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黎湛铁路中的黎塘故事

藏在黎湛铁路中的黎塘故事

2021年4月19日 作者:吴 华

打开记忆的收藏夹,从我懂事的时候开始,就觉得自己与铁路结下了缘。每天从朝霞开始,沉睡了一夜的黎塘镇就被那火车吵醒了。我住在黎塘中学(即开智中学),经常从学校的大操场上,看见一列列火车冒着浓烟呼啸着疾驰路过。读小学后也经常结伴到龙岩山后山去看北站的火车,好奇地看着学校边的十五道铁路龙门吊货物装车,装一袋袋的水泥,一堆堆的黑皮甘蔗运往全国各地。

第一次与黎湛‬铁路(即黎塘至湛‬江铁路,又叫黎湛‬线)认识是与母亲一起坐火车去贵县(现贵港市),那时的我既兴奋又胆怯怯。第二次是和父母一起回北流的祖籍老家,从黎塘坐火车到玉林。想起以前需要十多个小时的火车现在用了不到二个小时,感慨颇深。

从当年那老式的绿皮车到今天享受着高铁的福利,高铁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南宁到黎塘仅仅只是一杯茶的时间,我亲身感觉到咱们国家铁路事业发展的神速。

同时我也在想,人们是否知道,这是当年多少人的奋斗,多少人的牺牲才换来的。

1950年 6月,湘桂线从来宾就已经修至黎塘,也就是说黎塘很早就通了火车。前两年,由于工作需要,我先是在四川金河口(即大渡河大峡谷处)参观了铁道兵博物馆,后又在北京参观了中国铁建的铁道兵纪念馆。最近,我又看了一些档案资料,从中惊喜地发现当初关于黎湛铁路建设的一些故事,从而使我对黎堪铁路重新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其实,可以说当年是黎堪铁路成就了湛江的崛起,也是黎湛铁路的交通枢纽作用,让黎塘50年代未由于不少厂矿迁入开始兴盛起来。在当初建黎湛铁路的过程中,还隐藏着黎塘一段光荣而鲜为人知的历史,而且是一段不可复制又历久弥香的故事。

毛主席当年亲点黎塘,亲自部署修建黎湛‬铁路。我想:既然这个地方能引起一个伟人的关注,必然有其重要因素。果不其然,经过访查,黎塘果然真有故事。正是当初那些铁道兵的建设者们,用奋斗的足迹和辛勤血汗的铺就,给黎湛‬铁路注进了文化之魂,间接的也使黎塘古镇的一些文化底涵熠熠生辉起来。

从史料中看出,其实当初毛主席提修建黎湛‬铁路是棋高一着。 1954年,正值朝鲜战场结束之时,手下败将的美国及其帮凶们,在战场上输红了眼,随即张开青面獠牙对中国全力遏制,处处围堵封锁中国,切断了我国对外贸易通道,妄图扼杀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为打破海上封锁,打破美国封锁台湾海峡问题,面对从黄海到东海半弧形被封锁的海防窘境,为了打破海洋封锁,毛主席将目光投向了南海,投向了湛江,开辟湛江作为南方新港口,目标是打破外贸封锁,更有着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意义。
于是中央决定修筑从广西黎塘到广东湛江的铁路,毛主席亲自点将王震。

不能不说,毛主席很会揽才,识才,用才,他对手下将士在使用上都能各擅其长、各显其能。为了抢修黎湛‬铁路,他费了一番心思,选谁是最佳人选呢?他想到了“王胡子”。“王胡子”是谁?原来1946年,王震率领八路军南下支队北返延安,曾发誓说队伍一天没到达延安他就一天不刮胡子,后来他率部返延安时,受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热烈欢迎,王震的胡子已经长成近一尺。引起了毛泽东的好奇询问。当得知原因后,毛泽东给王震取了个“王胡子”的外号。

这个“王胡子”,13岁就在长沙当了一名铁路工人,最熟悉铁路情况。毛主席清楚地记得1925年,他到粤汉铁路新河车站为铁路工人演讲,结束后,当时就是这个17岁的铁路娃,用铁路手摇车护送他回长沙清水塘的。后来王震参加京汉铁路大罢工,当工人纠察队长。

在延安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变成陕北的好江南。创造南泥湾生产奇迹的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就是王震。可以说,王震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

于是,王震就被任命为铁道兵司令,铁道兵共十个师,一到十一师,缺第八师。最多时铁道兵最多兵力达40余万人,

黎湛铁路是铁道兵建国后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毛主席问王震:“你这个铁道兵能不能承担修建黎湛路任务?”

  王震立即回答:“铁道兵可以承担。”

  “需要几年完成?”

  “最多2年就可以完成。”

  “只要2年,能行吗?”毛主席追问,“可不可以立个军令状?”

  “当然可以立军令状!”

“军中无戏言哟。” 

“坚决按期完成任务!”王震斩钉截铁地说。

按常规计算,以黎湛铁路317公里的长度,最快也是三年通车,可王震接令后经细心分析,竟大胆决策:“传令下去,定12个月通车。”常规三年缩短至一年,对当时的解放军铁道兵而言,无疑是一场恶战和硬战。

从有关史料中可看出,王震不愧为英勇善战,威震敌胆,所向披靡,屡创战争奇迹的战将。他用了非凡的意志与思维来领导这场修建铁路的战役。

1954年8月11日,王震与司令部主要领导崔天民(铁道兵政委)、郭维城(铁道兵副司令员)、刘克(铁道兵技术副司令员)、徐斌(铁道兵参谋长)等一起,在滂沱大雨中冒着生命危险于北京西郊机场出发坐飞机飞赴南宁。第二天在南宁与时任广西省委第一书记陈漫远会面,时任省委常委、秘书长田坪等同志陪同参加,共同商讨抢建黎湛铁路的问题。广西省委领导已得到中央指示,因此表示将在人力物力方面尽可能地全力支持。

8月14日,王震带人从南宁坐火车到了黎塘,准备赶在部队进点之前,与工程测量设计勘探专家一起实地考察施工线路。从接到修建命令起,铁道部队就确定在黎塘车站不远处专门设立接待站(后简称兵站),准备接待大部队进场。

王震在到达黎塘的当天就召开紧急会议,其时衡阳铁路局分出的柳州铁路分局已于1953年1月1日成立柳州铁路局,时任副局长金玉成参加了会议,其余参加人员除省交通厅领导外,宾阳和贵县县委的主要领导和黎塘镇镇长徐辉昌(此人系解放后黎塘第一任镇长、红旗街、建设街等街道的主要设计规划者、后任宾阳县工商联主席、县政协副主席)也一起参加了会议,重点研究解决黎塘车站起点到贵县一带的铁路无偿征地问题。王震要求地方政府全力疏通好各方面关系,并共同讨论研究了有关民工参与施工等工作。

王震到黎塘时,勘测设计人员也刚到达,大家一起凭借军用地图和以前铁路的勘测资料,踏勘了沿线各主要施工点,审查了设计,周密计算了工程量、工期、造价、材料和队伍的部署。

王震在黎塘住了近十天,他每天与专家一起深入铁路沿线调查研究。在开始设计和部队进场施工开始前,有关设计部门和担负施工的部队在兵站内合署办公。王震参与调查设计,指挥决策,解决施工困难问题。在他亲力亲为的带领下,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提出了黎塘至贵县段的施工资料,并确定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案。

接着,王震提议把刚成立设在北京的铁路兵领导机关,包括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统统搬到前线,就近指挥部署战斗,据说这个提议曾遭到苏联专家的反对,但最后中央批准了。究竟搬哪呢?他找负责设计的铁道部衡阳铁路局黎(塘)湛(江)铁路勘测队(后为第16总队)的专家探讨,分析修建黎湛铁路的关健工程,全面开展黎湛铁路工程的测量设计工作。

黎湛铁路纵贯桂粤两省区,北起湘桂线的黎塘站,经贵县(今贵港市)、玉林、陆川、河唇、廉江、遂溪,然后到达湛江,全长317公里的线路。需打通两条隧道,一个在兴业县,一个在广东廉江县。

整条线路跨越郁江、南流江、九州江,最难的是路段中需建的几座桥梁。于是,他把目光聚焦贵县。之所以设在贵县,最大的因素就是黎湛铁路的咽喉工程,全线核心关键性工程,即郁江铁路桥在贵县,这条铁路桥是修建黎湛铁路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于是,王震就把机关搬迁的目光瞄到了贵县。

在黎塘,时常盯着地图前的王震,眼瞅着黎湛线把眼睛都熬红了,争取早日开工是他的第一选项。于是,他调集6个师、1个独立团,迅即开赴黎湛铁路工地。

1954年8月,刚参加朝鲜战场凯旋的铁道兵部队从祖国各地,全国各地的铁道兵指战员,主要从东北和西北开始日夜兼程开赴黎湛线沿线工地开拔。铁道兵领导机关也随同大部队一起由北京移驻广西贵县就近指挥。

当年铁道兵司令部领导机关办公驻地遗址:贵县东湖新村,现称贵铁新村,位于贵港市区东北角,距汽车东站不远处。当年占地数十亩,驻扎着铁道兵司令部领导机关和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及家属上千人。

现在黎塘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为啥黎塘有个兵站,(之前也有部分房子,但不是叫兵站)其实就是王震为黎湛‬铁路专门指示扩大修建的。当初为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在黎湛‬铁路起点站黎塘设接待站(后叫兵站)。并同时在贵县和黎塘搭两个一样的木搭的彩牌楼,上面贴上欢迎大部队同志投入铁路建设的宣传横幅。上图是当年为欢迎部队进驻贵县和黎塘而搭建的两座一模一样的大型宣传牌楼,这张照片是贵县的。黎塘的是搭在白鸽门,但原水电工程局一位当年曾参加的老同志说是搭在兵站外面,这是另一说法,但牌楼是肯定在黎塘搭起来的。

黎塘镇徐辉昌镇长在铁路开工前,就农民征地和国家无偿划拨土地、部队的后勤保障供应,分村摊派出勤民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深入铁路沿途到各村农民家宣传铁路建设的重要性,动员大家服从国家征地需求,大力支援铁路建设。还组织了镇上居民及周边村子的群众欢迎铁路建设部队进驻黎塘。

开工前,司令部派出铁道兵文工团在黎塘车站前进行了文艺演出,文工团编出了抢修铁路的宣传节目,对投入铁路建设部队同志进行宣传鼓动,很多黎塘镇人也前往观看。黎塘人本就喜欢看演出,日常里大多是观看大榕树边大戏台上的戏剧演出,多是粤剧戏,这一次似乎是黎塘人欣赏到高水平歌舞类的、也是最精彩的一次演出了。

1954年9月21日, 广西、广东两省抽调干部2483人,成立粤西区委黎湛铁路筑路委员会,刘田夫任主任(此人曾任两广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广西原顾委主任黄云的上级,后任广东省原省长)

铁道兵先后投入第一师(一师是当年12月从宝鸡迁至广西陆川县)、第二师(9月刚从朝鲜回国驻玉林)、四师、六师、十师、十一师及独立桥梁团施工。进驻黎塘和贵县的是第四师、六师、二师(一部分)、八师分别有排4、6字头和8字开头的4支部队。

上万人进驻黎塘,一下让黎塘热闹非凡。兵站驻不了多少人,于是,兵站周边(即现在的大米厂)一带扎满了部队的临时工棚,龙岩山后面现在的北站(当初还没有北站)也驻了不少部队的同志。

那么多人的到来,后勤保障方面给黎塘压力不少。黎塘镇政府全力以赴,干部居民齐动员,帮助部队解决一些食宿问题。尤其是解决蔬菜问题,同时,黎塘镇徐辉昌镇长组建了一支二十多人的牛车队,专门到附近农村去采购青菜,用牛车给修铁路的部队运送青菜,并按计划安排出动民工协助部队进入工地参加挖土方。

1954年9月25日正式开工,开工前王震亲自在始发站黎塘举行了誓师大会(具体地点一说是在老开智中学(即黎塘完小),另一说是在火车站兵站旁边)。在会上,他发出动员,要求铁道兵战士们以战斗的姿态,抢修的精神,坚决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修路任务。参加修建铁路的指战员们“坚决完成任务!”的口号声震天动地。

随即,广西、广东省调集共十万的民工,也以高速度开赴工地,并以高速度投入抢修战斗。通过开展劳动竞赛的方式,铁道兵部队以战斗的姿态,并与沿线民工日以继夜地进行抢建大会战。

路基铺设后不久,铺轨部队就开始兵分两路,一支从黎塘出发,另一支从贵县那边出发,经过二个多月时间的抢修,于1955年1月17日完成58公里长的黎(塘)贵(县)段铺轨到达郁江大桥北岸。

1954年12月,第一师从宝鸡迁至广西陆川县。

抢建黎湛铁路,得到祖国各地的大力支援。图为鞍钢生产的大批钢轨已运到工地,由于当时铺的路基尚未建成,钢轨就存放在黎塘龙岩山后面即现在的北站一带。

军民并肩抢建黎湛铁路

黎湛铁路的抢建任务重、时间紧、标准高。风尘仆仆地从各地调来的铁道兵们,一刻也没有休息,立即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当时分布在线路上的各个工地都展开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

据广西水电工程局的一位当年参加者晚年回顾说,他是开汽车的,但他清楚地回忆说,当年他的铁道兵战友们在工地上风餐露宿,沐雨栉风,攻坚克难,日以继夜地拼命干,苦不苦?累不累?但想想与朝鲜战场上比,这点苦和累都算不了什么。于是大家都争分夺秒地跟时间赛跑,累了就靠在一旁休息。尽管战士们每天干活都干得汗流浃背的,但许多人竟然有一个月内都不洗澡的,因为实在舍不得浪费时间。甚至连吃饭时间都顾不上,有的战士边拿着钉木枕的大铁钉边吃饭,许多人饭没吃完就睡着了,工地上那种艰难卓绝的奋斗情景,一直让许多当年的参加者难以忘怀。

不少苏式的筑路机械开上工地,铁道兵战士决心抢在雨季洪水前面,快速修筑路基。

施工部队经过两个多月的突击,火车从黎塘开到贵县,当地村民在围观铁道兵们在铺桥。

当年苏式建筑的贵县火车站

第一师争分夺秒,在陆川县内冒雨架桥。

铁道兵独立桥梁团第一次在江宽水深的郁江使用气压沉箱修建桥墩。图为战士们在水下气压沉箱里作业。

施工部队经过奋战,全长332米的郁江大桥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提前建成大桥。

这是在四川金河口铁道兵纪念馆中,看到了一张铁道兵第2师部队抢建黎湛铁路隧道支护的照片,这是黎湛线上的鸣水隧道,全长113米。据说挖的时候因为没有抽风机,放炮后进去里面施工的战士常常被烟雾熏倒,后来是王震视察后才想方设法弄来几台抽风机,加快了抢修的工期。

第6师铺轨队在施工中求速度、讲质量、保安全,这是他们在认真总结经验,进度不断提高。

廉江车站由前苏联专家设计,嫩黄色的墙面,红色琉璃顶面瓦的砖木结构苏式风格。

图为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和参加黎湛线铁路通车典礼的华南各界人民代表参观贵县郁江大桥。

据史料介绍,黎湛铁路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仅九个月就铺好了轨道,充分展示了铁道兵的特别能战斗的风采。铁路即将铺好时,王震在黎塘北站曾亲自找火车司机学习开火车,由于他原来就接触火车,学开过火车,所以很快学会并熟悉火车性能。看着新修的铁路两旁光秃秃的,他马上身体力行,规定铁路两边,从司令到战士,每人种树十棵,共种了70多万棵树。

1955年6月30日,黎湛铁路开始启动使用。据《粤西农民报》(今《湛江日报》前身)报道,王震司令员亲自开着第一列火车从黎塘到湛江。

7月1日,当人们迎接从黎塘方向始发来的第一趟列车时,发现满面煤灰的司机竟是王震司令员,人们群情振奋,大家都激动地高呼“王震……火车头,火车头……王震!”,呼声响彻铁路上空。

在湛江车站的通车庆典上,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和华南各界代表在湛江南站广场举行庆祝大会,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亲手将路签发给司机。王震作为一位堂堂的铁道兵司令员,亲自开着火车从黎塘到湛江,这在当时被铁道兵的指战员和到会的各界人士纷纷传为佳话。

岁月已逝,精神永存。回望历史,依然让人感慨万千,思绪绵绵。当年在黎湛‬铁路上奋战的铁道兵们,他们虽然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百转千回而曲折的故事,只有一腔热血洒枕木,一身傲骨锻钢轨,黎湛‬铁路留下了他们为祖国而艰苦奋斗的足迹,也留下了他们践行初心使命的深深印痕。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铁道兵早已变成了中国铁建人,今天的高铁得以飞速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奉献精神。他们仍是不忘那份初心,铺路不止,仍是时刻牢记使命,钢轨绵延,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砥砺前行,他们在续写着铁路的华章,镌刻着时代的诗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