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怠慢的教师精神生活
先从李老师的故事说起。
李老师是我多年的朋友,在农村学校工作多年,是那种讲课不知道累、作业检查及时到位、大考小考都认真准备的勤奋型教师,再加上要求严格、时间跟的紧,他的教学成绩始终在年级中居第一名。李老师很享受这份职业荣耀,特别是面对他人或欣赏或崇拜的目光时,更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但他的内心也有不安和焦虑,总是担心自己会被别人超越。每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他都会高度紧张;每次考试前,他更是夜不能寐。他感觉自己好像被绑上了永不停止的战车,天天不断地拼命与他人较量、竞争。后来,他进入一所市区的重点中学工作。在新的学校,他的严格管理和赴难般的勤奋似乎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在第一次统考中他的成绩只占到了中等水平,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于是,他把心思全部用在了工作上,没有了业余生活,没有了个人爱好。即使这样,他也没有能够再拿到第一,教学成绩始终在中下游浮动。这让他感到很失败,郁郁寡欢中有了轻度抑郁倾向,无论看到谁都觉得人家在嘲笑他。最终,他不得不放弃班主任工作,并从“主科”改教“副科”(这里的主科和副科是需要加引号的)。他经常说:“我该怎么办?没有人再看得起我了!”
李老师的困惑反映出其个人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自我认知完全依赖外在评价,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价值标准。所以,当在现实中遭遇到挫折和阻碍时,就没有可以释放压力、消融情绪与抵抗失败的精神防御力量,就缺少一个可以安放疲惫与不安的精神避难所。其实人应该同时存在于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生活世界,一个是精神生活世界。现实生活世界具体而繁杂,通常会有数不尽的对比、纠缠和不能自已的争夺;精神生活世界则是超越世俗的一种自我建构,追求的是一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深远与豁达。也许李老师的问题就在于,他打破了人类现实与精神的统一性,缺失了精神生活世界的建设与跟进。
我有过18年的一线教师工作经历,懂得普通教师生活的平淡、琐碎与忙碌。真实的教师工作,远没有想象中的清闲与轻松,更没有影视剧中的浪漫与美好。在大多时候,教师会被埋没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以及没完没了的学生问题之中。简单重复、循环无味的日常生活,很容易磨损教师的激情与骄傲。慢慢地,很多人也就习惯了接受与放弃——接受当下的平常,放弃可能的努力。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心甘情愿在教师群体并不少见,生活于其中的人无论瞅向哪个方向,目光所及都可以发现与自己一样庸常的同事,自然也就愿意把自己的挣扎丢弃得一塌糊涂。活在眼前,紧盯脚下,小富即安,为一分一毫的高低上下而计较,为纯粹的分数和名次较劲,这也是有些教师的真实生活写照。当然,这种生活方式并非教师个人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教育生态、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综合影响的后果。所以,在我们无法选择现实生活时,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如果缺失了精神生活的滋养与扶持,就容易受制于外在的诱惑、冲击与绑架,从而让自己陷入“不得不随波逐流”而又“不愿自甘堕落”的两难困境。一个人在最初成为教师的时候,大都会有一些精神上的追求,也会有美好而浪漫的情怀。走着走着,这份还不够丰富的精神世界就会被改变、被破坏。我所说的不够丰富,既包括信念上的不坚定,也包括系统上的不完整。比如,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学生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分数,也会做出一些为未来和素养而教的努力,但当升学的压力和排名的打击降临到面前,很多人就会选择为分数而教。这份放弃,既说明了教师精神信念的不够坚定,教师还没有能力用自己的精神世界抵抗现实中的不安;也反映出教师精神结构的不够完整,在自己的精神版图中找不到一条可以安顿现实困惑的路径。
其实,在教师群体中并不乏像李老师一样陷入现实生活的泥沼而又找不到精神上的寄托,奔波在具体情境中而又看不到诗和远方的人。他们或许曾经在现实的评价中会暂处高位,并有一定的光环和掌声,但只有他们知道自己的功成名就有多么脆弱,多么经不起精神上的推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一些教师是在有意或无意中被迫怠慢了自己的精神生活,而有一些教师则是主动妥协、自愿投降。而无论哪一种情况,那些被怠慢了的精神生活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报复已有的现实世界——当他在现实中遭遇挫折或碰壁时,没有一种力量可以支撑起他的精神和灵魂,也没有一个空间可以让他躲避、修整和重新再来。他只能在现实的逼仄中将自己撵向无助,在走投无路中走向绝望。于是就有了颓废,有了沉沦,甚至有了悲剧。
教师不仅仅是一份现实的职业,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对于教师而言,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否,往往会决定职业质量与生命品质的高低。建设教师的精神世界,已经成为改变教师、完善教育的必要和必须。那么,如何才能建设教师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