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创自动化冠名】固态电池携两大优势“闯关” 辉能“类高通”模式能否创下神话?

摘要:辉能科技与南都电源就固态电池生产技术授权合作案达成初步共识,预计今年年底双方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后开始运作。

日前消息,辉能科技与南都电源就固态电池生产技术授权合作案达成初步共识,预计今年年底双方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后开始运作。

根据初步达成的合作案,辉能科技授权能量密度约240Wh/kg的固态电池电芯生产技术给南都电源,并提供生产所需之核心设备与材料,而南都电源将建国内首条1GWh规模的固态电池生产线。

基于辉能科技的固态电池高自动化生产技术及在储能领域积累的市场资源,南都电源将逐步推进固态锂电产业化,并在实现储能用固态锂电商用化后,有计划地进入电动车市场。

事实上,双方的合作并不让人意外。辉能科技CEO杨思枏此前曾透露将采取“类ARM、高通商业模式”,锂电池厂商和车厂都有机会获得授权合作。

这种模式的可行性有多高呢?杨思枏自信地表示:“通过IP授权模式,可以缩短产业研发固态电池的时间,我们有信心在两三年内让辉能固态电池技术逐步在全球开枝散叶。”

他还介绍称,辉能科技是全球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量产新一代锂陶瓷电芯的厂商,是电池行业的佼佼者。

辉能科技的固态电池之路

作为固态锂陶瓷电池的先锋量产者,据起点锂电大数据记者了解,早在2016年辉能科技就开始发送样品到全球各大车厂,获得车企好评及合作机会。

起点锂电大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了辉能科技的固态电池年历,仅供参考:

国内造车新势力电咖汽车表示:“希望能够成为国内第一批采用辉能固态电池的企业。”德国某顶级车企评价:“辉能电池的测试结果及商业化进展都非常振奋人心,我们期待在2019年能够推出采用辉能固态电池的样车。”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辉能科技在台湾建成的G1工厂是全球首家可以实现固态锂电池卷片生产的产线。此外,据了解,该产线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1GWh的扩建,届时固态电池总产能将达1.5~2GWh。

同样是在2013年,辉能科技陆续推出了三款固态锂电池产品FLCB、PLCB和BLCB,并依次实现商业化量产。

基于安全和能量密度上的优势,固态电池的研发已成为国际共识。以很早就进行固态电池研发的丰田为例,其至少拥有233项关于固态电池的专利或申请,几乎是其直接竞争对手数量的三倍。

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杨思枏表示:“辉能科技的固态电池技术领先丰田3—5年,领先其他竞争对手5—10年。在能量密度方面,辉能在2022年能达到丰田2030年电池芯800Wh/L、电池包600Wh/L的目标,也就是达到所谓一次充电能够跑750公里的续航里程,领先对方8年。”

4月4日,科技创新界的年度盛事爱迪生奖(Edison Awards)颁奖典礼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举办。其中,辉能科技所发表的电动车固态电池包技术夺下车载材料与制造项目金奖,成为近几年来电动车领域唯一获得金奖的企业。

此外,行业以及企业的发展少不了资本的助力。从2012年起,辉能科技便获得了软银中国资本的多轮投资。今年1月,其再次获得由软银中国资本领投,金额1.5亿美元的D轮融资,辉能方面表示该笔资金将用以扩厂。

固态电池优势何在?

对新能源这样一个关乎大众日常生活的行业来说,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固态电池之所以会受到如此大的关注,与其以下三大优势密不可分。

一、高安全性

近来,传统液态电池爆炸事件频发,这是由于电解液在高温下会加剧发生副反应、氧化分解、产生气体、发生燃烧的倾向。

而固态电池,顾名思义就是以固体材料来替代现有锂电池中使用的液体成分,因此,其不会产生漏液的情况,当损坏、被穿刺时不会产生爆炸或着火。

合肥博澳国兴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郑明森博士指出,目前研发的叠片式大容量固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采用一些固态的电解液替代传统的液态电解液,以解决电池的漏液,以及碰撞后燃烧问题,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北京大学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实验室主任其鲁表示:“固态电池在安全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固态电解质不可燃、无腐蚀、不挥发、不漏液,搭载固态电池汽车的自燃概率会大大降低。”

二、高能量密度

就理论上讲,传统传统的液态电解质锂电池极限能量密度不可能高于500Wh/kg,而固态电池的密度和结构可以让更多带电离子聚集在一端,传导更大的电流与提升电池容量。

据了解,目前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能够达到400Wh/kg,预估最大潜力值可高达900Wh/kg。

清陶能源董事长冯玉川分析:“全固态锂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在实验室可以到 430Wh/kg以上,在中试阶段可达375Wh/kg,在量产阶段可以轻松达到300Wh/kg 以上。”

小结

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信部培训中心汽车专家张翔在一场关于“固态电池”的研讨会上“盖章”,固态电池将成为三元电池的颠覆者。

不仅是国内,放眼全球视野,日本、韩国、德国、美国等均已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点击查看起点锂电大数据记者此前的分析:半固态电池来临 中日韩三分天下地位不保?

然而固态电池的研发并非易事,有分析人士预测,固态电池的演进路径为:先在消费电子经过充分的验证后才有可能在电动车上使用,再经过1-2年整车测试验证,预计整体所需时间至少为5-7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