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专业?不存在的

“我们这个时代,装置艺术成为了人们最喜爱的创作媒介” 罗伯特-史密斯,艺术批评,1993

曾有个朋友向我咨询法国艺术类专业选择,她看准了潮流趋势,生出要选一个“装置艺术”的专业的想法。当然,法国目前并没有这么一个被称作“装置艺术”的专业,就这一概念,我费了一番口舌解释,也同时给自己埋下了这个问题,为何造型艺术中可以细分出“绘画”“雕塑”“摄影”“新媒体”等专业,却不会将“行为表演”“装置艺术”单列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呢?

这可能要从法国美术系统的改革说起。1970年代,法国文化部为造型艺术单独设立管理部门,大学中也设置了造型艺术研究室,造型艺术家的培养,不再局限于国家过地方的美术学院,也延伸到高等教育的领域中来。造型艺术(Art Plastique)一词的扩展性极强,把迥异的艺术实践都囊括在其中,现成品,行为表演,装置,新媒体,等这些有别于现代派之前的艺术形式也都有一个归属。可以说,这是对经典艺术观念的削弱,遥不可及的“艺术”走下神坛,离大众更近了一步,这亦是当代艺术精神内核的一个体现,艺术以更民主化的方式走进大众。于是,出现了美术系统中“造型艺术”大一统的局面。

“造型艺术”抹掉了不同艺术语言间的边界,那些跨媒介,跨形式的作品,便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归类。在这大一统的“造型艺术”概念下,各个艺术门类不是以树状分布,而是点状并列交叉分布的。“装置艺术”本身是一个复合词汇,它之所以不像“绘画”“雕塑”这些从经典艺术延续下来的概念能自成一派,也是由于它出现在“当代”这一语境下,杂糅原始的艺术形态,以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一件装置作品,是不会脱离“绘画”“雕塑”“建筑”“摄影”“新媒体”这几大门类的。换句话说,对于艺术教育体系,选择任何一个专业,都可以接触到装置艺术。

那么到底什么是装置艺术呢?

装置艺术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特点是它所需要的展示空间既可以是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室外的装置作品往往会被称作“公共艺术”(art public),“大地艺术”(land art) 或是“偶发艺术”(happening)。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做一件装置作品,实则同用不同的材质创作一幅画,一件雕塑,或是一件饰品没有什么差别。观众除了作为一个观者,同时也有着参与其中的角色。装置作品不仅要求观众整体性的欣赏它,也是一个浸式的体验的环境,它会将观众一起纳入到它所处的空间,也提供给观众一个崭新的感官体验。

相较二维的绘画和三维的雕塑,我们能发现,装置的情况就非常特殊,它更接近建筑或者剧院。这里所指的是装置的主体,最初看起来像超越自身的绘画,或者像成为一个加入了有内部空间环境的雕塑。

装置作品批判性的质疑艺术品的经典类型,同雕塑一样,它可以是与空间建立关系的绘画。装置也同样参与到新的创作媒介的讨论中来,包括视频,互联网,或者摄影等。

真是感兴趣“装置艺术”这一门类,在法国的教育系统中可以选造型艺术下的新媒体专业,法国这里的“新媒体”大概和中国诸多艺术类院校定义的新媒体专业有所不同,在国内学的新媒体,更加注重实用性,偏向影像类制作实践,法国的新媒体是从造型艺术的材料和表现形式上定义的,这是我们在课堂中学到“白南准”是新媒体之父的一个原因,而他的作品往往被称作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或者说装置艺术的先驱是和白南准一批师(约翰凯奇)出同门的Allan Kaprow,和同一时代混迹在巴黎的Wolf Vostell,他们几人也都是激浪派运动的主要参与者。

综合来说,装置艺术含有以下特性:

可移动,可多次展示,混合材料介质,有立体感,有互动性参与性。

Allan Kaprow “18 Happening in Six Parts” 1959
Allan Kaprow “18 Happening in Six Parts” 1959

就此,艺术家和公众之间的界限重新被讨论。在Allan Kaprow 的 “18 Happening in Six Parts” (六幕十八项偶发事件)中可以看到浓郁的观众参与感,他把鲁本画廊分成6个空间,每个空间安排不同的事件,观众也是参与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他事先派发的卡片到不同的空间去活动,卡片上写下的活动多是日常生活的行为,比如行走,朗诵,演奏,画画等等,没有任何特殊意义,活动之间也毫无关联。不折不扣的一件偶发艺术作品,简单来说就是观众参与到作品的呈现中,是行为艺术的发端。作品强调的发生的事件,这一些列的偶然行为构成艺术。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件“艺术作品”材料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颜料,画布,粘土等物品,转向了空间,情景,和人为事件。这就是一件一次性的鲁本画廊内的装置行为作品。听起来感觉很牵强,因为归类作品本身也不是一件一刀切的事儿。

Wolf Vostell,TV Dé-coll/age 1963

直观上更容易理解的也许是Wolf Vostell,TV Dé-coll/age (电视 分解-拼贴/时代)1963年的展览上,他用了6个电视机,一眼看过去,就能认出是件装置作品。而从题目上看,这件作品也衍生出几个论题,首先是电视机作为媒介也同时是作品主体,紧扣马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电视机所展示的影响内容都是模糊消解过的,不再清晰和具有传播具象信息的功能;而解构和拼贴是在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主要讨论的问题。

Nam June Paik, Robot TV

对电视机运用的如火纯青的就是白南准大师了。他的作品艺术类专业的伙伴都知道,把东方佛家思想远传海外。提到他的作品,都不会忘记贴上新媒体的标签,记得上大学时,老师在新媒体课上首先讲了他作品之后,傻傻以为用电视机作为媒材做出的作品,又有影像展示的,就属于新媒体作品,,显然是对作品和艺术理论理解都不够透彻的误解。

Nam June Paik, Bouddha TV

下回讲和绘画结合的装置艺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