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画 | 台北故宫珍藏的16副传世古书画震撼亮相

晋 《快雪时晴帖》 册,纸本,纵:23cm 横:14.8cm。本幅为唐代摹善本,双钩精细,淡墨填廓,能得原迹生动活泼之笔意,觚棱转折,备见锋芒。大雪过后,天气转晴,王羲之以此书信向友人表达问候之意。末行「山阴张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写在信笺的封面,在此与原迹一并摹在同一张纸上。

唐 怀素《自叙帖》卷轴 纸本,纵:28.3cm,横:775cm。《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麻纸墨迹,纵:28.3cm,横75.5cm。《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是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作者堂侄。其父与作者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五代 巨然《层岩丛树图》绢本,墨笔,纵:144.1cm,横:55.4cm。此画山峦起于画幅的左下角,取侧入之势。山峰层峦叠嶂,山势奇峭险峻,林中小径,曲折环绕,虚实相生,意趣深远。另外,画中勾皴兼具,笔墨秀润,深得山水之真趣。本幅无作者款印。不过有明代董其昌的题识,称此为“僧巨然真迹神品”。

宋人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绢本设色,纵:176.8cm横:76.2cm。观世音又称观音,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佛教人物。万顷波涛,四天王背负着一座七宝莲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十分庄严地站在台上。左右各有两位菩萨随侍,下方的天龙八部双手合什,向观音菩萨示敬。观音菩萨头戴化佛宝冠,绀发垂肩,双唇上下都有胡髭,仍作男相。但五官秀美,已流露出女性化的特质。全图赋色妍丽,璎珞装饰和七宝莲台都描绘得十分仔细。人物衣纹线条柔劲流畅,是一幅难得的南宋佛教绘画精品。

北宋 苏轼《寒食帖》长卷,纸本。《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北宋 李唐《万壑松风图》轴,绢本浅设色,纵:188.7cm,横:139.8cm。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的作品。这一幅画在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甲辰是宋宣和六年(1124),李唐已经步入高龄。尽管如此画中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画上的插云尖峰。冈峦、峭壁,好像斧头刚刚凿过,对一片石质的山,表现山特别坚硬的感觉。山腰处朵朵白云,好像是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份的压迫感。山颠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有一线垂下,几折而,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轴,绢本,纵:206.3cm横:103.3cm。范宽(活动于十世纪),陜西华原(今耀县)人,经常来往京师与洛阳一带。个性宽厚,举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初学五代山东画家李成,后来觉悟说:“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隐居华山,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变化难状之景,当时人盛赞他:“善与山传神”。此图是传世唯一的名迹。巍峨的高山顶立,矗立在画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顶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鲜明的印象。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踢声。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北宋 郭熙《早春图》轴,绢本,纵:158.3cm横:10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郭熙的《早春图》轴,堪称其经典之作。 《早春图》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绢本,水墨。画左署款“早春,壬子郭熙笔”,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钤有“郭熙笔”长方印。山,笼罩着薄雾,迷迷蒙蒙;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山脉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让顾盼,或高耸独立,令人仿佛已经置身其中。但见怪石林立,古木参差,飞瀑流泉,层楼高阁,有若桃源仙境。山间一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一波三叠,流水潺潺。树木已经长出嫩芽,显得生趣盎然。由此可见,严冬已经过去,春雪消融,大地转暖复苏,春光已悄悄降临人间。左边汀岸旁系着一条小船,岸上渔夫肩挑着担子,渔妇一只手抱着一个孩子,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孩子,正有说有笑,喜逐颜开地往家走,前面跟着条活蹦乱跳的小狗,煞是可爱。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一渔夫正舍舟登岸。山径栈道上,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来。郭熙(1020至1109),北宋画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神宗(1068至1085)时为御画院艺学、待诏。宋神宗尤其喜欢郭熙的画,将他的画在宫中到处悬挂。但神宗去世后,他的画不再受重视,遭受冷落。郭熙著有一部重要的山水画论著,叫《林泉高致》,他在里面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理论,对后世的绘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这幅画的构图就是“三远法”理论的充分证明:从水边山石到远方山峰自上而下的“高远”;从前山望后山,茫茫无限的“深远”;从近山望远山,恬淡缥缈的“平远”。他将“三远”法结合使用,巧妙地展示了峰峦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发,溪流淙淙的景象;渔夫樵子,旅客游人,置身其中,个个意态欣然。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山川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泼的生机,洋溢着喜悦的情绪。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千。郭熙常论山的画法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用“春山淡冶而如笑”形容他这幅《早春图》确是再恰当不过了。

北宋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轴绢本纵:197.5cm,横:108.7cm。本幅画庭院中,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造型坚实挺拔,周围则簇拥着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由于画中姊弟俩所玩的枣子,是中国北方的作物,在当时的江南并不生产。加上全画的描写,极端细腻、写实,符合北宋末期的宫廷院画特质。根据这项线索,推测此作完成的时间,应该是在徽宗的宣和画院时期。画轴左上方有题跋,但并非原画所有。

北宋 崔白《双喜图》绢本设色,纵:193.7cm横:103.4cm。《双喜图》为崔白代表作,画面以扣人心弦之情节抓住观者,无论是腾空展翅还是雀跃枝头的二鹊与树下玄兔都为不期而遇在秋风中各显其态,古木槎栎与随风摇曳的翠竹有机结合。章法开阔、布置运迷入疏,而细者不滞物态,秀挺用力的调笔恰到好处地塑造出不同质地的物态。色彩寓浓于淡,意境深邃而幽远,是中国工笔花鸟画注重形神兼备审美境界的典范作品。

南宋 刘松年《罗汉图》轴,绢本设色,纵:117 cm,横:55.8 cm。幅中罗汉浓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著右袒式袈裟,倚树沈思。身侧随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树上长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观,画面生动。此罗汉脸上满布皱纹,双眉蹙起,神情专注,栩栩如生。全作用笔变化多端,衣纹流畅罗汉头後的圆光,及三树枝柯掩映,层次分明。全画敷色妍丽,繁缛精美,皆臻绝纱。

南宋 梁楷《泼墨仙人图》立轴,纸本,纵:48.7cm、横27.7cm。《泼墨仙人图》的产生,与南宋佛教禅宗思想的盛行是分不开的。此图标题为后人所加,从其大头鼓腹的形象来看,倒有点像当时民间信奉的布袋和尚;其精神体态的描写又有点像与梁楷同时的济颠和尚。此图不但体现了禅宗思想,也是梁楷所生活的南宋时代的必然产物。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充分体现了梁楷对人物画体系“离经叛道”的大胆革新精神。

元 倪瓒《容膝斋图》纸本水墨,纵:74.4cm,横35.5cm。此画分近、中、远三景,近处作平坡,上植数枝树木,间或缀以茅舍亭阁;远处作峦头或低矮的土坡,作为近景与远景之间的过渡部分则多为大片空白,不着一墨,是为湖水。

明 沈周《庐山高》轴,纸本,设色画,纵:193.8cm,横:98.1cm。此幅画於成化丁亥(1467),取法为宋、元文人画传统,为先生41岁作,画祝乃师陈宽(号醒庵)70岁寿庆,故精力专注,特为杰出。画中山石林木笔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觉浑朴雄健。几无空处,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与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破。笔法稳健细谨,不恣意逞任,用墨浓淡相间,於满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觉实中有虚。而画悬泉百丈直泻冲下,涧水轻柔,云光山色极为精采。

 明 徐渭《花竹图》轴?纸本?水墨画,纵:337.6 cm,横:103.5 cm。本幅以水墨绘竹石与花卉,根据徐渭自己的题款,应该有十六种花。画中以微细多样的墨色变化,大笔刷出石面,双钩白描画竹,画花的笔法则快速恣肆,时见晕染与水墨流动,但墨调层次变化很多,画面活泼热闹而有生意。对画家而言,笔情墨趣的表现显然比精细描绘景物更为重要。

(0)

相关推荐

  • 明清书法(2)

    [抚梅图轴]↑ --清·樊圻 113×56cm 绢本 设色 清康熙十四年(1675) [抚梅图轴]落款↑ [溪山林壑图轴]↑ --清·樊圻 124×39cm 纸本 设色 清顺治七年(1650) ​[溪 ...

  • 台北故宫珍藏的16件明成化瓷器

    成化皇帝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任皇帝,在位23年,人称成化.弘治朝为太平盛世. 明成化鲜红釉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质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 ...

  • 台北故宫珍藏的16件明成化瓷器,数数鸡缸杯有几只?

    成化皇帝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任皇帝,在位23年,人称成化.弘治朝为太平盛世. 明成化鲜红釉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质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 ...

  • 台北故宫珍藏,你所见名画很多在这里!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台湾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始建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

  • 台北故宫珍藏——花卉名画选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花鸟.人物为三大主题,花卉是花鸟中主要题材之一,成为历代画家喜爱描绘的对象,他们不但直接描画花卉的形色之美,也展现其神韵风采,更进一步赋予含意,托物寄情.台北故宫所藏以花卉为主题 ...

  • 台北故宫珍藏花卉名画赏(高清大图)

    来源 画廊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花鸟.人物为三大主题,花卉是花鸟中主要题材之一,成为历代画家喜爱描绘的对象,他们不但直接描画花卉的形色之美,也展现其神韵风采,更进一步赋予含意,托物寄情. 台北故宫所 ...

  • 名家名画66副

    大图模式▲黄幻吾 <一轮新月晓光迟> 大图模式▲谢稚柳<芙蓉竹石> 大图模式▲吴昌硕<桃花> 大图模式▲启功<葫芦> 大图模式▲于非闇<牡丹> ...

  • 台北故宫珍藏的历代名画高清赏析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台湾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始建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 黄公望 < ...

  • 【文物鉴赏】台北故宫珍藏传世古画,难得一见!

    台北故宫博物院,简称"台北故宫".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台湾规模最大的博物馆,更是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的重要承载.在台北故宫珍贵的馆藏文物中,绘画藏品的质量尤其突出.下面这几 ...

  • 中国山水画传世名家名画集粹〈一〉:郭熙(宋)

    前言: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第一大种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 ...