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的十大误区

备课是个技术活,比如课标分析技术、学情分析技术、目标叙写技术、教学活动设计技术、评价任务设计技术等是需要专业引领的;备课又是个良心活,教师备课中的真心付出,仅凭显性化的教案是不能完全准确评估的;备课还是个合干与单干并存的活,集备与个备不能顾此失彼。课备得好不一定能上得好;但课备不好一定课上不好。

综观当前中小学备课管理,我发现在教导主任、备课组长层面存在“十重十轻”现象,我称之为十大雷区或错误认知,现一一解剖分析如下。

1.重上课轻备课

许多老师争着上课,认为只要上课多,教学成绩就会好。优秀教师一节课能讲会的内容,有些教师多节课也教不会,出现正课教不会,自习课再讲,自习课讲不会课后就大量练习,练不会就反复考,追源的话就是备课不到位。备课是根,上课是果。至少要保证备课与上课时间比要达到2:1,即至少用2节课时间去备一节课。

2.重教案集、教材解析类书集购买,忽视课本配套教参、学科课标征订

与课本配套教学参考书是参与教材编写的专家对教师教学指导建议;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科目标把握、考试评价导向非常权威。然而许多学校不征订或不按教师人数订改版新教参,有的学校竟无一本新课标。反而教师备课桌上摆的多是优秀教案集、各种试卷,这种导向是极为有害的。

3.重集备,轻个备

集体备课变为偷懒的分工备课;集备时只有主备人充分准备,其他人根本没准备,集备前个备与合备侧重点重复。

轻个备指的是合备前教师个备不重视;二是合备后没依据个人教学特点、学情进行增补修订。

4.重显性“写”,轻写前阅读思考及写后消化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完整链条是:阅读思考——规范撰写教案——做课件编学案——教案内容消化与技能练习。

写教案前教师要读课标、读教参、读教材、读教材解析,研究课后习题、练习册、试卷,阅读思考环节最占时间。

教案写好后教师还要对教案内容进行消化,熟记于心,力争课堂上能脱稿。同时还要进行技能训练:把课文大声朗读朗读,生字词提前练一练,实验提前做一做等。

5.重课件、学案设计轻学习系统整体设计

做课件与编学案不能代替备课,也不能课件做好后再写教案,不要忘记课件学案是教案的辅助部分,是依教案设计的。

系统学习方案设计不仅仅指学程设计,还包括目标设计、情景任务设计、规则设计、工具设计、评价任务设计等。

6.重课时备课轻整本书备课、单元备课

备课存在三级备课,假期间统揽教材、把握整本书知识结构、级段目标分解及确定重难点单元的整本书备课。

对单元重难点把握、知识结构梳理、大概念确立、重难点把握、单元目标分解到课时目标,需要集智的单元备课。专家指导备课也应纳入备课范畴之中。

若只有课时备课,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碎片化备课,缺少整体、系统意识。

7.重新教师教案督查,轻对老教师监控

老教师对学科知识过关,但面对新课标理解、新技术使用、新课堂模式推广,老教师面临从舒适区走出来的挑战,再加上教材更新及每一届学情不同,老教师更需常备常新,更需从教的设计走向学的设计转型。

8.检查时重书写数量、格式轻质量标准把控,重告知、定时查验轻动态监控

谁写得多、写得工整就是好教案,这不应成为评价教案是否优秀的常态。应重点关注目标设计、主干问题设计、学程设计、评价设计等核心内容优劣。

变固定检查为类似体育兴奋剂飞检性质抽查,同时看教案内容与课堂所讲是否匹配,引导教师写课堂上真用教案。

9.重鉴别轻改进

指导检查教案的目的是为了评比考核,划分等级,而不是分享,取长补短、改进提高。

变教导处检查为同段同学科教师互查,每次学习别人一个优点,改进自己一个缺点。

公开课优秀教案展评时,最好把优秀教师备课时初稿、修改稿、定稿完整呈现出来,并向新教师介绍为什么调整?这样年轻教师收获才最大。

10.重零起点备课,轻参照往年教案修改提升备课;重课后反思数量,轻反思深度

每年教师备课从零起点备课,犹如掘井,一年挖一个,没有深挖。若学校建有教案资源库,把往年优秀教案调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增删、修改、完善、提升,省时高效。

教师课后反思有的没有上课就写了,纯粹是应付。有数量没质量也是个通病。反思就事论事,没有从根源上找理论依据,属表层浅度反思,要引导教师真反思、深度反思,把重心引到寻找问题根源、补救策略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