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三月三”,是这么来的!

中国传统节日之“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相传三月初三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日,“三月三,生轩辕”,每逢这一天,华夏儿女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祭拜这位先祖。道教认为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真武大帝的诞辰者。
三月三在中国古代还是上巳节,是古人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此时春天已经来到,天气变暖,人们来到郊外亲近大自然,去水边沐浴,祛除疾病和灾祸。三月三也是壮族传统的踏青歌节,也是他们祭祖、祭拜盘古、始祖布洛陀的日子。2014年起,“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三月三同样是苗族、瑶族、侗族、布依族、畲族、黎族、土家族等民族追念先祖、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重要传统节日。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也就是说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因此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郑州炎黄二帝像

相传黄帝三月初三出生于今天河南新郑,为了纪念这位人文初祖,1986年王仁民先生倡议在当地建立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由海内外华人捐款和政府投资及招商引资共计人民币1.8亿元,历时二十年于2007年建成,巨塑位于郑州市西北部三十公里之处的黄河风景名胜区向阳山(始祖山)上,炎黄二帝巨塑背依邙山,面向黄河。塑像以山为体,使山人合一,像整体高106米,其中,山高55米,像高51米,雕塑中高者为炎帝,矮者为黄帝,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太行山真石。巨塑前建有炎黄二帝广场,南北长650米,东西宽300米。塑像建成后,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在此地举行盛大的祭拜仪式。

黄帝陵全景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相传轩辕黄帝去世后,葬于桥山,桥山古称蟜(jiǎo)山,又称“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为了怀念这位人文初祖,人们便在桥山起冢为陵,立庙祭祀。从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开始,黄陵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专程派员祭祀,后确定每年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公祭黄陵。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各派代表前往黄陵共同祭奠。毛泽 东亲撰《祭黄帝陵文》,成为昭告列祖列宗、团结抵御外侮、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铮铮誓约。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每年清明节公祭、重阳节民祭的传统。不同时代的桥山黄帝陵祭祀有不同的历史背景、祭祀观念和祭祀礼仪,但都体现了民族认同、国家统一、和谐振兴的中华民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的主旨传承至今,绵延不绝。

蟠桃会

在民间传说中,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圣诞,这一天,王母娘娘要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宴请诸路神仙,众仙也将受邀赴宴作为了一种荣耀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农历三月初三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道教节日。西王母本是我国西域地区的一位女仙首领,俗称金母、王母、王母娘娘,在长期演变中,王母娘娘成为玉皇大帝的皇后,有着非常尊崇的地位。民间也在这天举行庙会来庆祝:“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真武大帝像一

相传道教尊神真武大帝的生日也是三月初三,真武大帝又称玄天大帝,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民间常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的玄武,其实就是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像二

古人把天划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神兽把守,玄武守护的是北方七宿,玄武七宿形如龟蛇,故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传说中,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长百尺,披散着头发,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立,眼如电光,身边侍立着龟蛇二将及记录着三界功过善恶的金童玉女。他还被尊称为“玉京尊神”,相传是太上老君的第82次化身,也有说法他是玉皇大帝的下一任天庭之主。相传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夺取侄子建文帝江山时得到了真武大帝显灵相助,所以朱棣即位后,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奉祀真武大帝。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

上巳节

上巳节是古代汉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上古时代以干支记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因为巳日大多在三月初三,所以魏晋时期就把上巳节定为每年的三月三了。
上巳节由来已久,上古时是“祓除畔浴”的日子,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祓禊(fúxì)的情形,祓禊,就是到水滨去洗濯,去除宿垢,同时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有祈福的意义。
魏晋以后,上巳节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这一天,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纷纷来到河边临水宴饮,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上巳节的“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那时,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故称为“曲水流觞”。
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这种游戏,自古有之,古“逸诗”云:“羽觞随波泛”。汉也有“引流引觞,递成曲水”之说。“曲水流觞”这项活动在后期是一些文人们的活动。其实就是在院子里挖一条小河,然后让仆人在河的上游将酒杯漂浮在河面上,当酒杯漂到哪位的面前时,那位就要去作一首诗。如果作不出的话就要去喝酒。
永和九年三月三的那场醉

王羲之像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组织了一场风雅集会。清幽的山水、秀丽的风景吸引了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等社会名流的捧场。当然,羲之家的几个孩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也跟随父亲出来了。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天天气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潺潺流水声听得人神清气爽,山间的景色更是恬静宜人!为应上巳日的习俗大家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在春意绵绵的大好时节里,祈求着消除病灾与不祥。
为了活跃气氛,有人提议搞个曲水流觞。大家散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澄澈的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途中,觞在王献之面前停了下来,不满十岁的他憋了半天,愣是没做一句来,也被罚了酒。(后世的清代诗人还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
四十二人的风流集会与美好时光,不知不觉地就在曲水流觞和饮酒作诗中悄然流逝。为了把这些酒后佳作保存下来,大家打算把诗汇总,编撰成集,以此纪念此次盛事,也给后人留个念想。
可光有诗,谁来做序呢?于是有人起哄推举聚会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的雅集。半醉半醒的王羲之也不推脱,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字字遒媚劲健、有如神助的三百二十四字。
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了。
女儿节,桃花节,情人节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笄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

也有人把三月三视为中国的情人节。这天青年男女相会,互相表达爱慕之情。有诗为证,李白诗云:“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中国的情人节是多么的浪漫:一对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艳阳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赠,箫声不断,何等境界!可惜的是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但在很多少数民族的三月三节日中依然保留着这个情人节习俗,如壮族的对歌定情、抛绣球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