩勾填,都不常见于人们所熟知的中国绘画作品中,有学者推测,这件作品与邻近国家如辽国,甚至更远的中亚之间,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幅既不知作者是谁,也不知确切年代,半为山水半属走兽的名画,风格明显不同于中原地区。研究者根据图中鹿群的特征跟辽代陵墓壁画中画的鹿群相同,因而推断其疑为辽契丹画家的作品。
李霖灿先生认为《丹枫呦鹿图》是《图画见闻志》中说描述的“千角鹿图”,为辽国兴宗赠宋仁宗的五幅通景屏之其中第四幅。且若郭若虚记载不误,那这幅画还是辽国的兴宗皇帝亲手所画。
丹凤呦鹿图:佚名(局部图)
不管如何,此作品应该与北方或者西部北方的关系密切,而且与中亚、西亚风尚相对应,其风格算得上早期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形式美感强烈,装饰味浓。传统的皴法、勾勒比较少,却使用了类似西方的光影来表现鹿的立体感,用墨与色的深浅来显示层次,获取丰富的空间感觉,是明显的东西方融合之法。
幅中遍布浓密草木,中央较空疏处,闲散之鹿群或卧或立,左右略相对衬,构图上颇为和谐稳定。画鹿先淡勾轮廓,再以墨多次渲染;浓淡凹凸分明,效果突出。周围树木色彩变化妍丽,笔法细致活泼。在风格上,揉和了写实与装饰的趣味。
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秋林,营造出极为浓郁的气氛。从绚烂的秋色中,仿佛能听到喧哗的秋声。所谓“绚烂的秋色”其实很有限,不过三、四种暖色而已,树的种类和画法,也几乎只是一种,却由于不同形状、大小、深浅、聚散的组合配置和精工细致的描绘,而显得异常丰富繁艳。看似平面化的画面,又表现出了巨大的空间。近树较强的黑白对比,中景较平面的艳丽色块,以及远处密密匝匝的森林,使浑然整体的山林显得层次分明。
群鹿的表现,自然、简洁、传神。比起树木,它们显得更有体积感,却只是墨色浅淡的单纯勾染。它们的姿态、站向不同,头却无一例外地朝向一方,似在悄然聆听远处的某种响动。鹿群所在的空地,也是繁密的画面中最为空疏的一块,透出喧哗中的一片宁静。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许多白色的树木从干到叶一体皆白。这使画面的墨色相对集中,树林形象也更加谐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这是一种极为少见的处理手法。
值得重视与重新审视的一点,我们从赵佶的一些花鸟作品中领略到宋代里带有浮雕感的着色手法,而在风景画中,此幅作品中深浅层次的递进之感觉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丰富的渲染表现方法在中国绘画中着实不多见。
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体现于自然界中即是秋之绚烂归于冬之平淡。冬雪遮蔽纷杂,黑白之间透漏出些许水墨山水的意味来。对于画家来说,某种时节会更让其展示才华,从而把艺术推向炉火纯青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