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守华||儿时过年
每到冬季母亲就开始给我们全家做过年的新鞋了,长夜漫漫,北风呼呼。我和母亲、张杰同学三人围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纳鞋底,我们两人做作业,夜深人静,寒气袭人。母亲把羊皮皮袄盖在三人脚上,手冷了放在皮袄里暖暖。我们全家的衣服一直由三姨郭爱英给缝制,三姨和我们住同一村,精明强干,心灵手巧,缝制的衣服量身合体,美观大方,款式新颖,称心如意。三姨每年过“六一”给我缝一身单衣,过年缝一身棉衣。姑姑二年给奶奶缝一身棉衣,一身单衣。有时,奶奶舍不得穿,把布票给了父亲。父亲在公社当干部,衣服什么时候不能穿了,什么时候换新的,也不说过年不过年。母亲平时都穿旧衣服,补丁摞补丁,一身新衣服,大年三十穿上,正月十五以后脱下,不知穿了多少年?
小时候最盼的是过年了,进入腊月,我们就掰着指头数着春节的来临。过完腊八节,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货了。推米、磨面、买布、缝衣等。我和两个堂兄弟郝守禹、郝守富就开始捡废品,废铁、骨头、塑料、旧书等,目标是每人买一副扑克,一板小鞭炮。到腊月二十三年味越来越重了,过完小年后,家家户户开始摊折饼、蒸启窝窝、馍馍、包子、炸油糕、油食子、煮肉。做完食品开始大扫除,刷家、泥灶、泥炕、擦玻璃。把家务活做完后,我和母亲就到城里采购年货,年画、红纸、白麻纸、窗花、鞭炮、烟、酒、糖、油、盐、醋、酱等。中午在姑姑家吃完饭后,我和母亲就大包小包地背着往回走,每次走时姑姑还要给带个茴子白。迎着落日的余晖,头顶呼呼的西北风,脚踏皑皑白雪,母亲在前我在后,十里山路我们娘儿俩走走停停,需要两三个小时,到了家里,已是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了。
和母亲采购完年货后,我还要和父亲购粮、买肉。父亲的购粮证每月供应二十八斤粮、半斤肉,我们平时只购粗粮,白面和肉舍不得吃,过年一次购买。鸡叫三遍,母亲就把我从梦中叫醒,夜幕未褪,天空还是黑沉沉的,吃过早饭,我和父亲顶风踏雪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来到粮站,东方破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购粮的人早已排成长长的队伍,父亲排队我休息,每次购上粮,已是上午十点多钟,我和父亲把粮背到姑姑家,父亲排队买肉,我在姑姑家休息。有一年,母亲说:“找两个外甥梁发旺和梁发义,买上点猪腰窝肉”,那时,猪腰窝肉既无骨头又有香油难买,我和父亲购完粮去了姑姑家,两个表兄都没有下班回来,父亲自己去排队,轮到我们后父亲说:“给割上点猪腰窝肉”,售货员眼皮也没有抬,就给了一条猪腿,猪腿骨头多没肥肉,那时没人想要。父亲背上粮,我背上肉,两人心情沉闷,一路无语。回到家中母亲一看就哭了,问我:“找了表兄没有?”我说:“找了,表兄没下班”,母亲长吁短叹了好几天。
腊月二十八,已是过年的新气象了,祭祖、糊窗子、贴窗花、写春联。我从二年级开始就加入到为村民写春联当中,在大队办公室我们四、五个人,为全村八十多户人家写春联,这项工作我坚持了二十几年,直到八四年母亲去世,我再不回老家过年,才不给村民写春联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三十,家家户户打扫院子、贴春联、挂灯笼、挂年画。小伙伴们穿上新衣服,手拿小鞭炮,你追我赶,嬉戏打闹。天空中不时响起鞭炮声,人人笑容满面,喜气洋洋,整个村庄沉浸在过年的欢乐祥和气氛中。中午吃“擀豆面”,寓意“长命百岁”。下午,垒旺火,大多数人家是炭旺火,少数人家是柴旺火。我们家是三叔和堂叔负责垒旺火,我和兄弟们帮忙。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夜,家家户户包饺子,煮猪头、猪蹄,做压花肉和皮冻。一家人围在炕上,边包饺子,边讲故事,猜谜语,欢声笑语,祥和温馨。我们家人少,母亲下午就把饺子包好了,晚上给灶王爷把“枣排”和“压岁钱”供上,上了香,敬了表,磕了头,响了炮,送了“灶王爷”就和奶妈家包饺子去了。父亲去大队部和生产队干部规划来年的生产计划。除夕夜,家家灯火通明,户户红灯高挂。我和两位堂兄弟以及小伙伴们从北到南,挨家挨户去拜年。每到一家众人齐喊:“叔叔、阿姨过年好!”长辈们笑容满面,给我们每人往口袋里装一把糖、花生、瓜子。
拜完年就开始接神了,三叔和堂叔负责发旺火,我和兄弟们放鞭炮。此时,整个村庄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家家户户的旺火把院子里照的通明,天空中烟雾缭绕,弥漫着浓重的火药味。“起火”好似一枚枚火箭划破夜幕飞向天空,“满天星”犹如一场场流星雨洒向大地,“彩明珠”仿佛金鱼把一颗颗珍珠吐向人间,“大地开花”好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开满大地。孩子们欢天喜地,大人们笑容满面。心中祈盼着接位好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接完神,母亲给我们兄妹每人两个花馍,用竹筷窜上在旺火上烤花馍。烤完花馍,开始吃年夜饭,父亲、堂叔不喝酒,因此也不炒菜,只吃羊肉饺子。我多数时间是在奶妈家和兄弟姊妹抢“福饺子”,(把硬币包到饺子里,谁吃上谁有福)。吃完年夜饭,我和兄弟们玩扑克牌,输赢一枚小鞭炮,一直玩到天明。当曙光初照,新年的太阳还未升起时,我们兄弟和小伙伴们争前抢后地到各家各户的院子里捡小鞭炮,每捡到一枚未燃的小鞭炮,大家欢呼跳跃,高兴异常。
辞去旧岁,喜迎新春。大年初一,所有的人都穿着崭新的衣服喜气洋洋,见面首先问:“过年好!”我和兄弟们一起给长辈和亲戚们去拜年,有的给五角,有的给二角“压岁钱”。拜完年,父亲带我们去迎喜神,父亲有一本《玉匣记》和《万年历》,知道每年喜神的方位。
每年的初二,父亲都要带我到山里去砍柴,吃过早饭,我们父子二人,迎着初升的太阳,踏着皑皑白雪,手拿镰刀,身背蔴绳,向山里出发。翻过一座山到了叫“王正背”的地方,这里人烟稀少,四面不见村庄,野兽经常出没,山鸡你鸣我叫,时不时一群班鸠“帕楞楞”从你眼前飞起把人吓一跳。我和父亲砍一种叫“杷油子”的灌木,红油油,顺溜溜,有两米多长,去皮可做成叫“六道子”的筷子。父亲说:“咱们这是年年发财,岁岁红运。”我和父亲不一会儿就砍好了柴,父亲捆好,我们背上柴往回返,爬上山顶已是汗流脊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坐在山顶边休息边观赏自然风光,远山、梯田、河流、村庄都映入我们的眼帘。那连绵起伏的群山,被皑皑白雪覆盖,在阳光的照耀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那层层梯田依山就势,自下而上,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从山脚盘绕到半山腰,在积雪的覆盖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线条,就像一条条飞龙,随时准备跃起。那弯弯曲曲的朱家川河,川流不息,从源头绕过高山,穿过平原,汇入奔腾不息的黄河。那美丽的小山村炊烟袅袅,人欢马叫,不时有爆竹声飞向天空,整个村庄沉浸在祥和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我和父亲顺山而下,不一会儿就回到家中,母亲早已包好饺子在等待我们。
初五,送“五群媳妇”。黎明,我还在睡梦中,就被震耳的鞭炮声惊醒,我赶快起床,母亲早已准备了垃圾,用红纸剪好了“五群媳妇”,在院门外,母亲倒了垃圾,烧了“五群媳妇”,我放了鞭炮。
初八起秧歌。我们村的传统“硬架子秧歌”(当地叫踢鼓子)在方圆几十里是很有名的,每年赶会期间,家家户户搬闺女、叫女婿,走亲戚、邀朋友。初八上午秧歌队给各家各户拜年,每进一户人家,在院子里边踢边唱:“一进大门四面宽,两面都把骡马栓。”“这户人家不一般,辈辈下来做大官。”“走了一家又一家,家家都是好人家。”唱罢给主家拜年、放鞭炮。主家开始招待客人,在院子里摆一张小方桌,放茶水、瓜子、花生、糖果、香烟。父母亲每年准备一条最好的香烟招待秧歌队。下午,在生产队的场面“踢鼓子”,全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扶老携幼,都去看秧歌。晚上,家家户户在院门外垒旺火,秧歌队从大队部出发,从北到南,手拿灯笼,边走边唱,名曰查旺火。每到各家门前,主家放鞭炮,秧歌队唱歌,那堆堆旺火,散布在沟道两旁,秧歌队的灯笼犹如一条火龙。此时,爆竹声声,花灯盏盏,锣鼓喧天,歌声嘹亮。整个村庄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
每年正月初八,表兄梁发旺准时来看望我奶奶,放下食品就去秧歌队擂鼓。表兄的鼓擂的威武雄壮,震天动地。高亢时,鼓声山呼海啸,飞瀑击石,声势雄猛,催人奋进;低缓时,鼓声像潺潺流水,跳石越涧,余音绕耳,令人陶醉。观众如醉如痴,惊叹不已,准是赢得掌声雷动,欢呼跳跃。
初九哄秧歌。邻村九姑、马连塔、前窑子、井儿上、山后、阳明沟、柴家墕、水沟、辛窑墕等爱红火的村民也赶车骑驴前来观看,人欢马叫,场面蔚为壮观。络毛,孙猴子扮相,机警灵巧,活蹦乱跳。穿一身黄色花袍,背两串骡马串铃,手拿牛尾巴,跑前跑后,指挥队伍。头队鼓子老生扮相,气宇轩昂。红脸白发白胡彩,黄衣红甩裤。踢的刚健有力,一炮黄尘。二队鼓子须生扮相,彪悍勇猛。黑脸黑胡黑包头,黑衣红水裤,紧跟其后,杀气腾腾。拉花的小旦扮相,头扎鲜花,身穿彩衣,手拿两把扇子,杨柳细腰,阿娜多姿。风公子戴公子帽,穿蓝布袍,手拿扇子,边走边摇。老娘娘老旦扮相,戴顶老太太六棱帽,身穿蓝袍子,耳挂两个红辣椒,手拿一把扫炕笤笤。老汉汉老生扮相,头戴毡帽,白胡彩,身穿黑袍子,手拿拐杖。老俩口踏着鼓点,前仰后合,颤颤巍巍,不时还和观众出个洋相。其他演员各有扮相。
每踢完一场,秧歌队休息,村民爱好唱歌的自由进场唱,有山曲、民歌、二人台、流行歌曲、道情、北路梆子、晋剧等。唱的最好的是我们村的吕二仁,从小放羊,在大山里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在山里放羊,他在前面边走边唱,羊在后面跟着歌声走。到了山坡上,他坐在地上唱歌,羊围着他边听歌边吃草。他的歌声高亢激昂,委婉动听,可比当今民歌手石占明。其次是九姑村父亲的老战友吉善,铿锵有力,声音洪亮,革命军歌唱了一首又一首,观众齐声叫好。
下午,各家各户要给秧歌队送饭菜,名曰“送下餐”。有油煎山药、油煎豆腐、粉条、茴子白、烧猪肉。包子、馍馍、油糕、油食。每当各家主妇来送饭菜时,秧歌队要“接下餐”,双方“拜三拜”。
晚上,在寺庙院里的戏台演小戏。有《孟良、焦赞观灯》《苏武牧羊》《打刀》,二人台《挂红灯》《楞小子打碗灌》等等,台上演员演得认真,台下观众看得热闹。
初十码秧歌,秧歌队继续演出。晚上,在大队部会餐,吃各家各户送得饭菜。
光阴荏苒,时光流逝。但儿时乡村红红火火的过年情景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久久难以忘怀。
2021年1月21日于神池
作者简介
郝守华,1956年11日5日出生于山西省神池县龙泉镇南庄子村。大专学历。在神池税务局工作。退休后从事文学创作。文章主要发表在《神池文苑》和《太原道》等网站。其中:《童年忆事》被神池县文联,神池县作家协会,神池县总工会荣幸入选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神池文学作品选》。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