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带有浓烈怀旧意味的作文。作者以细腻的情感、细心的观察、细致的描写,将一组童年时代在家乡听到的吆喝声描写得活灵活现。文章内容安排详略有致,详细描写了卖凉面的叫卖声、卖麻糖的铜锣声,简要勾勒了收废品人和磨刀人的吆喝声。这不仅写出了这些吆喝声的特点,而且写出了自己对这些吆喝声、对那些生意人、对他们所卖食物的无限向往,表现了作者对那些随着时代发展渐渐消逝的事物的深切眷恋。
远去的吆喝声
湖北十堰六里坪镇中学 赖小欣
那时,我最喜欢听卖凉面的吆喝声。我们那儿做凉面生意的多为女性,那特有的叫卖声——“凉面,酸辣粉儿,豆腐脑儿……”——时而委婉,时而铿锵;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每个字我都听得清清楚楚,对我有股巨大的诱惑力。一听到吆喝声,我马上就会将脑袋探出窗外去寻找声音的源头。记得有一天,一阵吆喝声吸引了我。找了好久,才发现是一位骑三轮车的中年妇女。她身后的三轮车上摆着各式各样的调味瓶,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我打开抽屉,随手抓起一把零钱“咚咚咚”就下了楼,三步并作两步冲到街上。还好,卖凉面的女人没走,正被一群客人围着。那些人手里拿着准备好的钞票,争先恐后地往女人手里塞。我屁颠屁颠地跑了过去。“凉面,酸辣粉儿,豆腐脑儿……”的吆喝声越来越近,我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一碗红彤彤的凉面,一时间口水泛滥……终于到了,我好不容易找了个缝儿挤进去。近距离端详着卖凉面的妇女,只见她利索地操起各种佐料拌着凉面:红的辣椒,绿的葱花,黄的姜丝……她粗糙的手上爬满纹路,脸部黯淡无光,还有些许斑点,但她总是微笑着,给人一种亲切感。等她给一位顾客拌好凉面后,从嗓门里又发出了一句吆喝:“凉面,酸辣粉儿,豆腐脑儿……”——那带点外地口音的声音有点奇怪,但很好听。我请她给我做一碗,她又熟练地操作起来——放点葱花,加点酱油,洒点辣椒面儿……我的目光被她灵活的动作吸引,始终没有从她手上移开。在我发呆的时候,她已经将拌好的凉面端到了我面前。我使劲儿嗅着这香喷喷的凉面,将几张皱巴巴的零钱递给她。她接了钱也不数,直接装进肩上挎着的灰色包包里。我用筷子夹起凉面塞进嘴里,嘴巴一下子被填得满满的,那股浓郁的香气从喉咙一下子弥漫到全身……“凉面,酸辣粉儿,豆腐脑儿……”吆喝声又一次响起,越来越多的人围住了那辆破旧的三轮车。
许多年过去,随着各种面馆、小饭店的出现,这种移动面摊的吆喝声已经很少听到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也很久没去光顾这种小摊了。但偶尔听到吆喝声,还是觉得特别亲切。还有一种特殊的“吆喝声”让我记忆犹新。那是一位卖麻糖的老人。他并不吆喝,而是敲着一面小小的铜锣:“叮叮当,叮叮当……”一听到这声音,我就想到那黏黏甜甜的麻糖。一般,老人秋天才会出来。他背着一个脏兮兮的背篓,脚下踩一双破烂的草鞋,走起路来歪歪扭扭。他手上拿着一面茶杯盖大小的铜锣,“叮叮当”很有节奏地敲击着,常常会吸引一些过路人的目光。然后,总有人叫停老人。老人找一个地方将背篓放下,用粗糙的大手掀开盖在麻糖上的白布,这样一大块白花花的麻糖便呈现在人们面前。麻糖老人把铁制切刀按在麻糖上,用铁棒敲上两下,一块长形的麻糖便被切开。老人随手从背篓边扯下一只皱巴巴的塑料袋,装好麻糖递给顾客。客人捏起一块放在嘴里咀嚼着,满心欢喜地走了。可惜那时的我囊中羞涩,所以只能看在眼里,馋在心里。那“叮叮当,叮叮当……”的声音一直诱惑着我,而我只能看着老人远去的身影,听着那远去的声音,无可奈何。卖麻糖的老人后来不知怎么就再也没出现过,现在想起来都感到惋惜,后悔当初没能品尝到他制作的麻糖,而现在想吃也吃不到了。所以,以后每次听到外面有“叮叮当……”的金属敲击声,我就会从窗户伸出头四处探寻,而结果也大多使我失望——多是别的什么声音。这常令我怅然许久。在我的家乡还可以听到很多吆喝声。比如收废品的:“收废品喽……收冰箱、彩电、洗衣机、电风扇……”前面一句声音要拖很长,后面几句节奏加快,声音响亮。那收废品的人经常背着一个背篓,背篓里还装有一杆秤和几只编织袋,有时也会拖着一架板车来。当有人要卖废品时,他便不慌不忙地迎上去。交易完后,又吆喝着:“收废品喽……收冰箱、彩电、洗衣机、电风扇……”在比较宁静的巷子里,这声音会传得很远。过去在小区里还常常能听到一些中年人或老年人在外头喊:“磨刀哎……磨剪刀、菜刀……”前面那声长音好像是跟收废品的人学的,但更洪亮,也更清脆。然而,这些商贩现在都很少看到了。现在,每次走过步行街就会发现,一些商店门前总会有几个年轻女子站在那儿拍手,颇有节奏。她们口中还不时发出吆喝:“嗨,帅哥美女,快来看,促销促销,全场五折起……”店里乐声喧闹,不断有客人进出。虽然现在的商人会以五花八门的手段吸引顾客,但我还是怀念那些已经渐渐消逝的纯朴、自然、余味悠长的吆喝声。每每想起,那些吆喝声仿佛就萦绕在我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