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程要“相互吸引”
张 文
“长沙伢子”不会说长沙话,就像新时尚湘菜系列里的辣椒炒肉少了辣椒一般,终究不正宗、不“勾魂”。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越来越关注新理念、新技术,而那些看似亲近实则渐行渐远的课程文化和内容,常常在不经意之间被忽略,比如——乡土文化及其历史。
在曹永健的精心设计下,湖南省博物馆成为一门课程,长沙的乡土文化被一点点拾起、一点点找回。曹永健出乎意料地在学生心灵深处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从“轻巧瑰丽的素纱衣”到“神秘奇异的T形帛画”,再从“疑窦重生的挖掘现场”到“无价之价的奇珍异宝”“栩栩如生的辛追夫人”,学生“站在文物面前,他们的眼睛放出光彩,嘴里喃喃有声,仿佛在倾诉自己的衷肠”。这样的专注是课程内化后的输出,是一门好课程的标志。
好课程绝不是一厢情愿,而是相互吸引的。曹永健的确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根敏感的神经,他总能站在儿童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课程内容。当他发现自己的学生作为“长沙伢子”不够“地道”,于是通过课程来打通“人——历史——人”“课堂——博物馆——课堂”的气脉,及时为学生补上这一课。
《小小博物家》校本课程巧妙而生动,侃史、看物、探究、言说……历史从未消失。好的课程资源常常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它指向过去、连接现在、通向未来。曹永健和他的“小萤火虫”选择了博物馆,选择了通过博物馆课程来体验学习之乐,无疑是成功的。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教育的生态和方式,但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也不会变。“一个知道自己'根’在哪里的孩子,飞得再高,也有'家’可'归’”,这是曹永健开设课程的愿景之一,也是最打动我的地方。这个家——是家乡,更是民族和国家,是飞向更广阔天空的眷恋情怀,是一代又一代人应有的担当。
正如不停捡起搁浅的小鱼往大海里扔的小男孩所说:“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曹永健的这份执着和敏锐是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我也深信:“这个孩子在乎……这个在乎,这个也在乎!还有这一个,这一个,这一个……”
希望《小小博物家》课程在曹永健的带领下,在“萤火虫人文行走”中不断完善,让更多的“长沙伢子”接触到,更好地传承长沙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与血脉。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