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二百多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很多人一辈子也写不到这地步

写生帮2021-03-12 17:29:46
写生帮
点击关注,让艺术常伴你左右

提起郑板桥是我们大家都不陌生的人物,虽然很少有人能完整背出他的任何一首诗,但郑板桥有两句话却流传颇广,深入人心,时至今日,还经常有人挂在嘴上,或者挂在墙上,一句叫“难得糊涂”,一句叫“吃亏是福”。

在正史里,关于他的记载略平淡。在民间,他的传说却源远流长,才华横溢、充满智慧,爱民如子、疾恶如仇,无一不令人热血澎湃心生敬仰。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郑板桥,那我想应该用:“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非隶非楷六分半书,波磔奇古形翩翩,这一句最合适不过了。

如果你只知道郑板桥画竹一绝的话,那就有点孤陋寡闻了,他算得上是举世公认的诗书画俱绝的一代艺术大师。

郑板桥不拘一格地将当时流行的隶体“汉八分”融入楷、行、草多种书体,独创出了自己的“板桥体”,自称“六分半书”。

破字法可以说已经成为书家对文字的美学改造的传统;破形法自王献之的行草书后,没有什么进展,真正有突破性的尝试是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可是还是有争议;而当代从破笔法入手的尝试最多,也最有成就。

从郑板桥的史料记载中我们不难得知。他早年从欧体楷书着手,把方笔和圆笔灵活运用,之后又吸收了黄山谷书法夸张长撇的特点,世人皆知他的竹,他在书法用笔上创造性地加入了绘画竹时用到的手法。

这样写出来的字,更具备动起来的感觉,也平添了一些画意,一方面郑板桥本人敢于打大胆创造,本身自己具备楷书的基础,绘画的成就,无疑不是为他日后行草书和六分半书的形成奠定基础。

行书他也有所涉及,特别是大草书,能看到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只可惜留在世间的这种字体的作品流传不多。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风格朴实自然,看似笨拙,又古朴苍劲空灵,看了让人耳目一新,精神肃然。他打破了各种书体之间的界限,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分析出后整合。

把篆、隶、草、行、楷各种字体的优点溶一炉,通篇大小、方圆、浓淡、斜正、疏密错落穿插,犹如“乱石当道”,节奏性极强,给人一种灵动跳跃,跌宕有序的感受。

郑板桥称自己的书法为“六分半书”。正是因为此种书体参五种书体的字形,介于楷隶之间。因为隶书又称“八分”,故而他戏称自己所创的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至于他所认为的六分半具体为哪“六分半”,就不得而知了。

尽管郑板桥的字有些“古怪”,但是在笔画中间,仍旧能感受到他对运笔的精准把握。多看几幅他的书法就能感到,他的风格一以贯之,十分自然,有点一气呵成的韵味。

很多人会说,郑板桥的字是丑书,或许你认为他写得精妙,也可能认为他写得不好。可不管怎样,写得潇潇洒洒,这就是郑板桥!

经常有句话: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郑板桥这幅最知名的《难得糊涂》四字写得东倒西歪,像一个打醉拳的人,癫癫狂狂,却又有几分清醒,墨色厚拙,笔行不畅,并不是书法的传统俊美形态,更像是画出来的,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匠心。

他不同年龄段写出来的字,你都能探寻出不一样的味道,有人说,63岁作的书法是他的最佳状态,用笔得心应手,无拘无束,与诙谐的内容相辅相成,达至炉火纯青境界。

72岁所做,属晚年精品,笔底尽是苍厚气象,与中年潇洒多变的书风略有不同,当于雄劲苍辣处赏其气度,若以风韵求之,则误矣。散淡中见洒脱,用笔老道,散发着清新浓郁的乡情。

其实,郑板桥的书法并不是没有传统根基的创新,而是一种基于传统的创新,这种创新不少丑到了极致,而是一种别出心裁,自成一体,别开生面。

《竹石兰蕙图》

尺寸:186.5×96cm

创作年代:1756年作

成交价:RMB  46,000,000

201北京匡时国际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竹石图》

尺寸:195×100.2cm

创作年代:1764年作

成交价:RMB  37,950,000

2011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

《双松兰竹图》

尺寸:245×123.5cm

成交价:RMB  33,600,000

2010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

《竹石图》

尺寸:182×96.5cm

创作年代:1763年作

成交价:RMB  32,200,000

2011北京匡时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七贤图》

尺寸:193×114cm

创作年代:1762年作

成交价:RMB  31,625,000

2017北京保利十二周年春季拍卖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