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中飘来塞上的歌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塞上民歌在艺术上不是阳春白雪,是下里巴人。

塞上民歌根植于长城内外,基本旋律是山西民歌的韵味,是山西民歌中的重要部分。塞上民歌流传于长城内外的高岭大坡、莽原滩涂、深沟野壑、河畔溪地,富有山野风味,生活气息浓厚,意象丰实,淳厚质朴,很少低吟浅唱,多为高亢浑厚,承载了长城内外百姓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反映了高寒地区沟壑纵横的地域环境、干旱风沙的黄土高原自然风貌和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

历史上处于边陲之地的雁北地区,是民族融合的前沿地带。自古以来,由于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以及地域接壤,特别是近代,长城失去作为中原屏障的功能以后,长城内外的汉蒙两族民众在一片蓝天下共同劳动、共同生活,自由迁徙,自由贸易,在文化上、艺术上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他们既口口相传着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对方民族的文化精华,创造出独特的区域精神文化,促进了文化艺术上的融合演进。因此,塞上民歌受草原民歌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融进了游牧民族音乐的元素,具有了独特的区域文化色彩。塞上民歌特色鲜明,在内容、形式、音乐特征方面都呈现出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儒释道文化和三晋文化并存的多元性。同时,塞上民歌作为汉蒙两族文化融合传承的实例,以其典型的乡土性、集体性和口头性,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塞上民歌历史悠久,她和草原歌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北齐时期,北方草原南下的敕勒族聚居于朔州一带。其时,脍炙人口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其明朗豪爽、境界开阔和音调雄壮而备受人们青睐和追捧,以致成为传世作品而饮誉华夏大地。

光绪年间,大同盆地及其长城内外遭遇大旱,赤地千地,颗粒无收,人民无以为生,被迫走上逃亡之路,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走西口》。苍黄天底下,一别萧索荒村,望着无尽的西口长路,难舍村头的新婚妻子,一曲《走西口》唱的多少人心酸泪涌,唱出多少乡民的凄苦,唱出多少家庭的怨恨。关于走西口的民歌版本很多,从晋中到雁北都有,各个版本生动鲜活,至今流传,史诗般地记录了晋北人民当时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感情。

《走西口》(雁北民歌版本)

咸丰五年整,山西遭年燹(xian)。

老财人有存粮,受苦人实可怜。

咱这里寸草不生,官家又粮税重。

待在家无活路,不走口外咋能行?

塞上民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虚饰的修辞。词调唱法相对简单,但听起来高亢、嘹亮、悠长,有塞上高原那种辽阔雄厚、绕梁不绝之感,让人情为所动,充分显示出当地人民直爽强悍的性格特征和粗犷豪放的精神气质。如:

《要穿红来一身红》

       要穿红来一身红,好比那太阳刚出宫。

       要穿黄来一身黄,好比黄芥花刚开上。

      要穿白来一身白,好比白蛾蛾飞在怀。

      要穿灰来一身灰,好比鸪鸪鸠绕天飞。

      要穿蓝来一身蓝,走上好比那水推船。

流行在塞上民间的一些民歌小调,源自表达劳动人民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生活无奈和寂寞的悲苦心情。这样的歌词甚至在悲苦的词调中还夹杂着一些幽默、调侃、自嘲的词句。如一首唱起来苍凉而悠远的民歌中有这样的唱词:

到口外割莜麦镰刀不快,

蹬板凳上锅台担心(险些)烧坏,

到如今没办法讨吃回来。

爱情作为文化艺术作品永恒的题材,同样在塞上民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民歌反映了青年男女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美好愿望,也反映出当地人民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们的爱质朴、真诚、坦率,甚至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满天星星一颗明》

     墙头上跑马一搭搭手高,

     人里头挑人就数妹妹好。

     路畔上长得一苗灵芝草,

     谁也比不上小妹妹好。

     九天仙女我不爱,

     单爱小妹妹好人才。

     满天星星一颗明,

    十三省地方挑中你一人。

《观    灯》

正月里来正月正,小妹子来观灯,大街上闹红火,人儿是乱咚咚。哎呀,我的哥呀!

三月里来天气暖,花开满山红,大地上人儿多,大家就忙春耕。哎呀,我的哥呀!

五月里来五月五,肩膀上扛锄头,走出去转回头,看见我心上的人。哎呀,我的哥呀!

八月里来八月八,月儿亮堂堂,西瓜圆月饼甜,咱二人来团圆。哎呀,我的哥哥呀!

从古至今,土生土长的塞上民歌在媒体不发达的年代,以其原生态的形式受到长城内外人民的喜爱,无论在春耕秋收的旷野,抑或在红白喜事的庭院,那粗犷豪放的唱腔曾吸引了文化荒漠中乡民的驻足围观,也曾是多少个年关庆节带给父老乡亲的精神大餐。世事沧桑,媒体发达的今天,在新潮歌曲的一片莺歌燕舞下,古老的塞上民歌渐渐式微,殊为遗憾。拯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精华,应是当务之急。

留言之窗

*刘辉||晋剧大师丁果仙

*戴天雄||从晋剧到快手

*晋剧——山西人的中路梆子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